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山東「三核」城市之一的煙臺,迎來了最新區劃調整。
6月22日,山東省政府網站通報,國務院批覆同意對煙臺市部分行政區划進行調整。撤銷蓬萊市、長島縣,設立煙臺市蓬萊區,以原蓬萊市、長島縣的行政區域為蓬萊區的行政區域,蓬萊區人民政府駐登州街道鐘樓東路1號(原蓬萊市政府駐地)。
調整後,煙臺境內再無「縣」,煙臺市區人口將新增約45萬。這一區劃調整,也意味著山東人口最少、陸地面積最小的長島縣成為歷史,山東陸地面積最小的縣由此變為德州慶雲縣。
隔海相望的蓬萊和長島,相距僅7公裡,一個是「人間仙境」,一個是「海上仙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據公開資料,蓬萊市位於膠東半島北端,瀕臨黃、渤二海,自古有「海市蜃樓」奇觀和「八仙過海」美傳,素以「人間仙境」著稱於世。轄區陸域面積1007平方公裡,海域面積506平方公裡,海岸線長64公裡,人口約41萬。先後榮獲國家生態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文化先進縣等榮譽稱號。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6.95億元。
長島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又稱「廟島群島」,是「京津之門戶」「渤海之鎖鑰」,向來為海防要塞和交通要衝。長島位於膠東、遼東半島之間,黃渤海交匯處,地處環渤海經濟圈的連接帶,東臨韓國、日本。由151個島嶼組成,其中有居民島10個,南距蓬萊7公裡,北距旅順42公裡,全縣總人口4萬人。島陸面積56.8平方公裡,海域面積3541平方公裡,海岸線187.8公裡。素有「海上仙山」和「天然氧吧」之稱,是首批中國旅遊強縣。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4.37億元。
蓬萊和長島的「聯姻」,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
1958年11月,蓬萊、黃縣、長島三縣合一,併入蓬萊,縣委和縣人委機關設在蓬萊縣城。1963年10月,長島從蓬萊析出,恢復長島縣,隸屬煙臺專區。
2012年,蓬萊、長島兩地的縣(市)委書記坐在了一起,共商「蓬長兩地聯姻謀共贏」。這並不是兩地「一把手」首次會商。此前,蓬長兩地在旅遊、產業發展等領域,有過多次合作並達成共識,「蓬長聯姻」一詞一度走紅。
近年來,調整縣級行政區劃,「撤縣設市、撤縣改區」,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據媒體報導,煙臺推動設立蓬萊區,正式文件最早見於2018年2月27日的中共煙臺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中共煙臺市委下發了關於調整蓬萊市、長島縣行政區劃的決議,同意撤銷蓬萊市、長島縣,設立蓬萊區,以原蓬萊市、長島縣的行政區域為蓬萊區的行政區域。
決議指出,煙臺目前的行政區劃是1994年實行部分區劃調整時確立的,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不能適應全市經濟、社會、城鄉結構發生的重大變化。
2018年7月,山東省城鄉規劃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濟南召開,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山東省沿海城鎮帶規劃——支持撤銷蓬萊市、長島縣,合併設立蓬萊區。
據了解,此次區劃調整前,煙臺市轄4區、1縣、7個縣級市,分別是芝罘區、福山區、牟平區、萊山區、長島縣、龍口市、萊陽市、萊州市、蓬萊市、招遠市、棲霞市、海陽市。區劃調整後,煙臺市轄5區6市,總面積13851.5平方公裡,戶籍人口655.4萬人。其中,市轄區面積3933.5平方公裡,戶籍人口237萬人。
早在區劃調整前,「蓬長一體化」已是煙臺發展戰略中的關鍵詞。
2018年1月1日起,蓬萊至長島客運航線實施一體化監管模式改革。旅遊高峰客船等待進港時間,由先前最長40多分鐘縮短到10分鐘以內。蓬萊至長島航線年客流量高達440萬人次,滾裝運輸車輛近30萬臺次,已成為山東省最繁忙的陸島運輸客運航線。
今年2月,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到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實地調研現場辦公。他強調,要紮實推進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蓬長一體化發展。
今年5月19日,膠東五市共同籤署《膠東經濟圈文化旅遊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合作框架協議》,正式成立文化旅遊合作聯盟。在加強文化旅遊合作方面,協議提出「加快養馬島提升改造、蓬長一體化等重點板塊升級發展」,打造濱海旅遊黃金海岸帶。
蓬萊撤市劃區的時間節點 據悉,關於蓬萊撤市劃區的時間線,最早可追溯到2002年。
2002年9月19日,煙臺市政府對開發區進行了區劃調整,將蓬萊市大季家鎮和福山區古現鎮劃歸開發區代為管轄,開發區管轄面積擴至228平方公裡。
2016年煙臺兩會期間,12位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議案,請煙臺市政府儘快啟動蓬萊市撤市劃區的相關工作,考慮將其納入市政府2016年重要議事日程,同時考慮長島的區劃問題。
2016年2月28日,煙臺市正式通過了將蓬萊市、長島縣行政區區劃的決議。
2018年3月28日,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官網發布《山東省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印發《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行動實施方案(2018年-2020年)的通知》》,其中提出要調整優化行政區域,推進煙臺、濟寧、泰安、臨沂、德州、聊城等設區市近郊的縣(市)撤縣(市)設區。
2018年6月30日,官方回復,蓬萊劃區已經由省政府上報國務院。
2018年12月6日,官方回復,由於市區常住人口不達標,城市軌道建設規劃暫時不能上報,目前正在抓緊推進蓬萊撤市劃區等工作。
2019年3月12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參加分組審議時,對於大家密切關注的煙臺軌道交通建設進展,全國人大代表,煙臺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說:「煙臺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正在穩步向前推進,政策上的障礙越來越少。」並且在2019年煙臺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做好城市軌道交通前期工作,可以看出煙臺市對於軌道交通的重視與發展了。
