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州:引導扶貧產業融入產業集群特色產業覆蓋7萬多戶貧困戶

2020-12-19 廣西日報

本報記者 駱 怡

8月15日一大早,在賀州市平桂區鵝塘鎮明梅村蔥蘢的山林間,村民們正在忙著給草珊瑚除草。

村民黃土清告訴記者,雖然今年受疫情影響,但春耕開始後他及時翻耕土地,按原計劃種植大肉姜、芋頭。隨後,村裡引進公司發展林下中藥材草珊瑚種植,他也加入種植隊伍。

這幾年,賀州在明梅等6個土瑤聚居村實施「人均一畝茶、戶均兩畝姜、村均萬畝杉」的產業發展思路。目前已累計種植優質茶葉8177畝、大肉姜3783.99畝、杉樹8.1萬畝,達到人均1.16畝茶、戶均3.01畝姜、村均1.35萬畝杉,提前實現了產業發展目標。

今年,賀州市進一步加大中草藥、蔬菜等特色產業發展規模,採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幫助外出務工受阻的貧困村民在家發展產業增收致富。目前,這6個土瑤村已種植草珊瑚面積達3400多畝。

隨後,記者來到另一個土瑤聚居村——新民村,看到田裡的茭白已有1米多高,綿延數百畝。如今,新民村村民種植技術日漸成熟,種植面積逐年增加,茭白已經成為新民村的重點扶貧產業。

記者還了解到,目前賀州6個土瑤村都在發展特色鄉村旅遊。明梅村的明梅頂土瑤特色旅遊項目將民俗文化與觀光旅遊結合;金竹村瑤繡扶貧車間展示瑤繡手工藝品和傳統服飾;獅東村大衝寨打造土瑤風情旅遊和民俗博物館……

「人均一畝茶、戶均兩畝姜、村均萬畝杉」打牢了脫貧基礎,加上中草藥、蔬菜、鄉村旅遊等特色產業加持,賀州6個土瑤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這些年,賀州市注重將扶貧產業融入全市重點打造的產業集群,增強扶貧產業競爭力,使扶貧產業真正成為貧困群眾脫貧的源頭「活水」。

記者了解到,在今年賀州提出培育的「3+6」產業集群中,「3」指的是生物製藥產業集群,「6」包含有現代特色農林產業集群、大健康和文旅產業集群。

建設生物製藥產業集群。賀州的目標是建設健康雲港新興產業園區,擴大生物製藥產業規模,爭取用5年時間,把賀州打造成為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及長三角區域的醫藥研發成果轉化基地和廣西健康醫藥產業基地。

此外,通過現代特色農林產業集群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米袋子」「果園子」;大健康和文旅產業集群是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康養旅遊首選地。

根據提出的「3+6」產業集群,賀州指導各縣(區)做好特色扶貧產業的發展規劃,融入產業集群發展中。在做好優質稻、食用菌、蔬菜、畜禽等「短平快」產業項目的同時,積極發展中草藥、水果、茶葉、油茶、林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中長線產業項目。

「我們做好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確定好特色產業發展重點,並貫徹落實好特色產業以獎代補政策,服務好貧困群眾產業發展,全力對接農產品產銷,使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產業的熱情高漲。」賀州市市長林冠說。

目前,賀州縣級「5+2」特色產業綜合覆蓋率達到94.25%,覆蓋7萬多戶貧困戶;248個貧困村脫貧,「3+1」特色產業覆蓋率均達到了90%以上;全市281個貧困村均實現了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產業示範基地(園)覆蓋。

