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小葉子們介紹的大學是日本的第一所帝國大學,也是七所舊帝國大學之首,東京大學。
一、學校介紹
東京大學簡稱東大,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東京都文京區的世界級著名研究型國立綜合大學。
東大誕生於1877年,是日本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亞洲最早的西制大學之一。學校於1886年更名為帝國大學,1897年易名「東京帝國大學」,1947年9月正式定名為東京大學。
東大作為日本最高學術殿堂和帝國大學之首,其在全球享有極高的聲譽。校徽是一黃一青兩枚銀杏葉。
二、學術成就
東京大學的綜合實力穩居日本大學第一位,在日本國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無可比擬。
從1877年建校到2014年之間,東大共培養出了9名諾貝爾獎得主,6名沃爾夫獎得主,1名菲爾茲獎得主,16位日本首相,21位(帝國)國會議長。
日本國內的一大批學術名家、工商巨子、政界菁英,都出身於東京大學。其中就有連中國讀者都熟知的日本文豪:
芥川龍之介
川端康成
夏目漱石
三、院系專業
東大目前設有10個學部,15個研究生院,11個附屬研究所(包括先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13個大學研究中心,3個附屬圖書館和2個高等研究所。
1、學部
東大學部本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前兩年不分專業,專注於基礎課程教育,給未來的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後兩年則會致力於專業課程教育。
東大的10個學部分別為:農學部、 教養學部、經濟學部、工學部、法學部、文學部、醫學部、藥學部、理學部。
東京大學的代表色是「淡青色」,而在東京大學內部,各個學部也分別擁有自己的代表色。
2、研究生院
東京大學設有15個研究生院,其為學生提供了獨特的學習和研究機會。
15個研究生院分別是:農學生命科學研究科、綜合文化研究科、經濟學研究科、教育學研究科、工學系研究科、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情報理工學系研究科、情報學環學際情報學府、法學政治學研究科、數理科學研究科、醫療系研究科、藥學系研究科、公共政策大學院、理學系研究科。
四、教學理念
1、教授治校
東京大學在治學理念上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教授治校」。
東京大學的各個院系幾乎沒有專門的行政人員。每個院系的管理者,就是院系的老師和教授。大家肯定想不到,東大的教師們連學籍管理、網絡維護這些雜事都親力親為。
東大的這個管理模式,讓每個院系每位老師都有高度的自治權,可以更好地為教學和科研服務。
還有一點,東大的每個院系都可以決定自己研究室的組織結構。比如,某文科研究生院中,老師可以採用「師傅帶徒弟」的模式;而研究網際網路文化的老師,可以採用開放式論壇的形式。每一個研究室的氣氛都是獨一無二的。
2、信息學環
東大的必修課比較少,但是選修課卻很多。不論學生的年級和專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任意選擇課程。因為學生們五花八門的專業角度和深度,讓他們經常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因此,東大的每一場課堂討論都很讓人期待。
這種扁平化的課程設置,既東大教育的另一個特點:信息學環。
和日本其他高校相比,東京大學的老師往往具備更加寬廣的視野,他們很清楚社會各界的實際需求,並且將實現這些需求作為自己研究的重要部分,寫入論文、帶入課堂。
五、校園名景
東京大學著名的風景是它的銀杏樹,連學校標誌都是兩片銀杏葉。
除此之外,作為一所歷史悠久的名校,
東京大學的標誌性建築是安田講堂、赤門,還有「三四郎池」。
1、安田講堂
安田講堂的正式名稱為東京大學大講堂,由安田財團的創辦人安田善次郎所捐贈建設,東京大學建築學科的建築師內田祥三及其弟子岸田日設計而成。
安田講堂前面的那一片綠地,襯映得講堂格外地莊嚴。
2、赤門
赤門原為日本加賀藩的御守殿門,因為御守殿門皆漆為朱紅色之故,因此才有「赤門」這一俗稱。東京大學的赤門是唯一留存下來的御守殿門,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因此曾被日本政府列為國寶,現則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產。
赤門是東京大學的代表性象徵之一,後被假借為東京大學的代稱。
3、三四郎池
原名為育德園心字池,與赤門類似,屬於加賀藩的。育德園是庭園的名稱,因池子呈心字形,於是稱為育德園心字池。
育德園心字池因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小說作品《三四郎》而得以更廣泛的流傳,因此也改名為「三四郎池」。
除了上面提到的名景之外,其實東大還有隈研吾先生設計的積木咖啡館、東大圖書館、安田講堂的地下大食堂、忠犬八公雕塑等等……
六、校園生活
東大作為日本排名第一的名校,校園氛圍卻是輕鬆開放。
如果你想進校參觀,只需填寫一張申請,就可以獲得當天出入的資格,甚至可以出入東大的圖書館。所以經常有前來參觀的學生。
東大的學子也不是死讀書的書呆子,他們成立了五花八門奇奇怪怪的社團。比如:
東京大學狼人研究會
東大幻想鄉
獨角仙研究會
動物骨頭研究會
摺紙同好會
鐵道研究會
cosplay活動
宅舞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東大學子的畫風,似乎與東京大學的形象有些不符。其實東大之所以成為日本學府中金字塔的塔尖,正是它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放眼於象牙塔之外的學術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