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作者:沈壯海(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再創文化興盛輝煌,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孜孜探求、不懈奮鬥的重要方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清晰表達了新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雄心,就「十四五」時期「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了系統闡述,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由強調「建設文化強國」,到明確提出「建成文化強國」,一字之別,文化自信的充沛底氣、再創輝煌的從容自覺,盈注其間。我們要深刻理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凝聚共識,紮實作為,積極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以當下的拼搏努力,為如期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展現中華文化嶄新氣象奠定堅實基礎。

  牢牢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主題

強調經濟社會發展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是《建議》的鮮明特徵。之所以要將高質量發展置於「主題」的高度,在於它是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提出的客觀要求,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應變局開新局的必由之路。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為其提供積極的思想理念引領、過硬的人才素質支撐,提供新的資源要素、新的動力源;離不開融合度高、帶動性強、綠色低碳的文化產業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體系提供強大助力。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本身的發展,也要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更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社會文明程度提升、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

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全面轉型升級,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同時,在國家有關重大發展戰略諸如區域發展、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旅遊產業發展等實施推進中,也要更加關注文化維度、激活文化元素、做足文化文章、用好文化力量,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與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協同並進。

  緊緊扣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個根本目的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一切方面的集中指向。《建議》全篇貫穿我們黨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概括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越來越成為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衡量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尺度。這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創造了新空間。

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文化發展更好地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有效保障人民文化權益,著力提升人民文化福祉;要求文化領域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優質精神食糧、文化產品供給,更好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要求堅持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為人民昭示更加美好前景,展現更加光明未來,溫潤心靈、啟迪心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更好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激發人民為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而奮鬥開拓的磅礴力量。

  自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靈魂和精髓。《建議》不僅提出「十四五」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的目標任務,也明確了「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的要求。

在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進程中,要將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戰略任務,強化教育引導,注重實踐養成,完善制度保障,將其融匯貫通於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全過程,以之為文化的發展凝魂定向,為全民族的團結奮進凝聚共識。無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都要堅持這一價值引領,堅持文以載道、弘道興文,繁榮有理想的文化事業、壯大有靈魂的文化產業。

自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就要通過各類文化載體,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鬥中形成的偉大精神,涵養價值共識,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廣大文化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創作屬於這個時代、具有鮮明中國風格的優秀作品。各類文化企業要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堅持正確導向,反映中國人民審美追求,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維護社會公序良俗,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創作生產更多健康向上、品質優良的文化產品,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有效激活改革創新這個根本動力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勝。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鑄成於改革創新的生動進程之中。《建議》指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並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通篇體現著改革創新的脈動。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建議》提出了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一系列戰略要求、關鍵舉措和重大項目,圓滿實現這些目標任務,無一不需要改革創新的氣魄和智慧。

在文化領域推進改革創新,要堅持守正與創新的統一,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始終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無論改什麼、怎麼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堅持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特別是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發展趨勢,推進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文化產業深度融合,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堅持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有效破除制約文化領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廣泛調動各類文化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推動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充分湧流,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與此同時,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個根本保證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各項事業順利推進的根本保證。在《建議》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居於「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各項原則之首,這同樣也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親自主持召開的所有涉及文化領域的重要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無一例外地特別強調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在文化領域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要求我們認真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實。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貫徹到文化建設全過程各領域,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努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效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重要職責,促進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當下的中國,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以文化之強盛,鑄強國之志,圓強國之夢,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我們新的文化使命,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百年夙願的根本要求。「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奔騰向前的時代潮流,呼喚著曾經在思想文化領域長期飲譽風流的中華民族,更高地揚起創新創造、發展進步的文化風帆。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4日 11版)