相關焦點

  • 張家口:尚義實現貧困村扶貧產業全覆蓋
    尚義實現貧困村扶貧產業全覆蓋  產業扶貧啃下脫貧硬骨頭  精準定位「選」產業  「近年來,地處張家口壩上區域的尚義大營盤、大蘇計等鄉鎮,依託閒置鹽鹼土地廣闊、氣候適宜的優勢,著力發展起了枸杞特色產業,枸杞種植面積達7.5萬畝。」尚義縣扶貧辦主任楊志光介紹。
  • 推行五大產業發展模式 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貴港市產業扶貧...
    推行政府主導引領發展模式,促進產業集群集約發展。通過政府對產業扶貧的規劃和統籌,做好頂層設計,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風險可控」的原則,通過土地流轉,實行統一流轉,統一實施,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不斷創新、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和聯結機制。
  • 桂平:「七個萬」特色產業帶富八千多貧困戶
    目前已在江口、金田、大洋、馬皮、石龍、社坡等鄉鎮共種植澳洲堅果5000多畝,帶動了200多戶貧困戶就業。澳洲堅果種植是桂平市近年來培育發展的扶貧特色產業項目。為加快推進澳洲堅果產業發展,該市出臺方案,重點引導貧困戶通過土地入股、土地流轉、土地託管、聯耕聯種、扶貧資金保本分紅等方式參與產業發展,鼓勵企業、合作社等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定向幫扶的利益共同體。
  • 懷寧縣公嶺鎮產業扶貧讓372戶貧困戶拿分紅
    貧困戶劉竹林在鎮村的幫扶下,自己養雞50隻、養魚3000尾、養豬3頭,也參加了鎮裡一家公司合作養殖,共獲得養殖補助3000元,分紅900元。同樣,貧困戶查顯傑今年7月份在鎮裡這家公司上班,每天工資100元。「產業扶貧給我們貧困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真的要感謝黨的政策好。」他們高興地說。
  • 橫縣產業獎補引導特色產業增收
    本報橫縣訊 「今年上半年我種了玉米、花生、水稻,還養了30多隻雞,共獲得3652元的產業獎補。」近日,橫縣平馬鎮大茶村委梅根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蒙美保說。今年以來,橫縣用準用活扶貧產業「以獎代補」政策,量體裁衣引導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積極推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實現脫貧致富。該縣及時組織村幹部、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進村入戶宣傳,鼓勵和引導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家禽、家畜、特色水果、甘蔗、花生、甜玉米等種養產業。通過採取「以獎代補」「先種養後補貼」等方式,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的產業給予適當的補貼。
  • 832個貧困縣全部編制產業扶貧規劃,產業扶貧政策覆蓋98%貧困戶...
    在扶貧範例的帶動下,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劉煥鑫介紹,832個貧困縣全部編制產業扶貧規劃,累計建成種植、養殖、加工等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旅遊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推進,每個貧困縣都形成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產業。特別是「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許多貧困鄉村實現了特色產業「從無到有」的歷史跨越。
  • 產業扶貧幫扶政策覆蓋超98%的貧困戶——產業對了頭 小康有奔頭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產業扶貧紮下根,群眾脫貧有底氣。2015年以來,全國共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00多萬個,建設各類產業扶貧基地30多萬個,每個貧困縣都有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能力強的主導產業,產業扶貧幫扶政策覆蓋98%以上的貧困戶。
  • 葉縣:產業扶貧「拔窮根」
    訂單多的時候,要同時僱用60人在工廠工作。」該廠負責人孫幹超表示,會儘可能多地安排貧困群眾參與工作,讓他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摘掉「貧困帽」,產業是根本。一直以來,葉縣把產業扶貧作為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印發《葉縣產業扶貧實施方案》,結合各鄉鎮貧困村的實際和優勢,按照「縣有支柱產業,鄉有主導產業,村有特色產業,戶有致富項目」的發展思路,重點實施確定光伏發電、特色種植、畜牧養殖、加工業、電商流通和鄉村旅遊六大支柱產業,統籌謀劃、扶持引導、組織實施、強力推進,激發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
  • 宣威龍場鎮 貧困戶產業全覆蓋
    本報訊(通訊員 楊燦 記者 張明磊)近年來,宣威市龍場鎮堅持以產業發展為根本,以「三聯三爭」為抓手,大力推進「林果富民」產業扶貧示範工程,採取「黨委+子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等多種產業扶貧模式,通過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帶貧機制,把貧困群眾全部納入合作社成員,發展萬畝蘋果,帶動油茶、楊梅等多種經濟作物種植,逐步形成了多點支撐、多元產業發展的扶貧新路子,實現貧困戶產業全覆蓋
  • 農業農村部:產業扶貧政策已覆蓋98%貧困戶
