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快速的城鎮化進程雖然促使全球大城市的經濟顯著增長,但也一直在無情地吞噬對於生態系統和環境健康至關重要的綠地和農田。這種失衡的發展已對所有生命的共同福祉造成了極大威脅,因此,當代景觀設計學必須考慮生態、美學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以積極應對這一挑戰。位於中國福州的「福道」森林步行道即是將設計美學與工程效率相結合的範例之一。作為中國首條鋼結構空中步道系統,其成功地將一座曾經的荒山變成了公眾健身走廊,以對環境的最小幹擾和創新的設計方法贏得了國際關注。
1
景觀和公共福祉
隨著人口不斷增長和老城區整體遷移的持續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問題正不斷引發公眾及城市管理者的關注。如何兼顧經濟增長與自然環境保護,並使社區居民真正從中受益,從而營造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活,是當前景觀設計從業者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在此背景下,「景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正如芝加哥大學英語和藝術史教授威廉·約翰·託馬斯·米切爾在其著作《風景與權力》中所述:「景觀是人與自然、自我與他人之間交流的媒介。從這種意義上看,它就像貨幣,本身沒有多少價值,卻可以作為無數種潛在價值的載體。」景觀不僅僅是一種可感可見的實物,還是一種展現文化力量的手段,以及創造文化認同感和社會認同感的重要工具。這一媒介特性使「景觀」為認識並幹預城市問題提供了一種新視角。
以景觀為媒介的幹預手段必須平衡開發與保護的關係。這不僅對保障生態系統、城市和公眾的福祉至為關鍵,也有助於經濟的穩健增長。位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金牛山公園自然保護區、綿延19km的空中步道系統即是一個典型案例,充分證明了景觀的確是一種可承載無限價值的「載體」。
福州市的人口逾750萬,是福建省的省會,其名稱的字面含義是「有福之州」,並曾是中國綠地率最高的城市之一;2015年,福州位列布魯金斯學會「全球增長最快的都市區」第10位,經濟的加速發展導致其城市邊界不斷擴張,侵佔了周邊宜人的自然景觀。
步道蜿蜒穿過茂密的樹林
02
「有福之道」
金牛山是福州市區面積最大的山地,因其獨特的地形與區位條件,過去被用作軍營駐紮地與殯葬用地,公眾基本上很難進入。因此,山區的生態環境尚未受到明顯的人為幹擾,成為了福州難能可貴的「城市綠肺」。
2017年,一條長6.3km的高架森林步道在金牛山落成,成為長達19km、連結金牛山與閩江下遊的跨城裝置「福道」(寓意「有福之道」)的一部分。通過這一項目,金牛山周邊的墓地被重新整合併統一修建逝者紀念堂,其自然資源得以向公眾開放,整個地區也因此被注入活力。
福道的設計注重環境的敏感性和空間的尺度感,並充分利用現有場地的自然地形,最大限度地減少施工可能對周圍環境帶來的影響。蜿蜒起伏的步道沿線共有10個入口與城區相接,將金牛山轉化為活躍的城市樞紐;沿途串聯起眾多的休憩場所、觀景臺、瞭望塔、茶室以及3hm2的未來商業中心等核心元素,以倡導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使人們能與原本難以靠近的自然景觀親密接觸。
設計將步行道與多種公共設施及商業場所相結合,以鼓勵步行活動。
03
嚴格限定下的設計與工程創新
由於福道的設計理念是「以人為本,保護自然」,為了使設計更加靈活地適應各種不同的複雜地形,故其主體採用了創新的裝配部件式結構,共包含5種按特定尺寸預製的基本部件模塊,既便於運輸和在施工現場附近組裝,又可與周邊的地形自然融合。為應對起伏地形給施工、結構、安全和環境帶來的挑戰,設計團隊研發了一種精確的模塊施工系統,其可以將設計的模塊有序地相互連接,並根據需要靈活調整安裝方式,以避開重要樹木的生長路徑;部分模塊的地板設有洞口,可使樹木從中穿過。為了進一步減輕環境影響並簡化組裝,部件間採用螺栓連接,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現場焊接,同時節約了施工成本和時間,提高了結構效率。設計採用的輕型結構使模塊的最大跨距可達14.4m,且單個模塊的重量被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以減少重型起重設備的使用,進一步降低了現場的施工痕跡和對山區原有生態的幹擾。
