(濟南憶舊系列之十六)
作者:魯安
1947年濟南市街道詳圖
我連續書寫記錄了我的出生地,趵突泉畔的剪子巷。相關的花牆子街的來龍去脈以及濟南的青石板和趵突泉泉群系列,受到很多讀者朋友們的關注。很多人在惠評中留下了暖心的惠評,也有些信息是非常有價值的線索。有鑑於此,我再來篇兒趵突泉正門的文章,以及杜康泉以南的商賈店鋪,一來可以回答讀者朋友們的問題,同時可以為七十年前的趵突泉以及附近的歷史景觀留點兒真實的記錄,或許對未來的故鄉泉城的規劃或對地下水噴湧形成的趵突泉泉系的保護有益。
趵突泉公園三個大門
目前,趵突泉公園有三個門,門朝東的應該是正門,在趵突泉南路上。趵突泉南門,開在澧源大街上,路北,應該是在原來趵突泉公園南門的位置,向東移動了。而北門,也可以稱為新門,則開在共青團路上,位置在西門橋西北角。
不過,百年前的趵突泉,趵突泉的正門並不在目前門朝東的這個位置,因為後來趵突泉園區不斷擴大後,把正門放在了目前西門往南的地方,記得60年代初,我們濟南二中的同學曾參加過趵突泉園區的擴建工程,具體工作就是鋪設正門之後園區的植樹和石頭路面的鋪設。
那麼,原來的趵突泉正門在哪裡呢?
上個世紀40年代(70多年前),趵突泉的園區面積,比現在小得多,而且趵突泉正門,就開在花牆子街東側的花牆子街上,大門朝西,濟南俗語說得好,「門朝西,年年積」,風水旺啊。具體位置,就在杜康泉稍微往南一點兒,趵突泉正門正斜對一條泥面小胡同(見1947年的濟南地圖,這條小巷沒有注名,但可以北行到城頂)。據大哥大姐告訴我,在這個小胡同口,有兩家商鋪,一家是經營戲裝的戲服店,後來遷到剪子巷南頭路西,一家是經營南北炒貨的果品店。
小時候,大姐常常拎著我的手,到趵突泉去玩,在大門口買上一把炒長果或者黑燻棗。可見在那個時候,對於來趵突泉觀光的遊客來說,已經有吃(南北炒貨),有紀念禮品可買了,因為那家戲服店,手工工藝品,都是絕活。
記憶中,當時趵突泉的正門,並不是那麼氣派豪華。門口不大,還沒有走進大門,花牆子街上的噴湧的在青石板上的橫溢的泉水,就給遊客來了一陣「洗禮」,真正的洗,人們一般是淌水進門,說洗是不為過的。然後遊客們聽到的是轟隆轟隆的趵突泉噴湧巨大的轟鳴聲,可以形容為「先聲奪人」吧。
趵突泉北的觀瀾橋
在這種氛圍中,進入趵突泉大門,是一木製的小橋,橫跨在北向奔騰的泉水河上,木橋的另一端,與趵突泉大殿南側側的石頭路相連結,沿著很的短石頭路可以把遊客直接送到和觀瀾亭連結的長廊上,客人一走上長廊,噴若雪盤的趵突泉的三股水勝景一覽無餘。沿著長廊,走過南側牌坊,右邊是另外一個泉水噴湧區,左邊就是三股水。人們可以向左轉進入趵突泉大殿;也可以向右轉,進入入座聽泉,茗茶,品嘗濟南名點,(尤其蜜三刀或槽子糕讓人記憶深刻)稍作休息的另外一個樓閣長亭。
對於遊客和當地的民眾來說,來趵突泉遊玩,沒有任何「虛頭巴腦」,沒有花架子,可以說是「一步到位」,很符合濟南人的性格。
趵突泉的正門,開設在花牆子街上,體現了亦民亦園,民在水中過,泉在民心窩,泉水是濟南府的靈魂,也是濟南人的生命之泉。
記得小時候,我們常常去趵突泉去逮「蛐蛐」。園區很小,不用半個時辰,趵突泉就可以玩個轉。當時手電筒是很時髦的玩意,特別是袖珍型的手電筒,我們一群小夥伴,疊好「角形」小紙包,到趵突泉去翻磚頭。當然,我們豎起耳朵聽信號,信號是蛐蛐的叫聲,一般每天晚上都有些收穫,最有名的是「虎頭大將軍」,當然也有「紅頭棺材板」。回到花牆子街的家中,我們就相互比較「戰利品」。
觀瀾橋東就是杜康泉(花牆子街裡)
因為我們沒有到上學的年齡,所以大白天,就到花牆子街,剪子巷的商家店鋪去玩。
根據記憶,並和家中大哥詳細討論了花牆子街西側,杜康泉往南的一些商家和老鄰居。