相關焦點

  • 「十四五」時期湖南應如何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專家學者...
    導讀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事關民生福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湖南是文化大省,「十四五」時期應如何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湖南日報》約請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 ...發展邁出新步伐,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呈現繁榮向好態勢
    通過全省文化和旅遊戰線的不懈努力,我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呈現繁榮發展的良好態勢,藝術精品創作迎來由「高原」向「高峰」跨越的新時期,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取得新進步,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文旅產業發展質量不斷提高,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旅遊產品供給能力大幅提升,齊魯文化影響力、「好客山東」美譽度日益擴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文化旅遊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不斷提高
  • 貴州文旅系統全力推動文化旅遊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期,貴州文旅系統幹部職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將全會內容、精神實質和核心要義融會貫通到實際工作中,認真謀劃好『十四五』文化旅遊工作,著力『文旅』融合發展,豐富文化旅遊新業態、打造文化旅遊新場景,綜合引領國內文旅新消費、擔當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全力推動文化旅遊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 18.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取得哪些新成績?
    2013年,是新一屆政府開局之年,也是文化建設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績的一年。各地各部門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出發,把文化建設擺在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位置,出臺一系列決策部署,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徵程中邁出了堅實步伐。
  • 長沙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大發展大繁榮
    二、長沙文化創意產業得到大發展大繁榮   長沙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起步早、起點高,在中部省會城市中處於領先,經濟規模和貢獻率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僅次於杭州、廣州,居第三位。「十一五」期間長沙文化創意產業得到了大發展大繁榮,並逐步走向專業化、規模化和多元化。
  • 釐清文化事業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及文化產業的關係
    文化事業就是人們在文化領域用主要精力或畢生精力做事的狀態、進程與成果,通過持續不斷努力,以文化人,推動文化走向繁榮進步。文化事業的進步,是文化建設成果的不斷增多和發展狀態在方向和結構上的不斷改進。因此,文化事業既包括文化產業,又包括無法進行產業化運作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 「十三五」期間延邊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公共文化設施提檔升級,實現「從有到優」的質的飛躍;文化惠民服務遍布城鄉,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文藝創作碩果纍纍,呈現百花齊放的生動景象;文化遺產保護成績斐然,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十三五」的五年,也是延邊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五年。
  • 朝陽區認定文化事業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
    原標題:朝陽區認定首批文化事業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區 文化事業產業貫通發展 園區治理與城市更新有機融合  文創園不僅專注於發展產業,還深度融入城市,滿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朝陽區不斷推動文化事業產業融合發展。
  • 全力推進文化旅遊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以來,銀川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廣大幹部職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將全會內容、精神實質和核心要義融會貫通到實際工作中,認真謀劃好「十四五」文化旅遊工作,著力「文旅」融合發展,豐富文化旅遊新業態、打造文化旅遊新場景,綜合引領國內文旅新消費,擔當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全力推動文化旅遊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 通化市文化產業大提速 文化市場大繁榮
    原標題:通化市文化產業大提速 文化市場大繁榮  2013年,通化市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優勢,堅持做大總量和優化結構並重、提升存量與擴大增量並進、發展產業和繁榮市場並舉,著力實施文化產業提速計劃,實現了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目前,全市擁有文化產業經營業戶2486個,預計全年實現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22.27億元。
  • 朝陽區公布首批文化事業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區
    9月7日,朝陽區公布首批文化事業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區,並舉行授牌儀式。郎園vintage文化創意產業園、751D·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798藝術區、東億國際傳媒產業園等十家園區入圍。
  • 促進文化繁榮
    本報訊日前,樅陽縣政協舉行「促進文化發展繁榮」界別協商座談會。這是該縣落實中央和省市委決策部署,首次舉行專題界別協商會議的一次重要嘗試。樅陽人文薈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 曲靖市「十三五」文化旅遊事業發展綜述
    成績的背後,是近年來曲靖文化旅遊行業砥礪前行、持續發力的付出。「十三五」期間,我市文化旅遊事業緊扣時代潮流,聚力文脈傳承,文化和旅遊產品日益豐富多元,文化旅遊事業呈現繁榮發展態勢。2019年3月14日,曲靖市文化和旅遊局正式掛牌成立,作為新一輪機構改革後組建的部門,曲靖市文化和旅遊局將文化、旅遊的管理服務力量匯集重組,整合成一支統一的市場管理服務隊伍。
  • 北京朝陽公布10家文化事業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 打造城市文化公園
    據悉,「十大文化事業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區」的評定與推出,是北京市朝陽區文化事業產業融合發展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該區助推文化事業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新舉措。從封閉走向開放、從產業走向事業已成朝陽區文化產業園區的潮流趨勢,文創園成為滿足市民多元文化需求的精神家園。
  • 文化發展的天平
    「社會問題成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文化發展嚴重滯後於經濟發展。」   在全國政協「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專題協商會上,20多位政協委員的真知灼見反映出他們對社會的深度關切。   這幾年,在文學創作、影視作品、歌舞音樂、新聞出版和理論宣傳等方面佳作不斷,展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進展和成就。
  •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本報資料圖片) 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市委五屆九次全會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其中包括要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要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
  • 人民日報評論部:文化繁榮,匯聚精神力量
    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琳琅滿目的文化產品,百花齊放的文藝園地,共同營造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生動景象   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昂揚向上、多姿多彩的精神食糧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
  • 洛陽西工區積極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在傳承保護中留住文化根脈,在利民惠民中繁榮文化事業,在融合發展中壯大文化旅遊產業,加快構建文化傳承創新體系,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西工區作為文化中心區,厚植文化優勢,挖掘文化資源,以「文化事業」惠民,以「文化產業」富民,使「文化強區」成為建設「富強西工、美麗西工、幸福西工」的重要抓手。
  • 如何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有關負責...
    ▲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近日發布,對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部署。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的部署,文化和旅遊部在總結近年來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工作基礎上,結合產業發展新形勢新趨勢,研究制定了《文化和旅遊部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圍繞《意見》出臺的背景和意義、主要內容、突出特點等,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有關負責人接受了採訪。
  • 雲南昆明增強文化軟實力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8月29日,記者從昆明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文化建設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昆明市充分發揮省會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以推進文化事業發展、加強文化保護、繁榮藝術創作、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為重點,文化設施得到極大改善,文化服務能力不斷強化,「文化樂民、文化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