2019年8月8日,交通運輸局回復,目前蓬萊撤市劃區是軌道交通建設的重要制約條件,蓬萊撤市劃區後,將立即著手開展項目報批相關工作。
2019年10月26日,官方最新回復,煙臺推進蓬萊撤市劃區是城市總體發展的重要舉措和需要,而不是為了湊人數,建設城市軌道交通也不是為了所謂的夜生活,而是補充煙臺基礎設施短板的重要舉措。
2019年12月13日,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召開了煙臺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修編專家諮詢會。
2020年1月21日,煙臺一市民朋友在網上民聲向交通運輸局詢問蓬長劃區及煙臺地鐵最新進展,官方回復稱:據了解,蓬萊撤市劃區已經完成了審批流程,需國辦正式下文批覆。
煙臺市的軌道交通、渤海跨海通道將迎新發展 蓬萊撤市設區一事早已被提及。2015年9月,獲國務院批准的煙臺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中就提出,在行政區劃調整的前提下將蓬萊納入中心城區,促進城市沿海向西發展,強化北部濱海城市帶。
2018年2月,煙臺下發關於調整蓬萊市、長島縣行政區劃的決議(煙發〔2018〕5號),全會同意,撤銷蓬萊市、長島縣,設立蓬萊區,以原蓬萊市、長島縣的行政區域為蓬萊區的行政區域。
決議指出:「煙臺目前的行政區劃是1994年實行部分區劃調整時確立的,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不能適應「全市經濟、社會、城鄉結構」發生的重大變化。
這些重大變化中,就包括煙臺的軌道交通建設。2019年3月12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參加分組審議時,對於網友們關注的煙臺軌道交通建設進展,全國人大代表,煙臺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在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採訪時說,煙臺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正在穩步向前推進,政策上的障礙越來越少。
2019年8月8日,交通運輸局回復,目前蓬萊撤市劃區是軌道交通建設的重要制約條件,蓬萊撤市劃區後,將立即著手開展項目報批相關工作。
促進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建設 此次蓬萊撤市設區,還將對煙臺沿海交通建設帶來協調方面的便利,特別是對渤海灣跨海通道的建設會帶來有益影響。
2018年7月27日,山東省城鄉規劃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提出,推動渤海海峽通道前期工作,在蓬萊東港預留跨海通道起點建設空間。這意味著蓬萊和長島之間,會因為修建跨海通道發生密集聯繫,蓬萊和長島合二為一,也是在為未來可能的工程建設做準備。
2019年5月16日至17日,國際橋梁與隧道技術大會在上海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鈞在會上表示,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的內部研究已到關鍵節點,課題組已完成通道方案的戰略性規劃研究報告,並已上報國家發改委審批,初步估算項目資金3000億元。初步估算,渤海灣跨海通道全長約125km,按列車車速180至200km/小時計算,跑完全程僅需1小時左右,時間比之前大大縮短。
2020年5月22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全體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建議加快推進建設跨越渤海海峽的直達快速通道,解決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的陸海聯通問題。
8年來山東12地撤縣(市)設區,撤縣(市)設區好在哪? 記者梳理發現,自2012年以來的8年間,山東已有12地撤縣(市)設區,僅省會濟南就有兩次撤縣(市)設區,新設章丘區和濟陽區;早在2001年,濟南就已撤銷長清縣,設立長清區。
8年來,山東各地撤縣(市)設區情況如下:
2020年6月,蓬萊市、長島縣——煙臺市蓬萊區
2019年8月,茌平縣——聊城市茌平區
2018年6月,濟陽縣——濟南市濟陽區
2017年9月,即墨市——青島市即墨區
2016年12月,章丘市——濟南市章丘區
2016年6月,墾利縣——東營市墾利區
2016年4月,定陶縣——菏澤市定陶區
2014年12月,陵縣——德州市陵城區
2014年9月,霑化縣——濱州市霑化區
2014年1月,文登市——威海市文登區
2013年11月,兗州市——濟寧市兗州區
2012年12月,黃島區、膠南市——青島市黃島區
專家介紹,撤縣設區後能壯大城市的市轄區,有助於區域中心城市做大,增強增長城市發展空間,增強區域的凝聚力、吸引力。對地級市來說,希望通過撤縣設區來擴權,吸收更多的資源;對縣市來說,則希望成為大城市的市轄區後,獲得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撤縣(市)設區圓了不少人的城市夢,同時所在縣、市與主城區聯繫更加緊密,公共運輸等基礎設施會更加完善,教育、醫療、住房、養老、交通等民生事項也將納入城市管理,實現與主城區的逐步統一,社會保障體系會更加健全。
從產業結構上來看,撤縣(市)設區,將告別以農業為主的發展道路,邁上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的新臺階。「縣民」從此成為「市民」,享受市民待遇。基礎設施建設、居民的「待遇」也將納入城市進行通盤考慮。此外,地方官員也將重新調整。
有研究發現,撤縣(市)設區在調整後的5年內對城市的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人均GDP增長率、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人均消費增長率和人均財政收入增長率等方面。不過,這種促進作用也有經濟紅利瓶頸期,僅在短期內有效,並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到第5年幾乎就沒有了。
【來源:半島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