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滷肉,我們除了在一些基礎方面要做好,如香料配方,滷水保養,食材選擇,食材處理等,同時在滷肉的整個過程中,還有很多的細節要做好,這樣才能保證一鍋滷肉出鍋後的品質,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下在滷肉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一些細節問題。
首先,滷肉是開水下鍋還是冷水下鍋。這個問題,存在一定的爭論,有人說冷水下鍋好,有人說開水下鍋好,這裡我也不去評論哪種方式好,只不過我們滷肉都是開水下鍋,因為滷水燒開後,加入的鹽和糖等調味品容易融化,方便調味和嘗試滷水味道。再有,有些小件滷肉更需要水開後下鍋,如雞爪一類的,如果涼滷水下鍋,等滷水燒開的時候,可能雞爪都滷煮破皮了。
第二,滷肉過程中加不加鍋蓋的問題。這個也是各有爭論。有些人主張蓋上鍋蓋滷,有些主張不加蓋。加鍋蓋的有加鍋蓋的道理,說是避免香料的香味味揮發。在我們店裡,滷肉的時候不加蓋,在後期燜制的時候要加鍋蓋。理由是在滷製時,雖然有香料味道揮發了,但同時食材的異味和腥味也揮發了,後期燜制加鍋蓋,是儘量保持滷水的溫度,以利於燜制滷肉。當然至於究竟滷肉過程中加不加鍋蓋,這個沒有特定的標準,所以由自己決定。
第三,製作滷肉時,滷水要寬一點,這樣利於隨時翻動鍋裡的食材。食材在滷到半熟以後就會上浮,這時需要有東西把食材壓住,讓食材浸泡在滷水中,如果滷水少了,食材被壓到鍋底,容易造成食材糊鍋。所以,做滷肉時,滷水最好寬一點,上面壓制的物體不宜太重,讓食材微微懸浮在滷水中是最好狀態。
第四,滷肉過程中如果發現鹽味重了或者香料味過濃,可以加開水或者燒開的高湯稀釋,切忌隨意加入冷水。在滷肉過程中如果突然的加入冷水,會造成肉質發緊,特別是對滷製瘦肉類的食材,如豬肘子,後腿肉,雞,鴨,兔,牛肉等,影響會更明顯。
第五,對於新手來說,在拿不準滷水鹽味和顏色的時候,鹽和糖色不要一次性加得太足。滷水如果鹽加得太鹹,就只能加開水或者老湯調製,這樣又得加香料和調料,非常麻煩,而如果滷水淡點了,在滷製過程中,只需要添加鹽就可以了。糖色也是同樣的,顏色淡了可以再加糖色,而如果糖色濃了,改起來就有點麻煩了。滷肉最容易著色的時間是滷肉7分熟以後,所以在前期不用著急把滷肉顏色一步調製到位,因為最後顏色會越滷越深。
第六,火候一定要控制好。如果滷肉過程中火太大,會造成滷水揮發較多,當滷水揮發太多以後,滷水中鹽的含量和香料味的濃度都會增加,在滷肉做好以後總是偏鹹或者藥味重。所以,這就是有些朋友明明照著配方在做滷肉,但是最終做出來的菜品卻藥味很重的原因。不知道這個細節的朋友,往往就武斷的把這個問題歸結於香料不好。其實有時候真不是香料不好,而是做法沒對。
我們經營滷菜店近30年,分享的都是自己在經營過程中的經驗和心得,關於滷菜的一些操作方法和技術難點在以前的文章中都有分享,喜歡滷菜的朋友可以加我關注並翻閱做參考。
分享,只是源於對美食的愛好!所以,不喜但也勿噴。
還是老規矩,附上家庭版滷菜通用配方,以供大家參考
以一鍋熬好的老湯20斤(單斤)計算:
八角:20克,桂皮15克,草果10克,山奈10克,丁香2克,小茴香20克,白芷10克,白扣15克,草寇15克,陳皮15克,甘草10克,香果20克,當歸10,香葉10克,良姜10克,另加幹香菇20克,花椒20克,這個量在幹雜店不好稱重配比,朋友們可以增加倍數,然後拿回去自己分均,或者讓老闆幫你打碎拌勻(注意不是打細,只是打成大顆粒即可),根據滷水比例稱重使用,比如起10斤滷水,香料減半即可。
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對你有用,請動動手指點讚+關注+轉發。
如果有更好的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看到的時候我都會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