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人文歷史(renwenlishi),觀察者網獲作者授權轉載】
在人文歷史君(renwenlishi)寫下本文時,蔡英文已贏得了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媒體照片中的蔡英文短髮、圓臉、戴眼鏡、不變的套裝、駝著背,形象古板、陰沉、滿帶著政客式的笑容,陳文茜對她的描述是:「站在山峰高處的一隻野豹。」而對絕大多數大陸人而言,她仍然是個謎。
蔡英文登上時代封面
這個1956年8月31日出生的女人,在臨危受命當上民進黨主席後,僅僅用兩年時間,就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政壇明星。在臺灣,她有許多綽號:「小紅帽」、「古墓派小龍女」、「小妹主委」、乃至北京涉臺官員口中的「那個小女生」、以及支持者們的「小英」,有些連她自己也不知道,像是「流寇」……臺灣「大選」中,蔡英文又因為政治主張虛以委蛇、提案空洞被稱作「空心菜」。
古龍說過:一個人的名字可能會錯,但外號一定不會錯。揭開濃厚的女性色彩,蔡英文的綽號暗示著冷淡、傲慢、叛逆和難以捉摸。是什麼成就了今天的蔡英文?人文歷史君(renwenlishi)整理臺灣媒體資料,從頭說起。
富家女蔡英文
屏東縣枋山鄉的楓港村,一個只有四百多戶人家,以農漁為主業的小村莊,近年多了一個觀光新景點:蔡英文故居。
蔡英文父親老家隱身在楓港菜市場巷內,現已無人居住,裡面還擺著早年她奶奶搗米的木器,而在巷口轉角,則有指引路標。
這裡,是蔡英文的起點,她父親蔡潔生的成長故鄉。走進寂靜的楓港小村,巷口乘涼的九十六歲老伯黃春淋,用臺語聊起兒時玩伴蔡潔生,「大狗(蔡潔生外號)啊,很內向、不太講話,但對人很和善,高大、皮膚白,生得很美。」
這誰你們懂的~
蔡潔生很不愛講話,十分聰明。年輕時被殖民臺灣的日本人選中,赴日學習飛機維修技術,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被派往中國大陸東北地區修理日軍飛機,後又到日本工作了一段時間。返臺後就到臺北經營汽車維修廠、投資房地產,曾經營餐廳、建築等事業。蔡父逐漸成為臺北市的大地主,現在中山北路海霸王餐廳前身「樂馬飯店」,當年常有駐臺美軍光顧,即為蔡家的產業;晶華酒店前的公園綠地,早年是一家「夢咖啡」餐廳,也是蔡家所有,後來被徵收。另外像南京東路等繁華區,蔡家也曾置產。在1960年代蔡家曾名列臺北市納稅人的前10名。
88歲的前枋山鄉長洪清隆回憶起蔡潔生的「經濟頭腦」,說起自己第一次聽到「畸零地」這詞,就是蔡潔生教的。當時他笑蔡潔生「買一條小水溝做什麼」,蔡解釋說,等旁邊的土地要開發時,這塊畸零地就能用很貴的價格賣掉。
可以說,蔡家屬於日本殖民臺灣時期的既得利益集團中的一員。據說,李登輝有次宴請蔡英文,蔡英文還提出帶著父親赴宴以了乃父見李一面的心願。為了淡化其家庭與侵華日軍的淵源,避免被媒體更多地挖掘和炒作,引發外界的負面觀感,經濟實力雄厚的蔡家向來「低調到不能再低調」。蔡英文兄姐,不論在臺經商、從醫或移居美國,自她從政以來,每位都異常安靜,從不受訪,頂多在她訪美出席活動時表達支持。
又高又帥的蔡潔生就像王永慶等早期的富商,陸陸續續有過四個女人。蔡英文的母親張金鳳是福佬人,蔡潔生的二房夫人。蔡英文私底下曾提及「這是比較穩定的夫妻關係。我阿姨有5個小孩,我媽有4個。我很佩服我爸,沒什麼衝突,管理得很好,我爸是個公平的人。」由於兒女眾多,蔡潔生被問是否會擔心他們未來爭產?對此,蔡潔生表示,自己一買到財產就依序登記給每個小孩,所以他們也不清楚爸爸有多少財產。
蔡英文相傳是家中最寵的女兒,從小學到大學,她幾乎沒有在外面吃過東西,每天中午都是媽媽為她淮備三明治或日式飯糰。大學期間,由於家住陽明山,為了安全起見,父母親為她買了一部車代步。當時,她是少數開車上學的學生。
