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有麗春、滿園春、蝴蝶花、賽牡丹、錦被花、舞草等別名,原產歐、亞兩洲,是布置花壇、花徑、花帶,或盆裁作為裝飾公共場所的良好花卉,也是著名切花。虞美人為罌粟科、罌粟屬,兩年生草本植物。株高40~80釐米,莖直立,纖細而有分枝。葉互生,不整齊羽狀深裂,裂片披針形,葉邊有粗鋸齒。
花單生於莖頂,未開前花蕾下垂,花盛開時挺直,花大,4船,近圓形,花瓣質薄有光澤,花色豔麗,有大紅、紫紅、硃砂紅、粉紅、黃、白等色,還有帶鑲邊的複色,花有單瓣和復瓣,花期5~6月。蒴果,圓球形,種子多而細小,成熟後會開裂,種子有自播能力。
虞美人與需慄為同科植物,其花、果外貌相似,但仍有很大的區別:虞美人的莖細,多分枝而全株有絨毛,乳汁內不含鴉片酊,罌慄的莖粗壯,全株有白粉,乳汁含鴉片酊;虞美人的花瓣薄,花色豐富,花朵較小,直徑約5、6釐米,罌粟的花瓣厚,且多為重瓣,多為紅色,花朵大,直徑約10釐米;虞美人的蒴果呈截頂球形,種子腎形,罌粟的蒴果星球形或橢圓形,種子小而多。罌粟為製毒原料,在我國是嚴禁種植的。
虞美人的花語:安慰、堅貞的愛情。在中國,虞美人被認為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妾虞姬所變,是美麗、外柔內剛的化身,常用以贈送友人。在日本,虞美人常被用以贈送在4月份過生日者,寓意關懷體貼。在巴西等國,虞美人常用作切花贈送親友。在比利時,虞美人被尊為國花。而在歐洲的一些地區,人們認為虞美人那紅豔的花朵像鮮血一一般,是不吉利的象徵。虞美人的植株纖秀,姿態優美,花葉並嬌。花瓣薄如蟬翼,質如綾絹,花朵輕盈,光潔照人。
有趣的是,當人們拍手、唱歌時,虞美人能隨聲起舞,兩側小葉舞得更歡,故被稱為舞草。據《益州草木記》記載:「雅州名山縣出虞美人草,花葉兩相對,人或近之,即向人而俯,如為唱虞美人曲,則此草相應而舞,他曲否。」其實,現代科學證明,虞美人縣有「感震運動」和「感夜運動」的功能,在受到外界的聲、光等刺激後,會不停地舞動。虞美人因其花嬌妍,集濃豔華麗和素雅質樸於一體,深得人們的喜愛,有人將它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比,稱之為「賽牡丹」;有人又見它形似蝴蝶振翅飛舞,稱之為「蝴蝶滿園春」。
我國在唐代以前就有栽種虞美人花的記載,許多詩人以花和虞姬與楚霸王的故事為題,留下了迄今仍然膾炙人口的詩篇。杜甫的《江頭五詠.麗春》云:「百草競春華,麗春應最勝。少須好顏色,多漫枝條剩。紛紛桃李姿,處處總能移。如何此貴重,卻怕有人知。」明代徐茂吳《詠虞美人草》日:「紅顏一日盡江湄,芳草能傳易代姿。尚想施朱留片萼,翻疑化碧有單枝。迎風似逐歌聲起,宿雨那經舞袖垂。微豔莫教輕委地,徘徊猶似美人貽。」清代女詩人有詩稱:「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人漢宮,碧血化為江上草,此花更比杜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