    近年來,我國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快速發展。832個貧困縣全部編制產業扶貧規劃,累計建成種植、養殖、加工等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旅遊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推進,每個貧困縣都形成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產業。目前,有勞動能力和意願的貧困群眾基本都參與到了產業扶貧之中,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 欣聞產業扶貧政策已覆蓋全國98%貧困戶
    作者童其君系中國知名時事評論員 「目前,我國產業扶貧政策已覆蓋98%的貧困戶。隨著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每個貧困縣形成了2至3個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產業。」
  • 甘肅天水:產業扶貧拔「窮根」走出特色路
    法制網訊(記者 周文馨 李雙紅)天水市麥積區馬跑泉鎮大溝村貧困戶馬引第給孩子做完早飯後,就早早趕到村子附近的產業園下地幹活了,在這裡幹活不但能照顧孩子,還能掙錢補貼家用。這一既能照顧孩子,又能在家門口掙錢的好事,得益於天水市特色農業產業扶貧項目。
  • 懷寧縣公嶺鎮產業扶貧讓372戶貧困戶拿分紅
    貧困戶劉竹林在鎮村的幫扶下,自己養雞50隻、養魚3000尾、養豬3頭,也參加了鎮裡一家公司合作養殖,共獲得養殖補助3000元,分紅900元。同樣,貧困戶查顯傑今年7月份在鎮裡這家公司上班,每天工資100元。「產業扶貧給我們貧困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真的要感謝黨的政策好。」他們高興地說。
  • 江西上慄:產業扶貧奏響脫貧樂章
    截至目前,全縣19個省級貧困村已全部「摘帽」,3154戶貧困戶全部高質量脫貧,全縣貧困戶年人均收入達13078元。投向特色養殖:肉兔蠶桑託舉致富夢 在金山鎮黎塘村胡家坡第11村民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黎裕明,正在兔舍裡給第三批代養的180隻肉兔餵料。從7月份代養開始,他這已出欄肉兔360隻。
  • 穩主導產業 興特色產業———吉安縣推進產業扶貧工作掠影
    筆者從吉安縣縣城一路向北來到大衝鄉百香果產業基地,只見一排排整齊的白色塑料大棚矗立在田間,一個個碩大的紫色百香果掛滿在藤蔓枝頭。  借著產業扶貧的東風,大衝鄉成功實現了產業結構調整,600多畝規劃平整的田地上如今都種上了百香果,把小小的果子培育成了一個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產業。
  • 瀏陽市永和鎮:變「產業特色」為「扶貧亮色」
    張可夫攝姿態優美的羅漢松,豔麗奪目的紅花檵木,精緻勻圓的金姬女貞……在瀏陽市永和鎮扶貧辦主任周梘看來,永和鎮的一花一樹,不僅是帶富一方百姓的特色產業,也是永和鎮9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致富的新路子。從2017年上任以來,周梘跑遍了全鎮234平方公裡的11個村,為59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把脈問診」,因戶施策開出脫貧致富的「良方」。依託12年紮根一線的工作經驗和調查研究,周梘提出重點發展花木、蜜蜂、澳洲小龍蝦養殖等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變「產業特色」為「扶貧亮色」。目前,全鎮已脫貧546戶1684人,其餘49戶71人今年9月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 扶貧產業穩步推進 「造血」功能基本形成梓潼夯實扶貧產業助推脫貧...
    黨建引領產業扶貧天星村村主任魏吉金說:「今年合作社於6月20日給貧困戶分了紅,當時每戶分了1050元,年底還會進行第二次分紅,預計每戶貧困戶全年分紅將達到2500元左右,貧困戶對這種不直接參與管理、不參與養殖的產業扶貧模式十分滿意
  • 脫貧路上水果飄香——象州發展特色扶貧產業速寫
    曾小芳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後來在政府支持下,她開始種植砂糖橘,創辦合作社,通過提供農資服務幫扶貧困戶,為新村、迷塘的貧困戶10餘人提供先供肥、售果後再收款的服務。在曾小芳的帶領下,目前合作社社員已達150多人,砂糖橘種植達1000多畝,20多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
  • 河北省承德市產業扶貧為47萬農民摘了「窮帽子」
    新華社石家莊12月21日電(記者 張濤)河北承德市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導向,以農戶投入為主體,以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扶貧投入機制,打造山溝裡的富民產業,十年來全市已有近47萬人摘掉了「窮帽子」。    承德市地處「環首都貧困帶」,農業特徵明顯。
  • 能人搭臺、組織幫腔、貧困戶唱主角 產業扶貧,海東這樣幹
    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關鍵制約,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樹立品牌意識,重視培育適合鄉村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青海海東市集中政策、資金、技術等要素,實施以特色種養、旅遊、餐飲、加工、商貿、運輸等到戶產業發展項目,著力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具有海東特色的產業扶貧之路越走越寬,「縣區有主導產業,村鎮有發展環境,貧困戶有就業崗位」的產業扶貧格局已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