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古建築佔現有全國國保古建築總數近五分之一,有最早的木結構古建築「五臺山佛光寺」,也有最早的木結構佛塔「應縣木塔」,山西作為「古建大省」聞名於世。
那麼,山西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古建築,而且很多還是國寶級的古建築?有人為保護,更多的是歷史原因。
1、「表裡山河」,少戰亂
俯瞰整個山西地圖,西面有黃河和呂梁山,東面為「天下之脊」太行山,山河環繞,地形封閉,這種獨特的地形被叫做「表裡山河」,構成全省的天然屏障。
這樣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就造成了戰亂時代,山西易守難攻的局勢。也正因為這樣,古代時山西受戰爭困擾較少,古建築也免於了戰爭破壞,因此古建文物才得以較好保存。
2、歷史悠久,宗教興盛
自古以來,山西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唐高祖李淵起兵太原,建立了唐朝。在宋朝,山西也是北方主要的發達地區。
在古代,山西是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成為了民族大融合的地區。而且古代帝王為鞏固統治,必然要發展宗教,於是山西宗教興盛。隋唐時期,佛教和道教在山西都發展壯大,也隨之建立了許多的古建廟宇。
3、氣候適宜,乾燥少雨
山西是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乾燥少雨,白蟻危害少,有利於木構建築保存。且冬天山西的寒冷氣候,也可以滅殺木材中的蛀蟲。
4、晉商富庶,造福山西
晉商聞名天下,用財富建立了一座座宗祠廟宇。唐宋時期,晉商發展崛起;明清時期遍布各地的票號更為晉商帶來了滾滾財富。在古代,事業有成之後,要造福家鄉,光耀門楣。於是,深宅大院拔地而起,比如喬家大院。
5、民間信仰濃厚
山西當地的鄉土信仰濃厚,傳承久遠,只一個晉源區便有四十餘處寺廟。且古代山西民間結社組織發達,歷代鄉紳會組織修繕,這對於修建保護廟宇很重要。
6、近代經濟發展緩慢
近代以後,東南沿海地區興起,北京天津,沿海地區大拆大建,發展經濟。而山西地理位置偏僻,經濟發展緩慢,拆建建築活動較少,也就保護了這些古建築。
也是由於一部分古建築外表過於樸素,實在不像很珍貴的歷史文物,例如唐代廣仁王廟,最早的金代高平市二郎廟戲臺。
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雖然那時候物資相對匱乏,但是政府已經重視起了保護文物。
時間可以衝刷一切痕跡,但是這些古代建築躲過戰火,躲過千年風風雨雨,依然坐落在三晉大地之上。
建築是凝固的歷史,我們應當好好保護,珍惜這些歷史古建,讓它們不被風雨破壞,也不受人為侵害。願這些珍貴的歷史古建築永垂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