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胡辣湯和鄭州的區別很大,湯色偏清,有土豆,粉條,千張,海帶,水煮花生粒,肉是豬肉的滑肉,麻辣味偏輕,鮮味偏多,自我感覺比河南北邊的胡辣湯好喝。剛來鄭州工作的時候,慕名到那幾家比較出名的店喝過幾次,各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基本味道差別不大,還是不太習慣,後來就不再喝了,每次回老家都會喝老家的胡辣湯,小時候的味道一直沒變。胡辣湯最先是藥膳,能溫中養胃,祛寒,助消化,是宮廷中的一道藥膳。
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忘記了,掌握這藥膳的御醫逃到了北舞渡,用胡辣湯做為營生,後來又傳到了逍遙鎮,這是兩大正宗胡辣湯起源,大概是北舞渡胡辣湯比較辛辣,逍遙鎮的胡辣湯減少了辛辣,香味更濃鬱,不過現在外邊一般用的材料,估計都不太夠,只有河南有河南胡辣湯,我感覺是飲食傳輸問題造成的,河南人一直給人的印象都是農業大省。對餐飲業政府沒有進行大力扶持,沒有進行相關培訓輸送小吃人員。
比如河南山東一帶早餐,有一種油炸食物我們叫hama,跟大街小巷的煎餅果子原料相同,做法和油條一致。別說外地了,出了那一小塊範圍,其他人幾乎都沒聽說過,包括很有名的豆沫,羊肉湯僅僅局限於固定的區域。說白了,在本地生意尚可甚至火爆情況下,沒有那個必要。那些出了本地做小吃生意的,十有八九在本地是很難有競爭力的。比如全國各地都有的蘭州拉麵,牛肉麵那味道跟你去甘肅吃到的牛肉麵,讓你懷疑吃到的並不是一種食物。因此,對河南胡辣湯在政府沒有明確的扶持政策,做的好吃的就那麼幾家,誰也不樂意去外地冒巨大的風險去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