蔡英文小時候還有點萌萌噠
一個常年想著「一碗水端平」的父親,一個「個性鮮明、感情濃烈、愛熱鬧」的母親,10個兄姐,即便蔡英文最得寵,身為「側室」之女,她一路走來一定深諳隱忍來「成就一些事情」。年幼的她也曾對風流的父親不滿,自稱「從小就在中山北路一帶鬼混」,但最終變成了長大後的一句自嘲:「父親很厲害」、對女友們「管理得很好」。
人生的前二十年,蔡英文像是溫室裡的花朵,時時要聽從父親的訓誡。她的愛好是「關在房裡讀書」,上大學之前,考古系是她的第一志願,中文和歷史是她的強項。然而,真的報考大學時,又聽從了父親的勸導,為了保護家族企業利益而勉強選擇了臺大法律系,一路讀到英國法學博士。走上政壇後,父親蔡潔生常會對她加以指點,當看到蔡英文在「立法院」與「立委」唇槍舌戰時,還特地打電話給她,要她記得「留人餘地」。蔡英文至今還會提及父親的話,「我爸說,你不需要去跟別人競爭,人家不做的你再做」。
蔡英文當然是有資本「不爭」的,她曾滿帶著千金小姐的自如說道:「在外面闖了什麼禍,回到家裡還有人收拾。」她從來不是一個絕處逢生的鳳凰女,也不是政治世家薰陶出的世家女,但她不單單是富商家中一路順遂、「40歲才接觸政治」的小女兒。
溫室中的花朵一旦進入自然環境,如果不枯萎,必然鶯飛草長——顯然,蔡英文是後者。曾經父親對她的期望就是當個大學老師,而母親對她的期望就是能和母親做個伴。回顧蔡英文的心路歷程,儘管或多或少與父母的希望沾邊,但最終還是脫離了家庭設定的軌道。
叛逆蔡英文
1978年臺大畢業後,蔡英文赴美國康乃爾大學深造,她既是陳水扁的系友,也是李登輝的校友。1980年拿到法學碩士後,她再前往英國倫敦大學政經學院,於1984年28歲修得法學博士。
儘管學業一片坦途,走上父親選擇的路的蔡英文還是本能地作出了反抗。她不喜歡死記硬背的東西,臺大法律系4年是一段讓蔡英文苦不堪言的記憶,那時「六法全書」是她的最恨,背裡面密密麻麻的法條是讓蔡英文最頭痛的事。因此,有學科不及格的情況;1978年從臺大畢業赴美國康乃爾大學繼續學習,蔡英文則先查遍所有可以念的法律相關科目,發現反託拉斯法只有二個相關法條,即使要背也容易些,於是決定以反託拉斯法作為碩士專業,1980年蔡英文獲該校法學碩士學位,並在美國多待一年考上了律師。隨後蔡英文到了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念博士,這時她乾脆選擇了一個完全沒有相關法條要背的國際經濟法作為專攻的領域。
人文歷史君表示:蔡英文基本沒變啊
喜歡開車是蔡英文最為外界所知的嗜好。曾有過一路從臺南快速飈車回臺北收到4張道路測速照相罰單的記錄。求學期間的有一年暑假,愛開車到處玩的蔡英文,載著兩位男同學南下沿路玩到懇丁,途經烏山頭水庫時,那兩位男同學還被一個開車的路人笑說,「男人還讓一個小女孩載」。這件事讓蔡英文很愉快,也記憶深刻。
從政之後,飆車更為她贏得了「流寇」的綽號。有一次「國安會」的幾位同僚完成一件案子之後,就請了被稱為「李逵」的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許惠佑,辦了到懇丁度假的休閒活動。臺北直下懇丁距離400多公裡,幾個中年男人受不了自己開車,於是包了一輛遊覽車南下。但喜歡享受速度的蔡英文就一個人開著她的黑色奔馳出發,一路風馳電掣地抵達目的地。據說,比他們晚出門的蔡英文硬是比其它同僚早到約定地點。
風馳電掣,飈的是不是寂寞?大學期間,蔡英文一如既往內斂。在大一、大二時還「不太理人」、開車上學獨來獨往。一直到大三,被班上同為中山女中畢業同學推選她當班代後,才逐漸活潑起來。當班長給了她自信,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因此學習成績升高,與人互動增多。常會請同學到陽明山家中一起吃蒙古烤肉。遇到像是瓊瑤借用她家拍戲時,她也會找同學一起去看拍戲。在英國期間,有同學取笑她是「這個教室裡穿得最爛的人」之一,她的答案是「我不在意」,這樣的答案固然可以稱為自信,但換個角度看則是自視甚高、乃至「自閉」。由此再看蔡英文風生水起後在高醫大演講,鼓勵年輕人勇於叛逆,多少帶有成功者的傲慢。
