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類實現了自己的「飛天夢」之後,人們對於外太空的探索與追求也就不僅僅局限於能夠飛翔,離開地球只是人類探索外太空的第一步,同時自從2005年9月旅行者1號突破了太陽系最遙遠的外圍之後,人類正式開始了對於太陽系之外的星空探索,旅行者1號也成為了第一個走出太陽系的人造太空飛行器。
旅行者1號突破太陽系的外圍整整耗時28年,可想而知,這個距離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人類在整個宇宙之間太過渺小了,其實還有一顆與旅行者1號同期發射的旅行者2號太空飛行器,它的任務並不像1號那樣著急的突破太陽系的外圍,而是一點一點的邊探測邊前往太陽系外圍,如今41年過去了,旅行者2號也已經擺脫了太陽系的束縛,到達星際空間。
能夠讓旅行者1號馬不停蹄走了28年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呢?2012年8月25日,旅行者1號終於穿越了太陽系風頂層,距離地球約121.6個天文單位,(距離相當於地球到太陽距離的121.6倍),換算成公裡大約181億公裡,到達了太陽系之外的星際空間。
旅行者1號也是首次測算了太陽風頂層的等離子密度大約為每立方米0.055個電子,這個密度甚至比41年之後達到的旅行者2號測算的還要高,旅行者2號在2018年11月5日,穿過太陽風頂層,2019年1月30日,旅行者2號也向地球傳回其最新測量值,太空處的離子體密度為每立方釐米0.039個,在量級上其實和旅行者1號的測量值相差無幾,旅行者1號、2號的測量數據都向我們證實了,擺脫太陽系束縛後的星際空間的密度增加了!
繼續向星際空間行進的旅行者1號經過20個天文單位的移動之後,再次傳回數據表明,每立方釐米增加了0.13個電子,所以越往星際空間行進,空間更密,旅行者2號也在2019年6月經過多階段的探測發現,越往星際空間深入,密度增加的越快!
太陽系之外星際空間測出的密度與地球數值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地球大氣裡每立方釐米約有10^13個電子,宇宙空間中的密度變化,幾乎能夠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宇宙的不平凡的地方就在於此,充斥著我們所不知道的各種物質與能量,比如星際物質星雲、暗物質、磁力線等。
如今旅行者1號與2號就像孿生兄弟一樣,擺脫了太陽系的束縛,在星際空間繼續為我們探索,兩者經度相差43度,緯度相差67度,就好像人類的兩隻眼睛一樣,在注視著外太空的變化,同時也向我們地球的科學家們回傳重要監測數據,讓我們了解外太空無窮的奧秘,走出太陽系,到達外太空只是我們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