過了炒貨店,再往南,第一家應該是《義興醬菜鋪》,除了油鹽醬醋,這個醬菜鋪的五香疙瘩皮,糖蒜和醬瓜,非常有名。用竹編小簍裝上醬菜,或者用荷葉包上散裝的疙瘩皮,味道特別的不同,還有一種像小葫蘆的醬菜,脆脆的,甜甜的,濟南人叫「甘露」,直到現在我也不知道這是何種植物的根或者果實,也在此請教大家。
醬菜脯再往南,是一家由單爺爺經營的樂器店,單爺爺,待人和氣,紅光滿面,長長的白色壽眉,人又胖,像極了大肚子彌來佛,他的樂器店,有各色的樂器,他讓我選學京胡,我卻對柜上的西洋號感興趣,西洋號閃耀著黃色的光芒,非常耀眼。
樂器店的南鄰是我們的染坊,傅爺爺傅奶奶住前面的院落,我們的染坊在後院,後院的中間有一條奔流不息的小河,小河兩側是染線的大缸,大缸上邊是涼線的架子。後來我們搬到了南新街趙家老宅,傅爺爺和傅奶奶仍然著我們的前院北屋。
再往南,就是一座高高的石頭門樓,大門對開。我們都說這是大劉姑家,濟南的銀行金融世家,除了大劉姑,還有二劉姑,印象最深刻的是劉家小五姑,相必她們都有75歲之上了,遙祝她們健康長壽。
大劉姑家南臨是陳家,應該是濟南有聲電影的開拓者和電影院的建立者。如果記憶無誤的話,這家的主人是陳向方,曾是中國電影院的老闆,估計也是新華(濟南)電影院的股東之一,這個院落不大,但設計非常別致,這一帶獨有的下部為石砌,上部為雕花磚木的木閣樓,應該是清末民初的典型建築風格,和上新街,南新街,新區的建築非常協調,唯一不同只是這棟閣樓位於清泉石上流的趵突泉區。
清泉石上流
70多年前,濟南就有了乾洗店,大哥告訴我,父親有一件李夫尼的上衣在40年代末,在陳家公館南側的乾洗店乾洗,放到鋪子裡忘記了,沒有取回,過了好幾年,突然看到了乾洗衣物的單子,憑單去取貨,經過戰亂,看到父親的衣物依然靜靜的掛在乾洗店的櫃檯裡面,可見我們濟南人誠信經商是有著傳統的。
在乾洗店再往南,就是我在濟南憶舊系列專文介紹中的我們生意好夥伴趙大爺家的家了,這個狹長形的院落,坐落於由張家公館泉水形成的泉水河,流向趵突泉南門的河的北側,也就是小石頭橋的北側路西的第一家。有位讀者朋友微評中,有問到,杜康泉之南,花牆子街的西側,有兩家趙姓的住家,不曉得我的這篇短文是否回答了您的問題否。
從花牆子街到圍屏街,過了這個石頭橋往南,整個街面有點像喇叭形,越到勸業場附近,喇叭開的口越敞。在路西,有些文具店和花店,總是都是生活服務區的店面了,路東的店鋪,除了一家羊雜店和羊肉包子鋪,最重要的,記憶中最深刻的是一家壓麵條店。
這家麵條店,狹長形,整個店鋪中間,就是一部大型的手工壓面機,它即是生產工具,也是向客人的展示的利器。
芫子
記得小時候,奶奶常常讓我帶上盛3斤麵粉的小布袋,挎上芫子(一種柳條編的像籃子一樣的用品,音yuan zi),去這家麵條店換麵條。過程非常簡單,老闆把面布袋中的麵粉上稱一稱,然後把相應的壓好的麵條小心的放到芫子裡,把面布袋蓋到麵條上,我再交幾分錢的加工費,誠信,簡單,高效,齊活。
有誰能說70年前的濟南的商業貿易模式,沒有現代化的意識?
2020.7.4初稿
另外,我為故鄉泉城寫了一首歌詞,期盼有作曲家配上譜子,謝謝。
《泉城,我的故鄉》
歌詞作者: 魯安
汩汩的泉水
高高的門樓,
青石板的路面
院落中的石榴;
啊,故鄉啊泉城,
你日日夜夜在我的心頭。
叮噹的泉水
倒垂的楊柳,
人在水上行啊
水在石上流,
啊,故鄉啊泉城,
你日日夜夜在我的心頭。
北面的大明湖
燦爛的一個明珠,
魚翔淺底菏香袖
湖面如鏡人泛舟
啊,故鄉啊泉城,
你日日夜夜在我的心頭。
南邊的千佛山
還有那大佛頭,
登上齊煙九點啊
把故鄉一眼盡收,
啊,故鄉啊泉城
你日日夜夜在我的心頭
在我心頭,在我心頭…
(感謝照片提供者:崔靜、金霖、路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