蔡英文回到臺灣之後,在政治大學、東吳大學法律系、國貿所任教,也曾擔任經濟部國際經濟組的首席法律顧問。這時期的蔡英文純粹只是一個年輕的學者和專業女性,雖然做為政府部門的首席法律顧問,但也僅僅是提供專業意見,完全談不上走向「從政之路」。
原生家庭賦予蔡英文的是良好的教育,不喜歡也要做好的嚴於律己,同時也有對外人的客氣或者說疏離、給面子——反正事不關己。1984年進入政大法律系的吳秉叡,在政大法律研究所上過蔡英文的國際貿易談判專題研究。吳秉叡形容蔡英文是英文很好、邏輯很強、非常專業認真的教授。吳秉叡說,自己的英文程度「很差」,而蔡英文都是用英語授課,他經常沒有懂,應該是會被「死當」,但「很幸運的是,蔡老師居然給我及格。」
政客蔡英文
這種風格延續到政治中,則演變為蔡英文身上的措辭模糊、自留後路。有媒體在描述蔡英文時,將她比喻成棒球中捕手:躲在面罩裡,冷靜控球,不願讓人看透。在許多議題上,她讓人看不透,隊友也難免不解,觀眾更加不耐。
蔡英文與李登輝
蔡英文說話多實問虛答,不停的繞圈子,就是讓你不知其所云,有媒體冠名之「廢話神功」。這既是她操作空間的策略運用,也是確保其實際利益不受損害的擋箭牌。在多數情況下,繞圈子一定是另有隱情,所以她不願說出真話,因為她知道她的真話與選民的期望相反,說了真話會對她不利,並且也就沒有操作的餘地了。如,施明德質疑她的性向問題,她一直抓住「性別歧視」的角度作反擊,根本不回應施明德從監督領導人的角度提出的觀點與質疑,而這才是施明德質問的核心內容;2010年5月她宣布參選新北市長時,面對媒體詢問「當選後是否會做滿四年」,她答曰「一定會負責到底」,始終對「做滿四年」這個核心問題避而不談,為何?她根本不想當什麼市長,她志在選「總統」,如何能實話實說?然而,真正與實際情況不符並對她形象有損害的,會給她帶來麻煩的,如媒體報導其「祖墳發光」、「總統命格」形成之類的,她會「大為光火」,立即發新聞稿澄清並呼籲「不要再渲染」,這更反襯出她實問虛答、就是不給個說法的真實意圖。
但是從當上班長後蔡英文的風格逆轉可知,這個女人在充滿自信時是極具攻擊力的。
走上政壇之後,從幕後到前臺,從國民黨的幕僚、民進黨的客卿再到民進黨黨魁,民意支持度始終較高的順利政途更強化了她的自我認同與優越感,其性格中固有的自信、獨立性強、自主性高等特點則演化到強勢、專斷的程度,「陸委會」主委任內,對工作說一不二,同事的努力和付出被她視為理所當然,而下屬如果讓她不滿意,則會遭到她不假辭色的批評。這個時候,她就像只高傲的孔雀,向外界盡情展示其華麗的尾羽,微笑著對待外界的讚嘆,但骨子裡卻是拒絕一切阿諛奉承,因為外界的任何讚賞都比不上她自我認同的程度——自我膨脹時的蔡英文應該是難以取悅的。
她的攻擊性使她在政治叢林中沒有成為夭折的「小白兔」,在「多虎豹獅象」的「立法院」,再野蠻霸氣的「立委」也很少對她逾越分際,當然她的攻擊性並非暴力舉動那類,而是通過不容質疑的專業強勢與語言的犀利來體現。
這個眼神……人文歷史君叫不出「小英」
女人蔡英文
在講究人情的臺灣社會,一個硬邦邦的女人是吃不開的,尤其在國民黨猛打周美青形象牌的時刻,蔡英文身邊沒有另一半分憂解勞,難免更讓外人關注她的感情世界。
蔡英文試圖打「家庭牌」來中和「冷靜」、「驃悍」的形象。她從不避諱開放私宅,蔡英文把家宅當成她奪取天下的基地,讓幕僚都變成名副其實的「家」臣。綠營執政時期結交的好友,如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央行總裁彭淮南,是她家中常客。就連向來在公眾場合有意無意和蔡「裝不熟」的臺北市長柯文哲,也曾和太太陳佩琪一起去「小英」家吃飯。