主棧道「單柱點+棧道架空+14.4m大柱距」最大限度地適應多變地形與複雜的山勢,有效地保護了山體和植被,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主軸線依山脊順勢而建,主體結構全線採用1∶16無障礙通行的鋼結構棧橋。連接主軸線的主要出入口由於克服高差的需要,通過設置鋼結構桁架盤繞、環形提升步道及回頭彎展線等方式,在實現無障礙設計的同時,也形成美妙的景觀。棧橋環繞展線克服高差,實現無障礙設計。
步道使用輕型鋼格柵作為鋪面材料,以便陽光和雨水都能夠滲透下去,使得底層的植被能良好生長。其設計亦有意減少了橫向共振,以提升步行的舒適度。步道由一系列通過隱藏式螺母和螺栓組裝的Y型柱支撐,其從樹杈的形態汲取靈感,可與周圍的森林形成呼應;這種輕巧、簡潔的柱體設計也是基於對工程效率與步行加速度影響的綜合考慮,不僅效果美觀,也降低了工程造價。
福道設計理念以自然美與生態美為首要原則。為此經過多方案比選論證,選定斷面標準寬度為2.4m的步道,允許兩人和一個輪椅同時通過,欄杆外傾使斷面呈倒梯形,增大步道空間及視野。較小的斷面使得棧橋的整體結構輕巧,從而可以縮小基礎尺寸,減少地基開挖量。
標準段主體結構採用熱浸鍍鋅鋼管桁架結構,下部墩柱採用Y型鋼結構;上下部鋼結構均採用模塊化設計施工,工廠預製現場拼裝。施工中下部墩柱基礎採用人工挖孔樁,上部鋼結構採用索吊運輸、小型機械安裝及利用已安裝的橋段,在橋面另設軌道進行建築材料及上下部構件的運輸,設置橋面吊車進行安裝。因此本項目基本沒有採用大型機械設備及便道,山體完整性得以保證。以上均考慮儘量減少對現有生態的破壞。對植被已破壞的區域以原有的植物進行綠化,儘可能的還原原有的生態。
為使陽光透過,步行道專門選用了鋼格柵作為鋪面。
新加坡總統設計獎評審團如此評價福道的設計:「輕型鋼材隱沒在蒼翠繁茂的背景中,讓周圍的自然景觀成為主角。富有韻律的鋼結構布置形態輕盈,設計的通用性則確保了它可以儘可能滿足所有訪客的需求。」這座蜿蜒的空中步道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詩意視野,將福州這座城市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展現在公眾眼前。其在嚴格的設計原則框架下提出了卓越的創意和創新性工程設計,以此造福公眾,並實現了功能設計和工程效率的完美結合,對中國的城市公共景觀設計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04
人性化遊線設計
三等級遊線組成金牛山城市森林步道網。主軸線連接左海和國光公園,以長度為6267m的無障礙架空棧道為主,局部約有750m根據地形下放至地面。在主軸線兩端各有一條車行道從市政道路直通主軸線,總長約3000m。登山步道以網狀形態分布在金牛山上,總長度約8200m。通過3種等級的遊線共同組成金牛山的城市森林步道網,這種組合方式,比單一的遊線形態更豐富,使用更靈活,安全性更高,體驗更多樣。
各等級遊線示意圖
遊客按時長選擇遊覽路徑。傳統的城市森林步道返程要麼走回頭路,要麼只有單一路徑。本項目結合懸空棧道、登山步道、車行道3個等級線路形成了分時環線,遊客可靈活地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選擇最適合的路線。如分時遊線圖中,最小一圈的線長約1100m,散步一圈需25min;第二小的線長約2000m,散步一圈需45min;第三小的線長約3000m,散步一圈需1h;最大的線長約3760m,散步一圈需1.5h。
分時遊線示意圖
05
福道的未來
自2016年底開放以來,福道平均每天接待約兩萬名遊客。在2018年春節期間,僅前三天就有累計19.4萬人來此遊覽。這座需要1.5小時走完全程的森林步道正在成為福州市民和外地遊客最喜愛的觀光目的地之一。
福道的建設是福州市在創造經濟和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自然資源和現有生態保護的一次成功嘗試。創新的步道系統與優雅且高效的結構解決方案,將城市社區與鬱鬱蔥蔥的自然景觀連接起來,使得金牛山這座曾經神秘的「綠肺」煥發新生,成為一個公眾可以自由進出的城市樞紐和國際知名的森林漫步區,不但促進了周邊區域的經濟轉型,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作為一座開創性的城市森林步道,福道為公眾提供了與郊野林地近距離接觸的豐富體驗,亦成為一處生機勃勃、引人流連的景觀和重要的城市文化象徵,構成一個城市形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為城市生活和公眾精神注入了活力。
來源: 微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