而這對臺灣媒體遠遠不夠,這些「新聞製造機」需要的是八卦。蔡英文不願公開談論感情世界,引人質疑蔡的性向,逼得蔡英文搜腸刮肚,終於想起自己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念書時,曾有一段論及婚嫁的戀情,但是男友意外過世﹔後來雖有其他戀情,但因對方現已成家,她無意把他們再扯進來。
中長發蔡英文
媒體會因此滿足嗎?顯然沒有。於是話題又回到蔡英文的性取向上。
臺媒稱,擔任公職十年來,蔡英文有4個男人、1個女人。4個男人其實是10年前陸委會的四大金剛鄧振中、陳崇弘、傅棟成、詹志宏,他們在蔡英文擔任主委期間,由於參贊機要,因此有人戲稱是「蔡英文的4個男人」,事實上他們只是公務往來,並沒有兒女私情。這個謠言中的「女人」蔡英文的私人助理張祥慧。以至於蔡英文自我調侃「現在還有人敢追我嗎?」到媒體口中也成為了「任何男士看到蔡英文和『身邊的女人』形影不離,就不可能發動追求攻勢。」
而「一個女人」則被媒體層層捕風捉影,這一段人文歷史實在看不過去了,把理由羅列如下,讀者可以隨意欣賞一下。(中間將夾雜本平臺瘋狂吐槽……高能預警)
理由一:兩人有相同的生活習慣和審美偏好。兩人都不抽菸、不戴項鍊、不戴戒指、不愛化妝、不穿裙子、不吹燙頭髮……,只有在特殊場合,她們才會因為應酬上的需要而破例穿上裙子、塗上口紅,不過這種機會很少見,至於頭髮絕對是堅持自然短髮,絕不染燙、絕不破例。她們兩人都曾留學英國政經學院,所以都喜歡貴重的名筆,兩人都是名筆收藏家。(人文歷史君表示,臺媒是不是都瞎?政壇女性短髮不在少數,職業裝也是標配……)
理由二:兩人興趣愛好互補。下班後兩人喜歡去北海岸飆車,駕車的是蔡英文、乘客是張祥慧。在外面吃飯,張祥慧喝起啤酒充滿阿莎力的英雄氣概,蔡英文則是在一旁欣賞,不勝酒力。(人文歷史君也是醉了……瓊瑤阿姨已經甘拜下風)
理由三:兩人都愛和咖啡,煮完兩人對酌。蔡和張上班時不喝茶、獨鍾咖啡,而且一定要用咖啡機研磨烹煮咖啡豆,所以他們的辦公室裡一定會充滿咖啡的香氣,而且由張祥慧煮的咖啡,只有蔡英文可以喝,如果要分享其他同事,一定是嘉勉工作表現、並且是張祥慧願意,才會重賞屬下同事一杯咖啡。(人文歷史君不喝咖啡,但私人助理給別人煮咖啡似乎也不太說得過去)
理由四:兩人同出同進。蔡英文的香閨,也只有張祥慧能夠進出。如果下班後有緊急公文要交給蔡英文,對不起,蔡英文不能讓送公文的快遞走進家門。如果是同事部屬要向蔡英文報告緊急事務,對不起,不能進門……。有一次,有線電視業者要去蔡英文家「拉線安裝」第四臺,也是張祥慧拒絕的。(人文歷史君已經吐槽不能,親們知道什麼叫私人助理嗎?就是擋人、擋媒體、最信任的助手,不是嗎?)
理由五:蔡英文的包只給張祥慧提。蔡英文手提隨身攜帶的BURBERRY名牌公事包,那是一個又大又重的私密行囊,在官式場合,蔡英文有時不方便提包包,因此一定要交給張祥慧保管。但是張祥慧身為陪同出訪的機要人員,常常自己也有一個手提包包,偏偏還要幫蔡英文又提一個包,顯得十分吃重,這時旁邊的人如果「願意幫忙背一個包」,一定會被拒絕,因為她們兩人的包包,別人絕對不能碰。(人文歷史君……已經昏死在臺媒的小粉紅裡,一個政客的包是隨便什麼人都能打開看的嗎……額。)
臺媒說蔡英文是這個taste……大家隨意感受一下。
可以想像蔡英文看到這些報導的哭笑不得。「年過半百,依然單身」以壓倒性的優勢,搶去了蔡英文的家室、學歷、獨斷、立場、能力、冷靜、才華、冷淡這些標籤的風頭,她被逼回到一個女人的立場來答覆「擇偶條件」這個問題:「每天要在一起的人是一輩子的事,我不願中途換船,既然要選就是一輩子。」「這必須下很大的決心,必須先退休,有空把性情養對了,才能下決心。」——這一刻,「空心菜」好像真的走了一次心。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號「人文歷史」(renwen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