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黃姓出江夏,萬派朝宗江夏黃」。根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38年,戰國春申君黃歇,江夏人,遇刺後葬於江夏黃鶴鄉仁義村。宋成淳七年(公元1271年)其後裔乃重修墓塋,稱黃歇公為上始祖,逐漸形成江夏黃姓的傳統民俗祭祀活動。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武漢市江夏區對外交流不斷擴大,海內外黃姓宗親紛紛前來江夏尋根祭祖。進入新世紀以來,每年從世界各地前來參加祭祀活動的人數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
據統計有福建、浙江、海南、河南、上海、臺灣、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越南、菲律賓、法國、美國、加拿大、土耳其、汶萊等各地的黃氏後裔數千人分別到江夏來拜謁黃氏先祖,尋求同祖同宗,繼承「忠、孝、義、和」的黃氏家訓。
「天下黃姓江夏祭」活動包括祭祖大典、祭拜宗祠、掃墓謁陵、懇親聯誼、學術討論(世界江夏黃氏研討會每年分別在成員國舉辦一次)等多項內容,對增強炎黃子孫間的親和力、凝聚力、豐富歷史文化古鎮江夏精神家園、建設「魚米之鄉」新江夏的和諧文明,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江夏黃鶴莊對祭祀活動有著嚴格的規定,如時間、人員職責、祭祀程序、祭器供品等事項規定為:「三年一祭,以十月十五為定期。值年管事之人將應與祭者逐一開單知會,祭前一日管事者派人掃淨祠宇,張燈結彩,置辦祭品;至祭時派執事(類似司儀)舉行祭禮」。
對與祭者身份的規定:「凡與祭之人,必年至六十者、有頂帶者、管理公事者、捐有祭產者、除初等外文武等學堂肄業者及前為戶首無庛可議者。」
《凡例二十條》亦規定:「異性承繼者,不許入祠與祭。」從以上規定看出:祠堂祭祀的參與對象除了達到規定年齡的男性族眾外,皆為具有一定政治、經濟地位和社會上有一定影響的族人,或有光宗耀祖的貢獻,或有維護宗族的功勞,或對宗族事務有過捐增的義舉者,等等。
如此嚴格的規定,體現出祭祖一事關乎宗族命運之所系,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族譜還規定,祭祖失儀者有罰。「凡屬與祭者,務必衣冠整肅,各致誠敬,倘有怠玩不恭,不親身與祭,使無知小子代之者,與年末至六十者未入文武等學肄業者,飲福時皆不令與坐,標堵門外」。這也說明了祭祖活動在黃氏宗族具有一定的強制性。
依照宗法觀念及其制度,祭祖是族內最為神聖莊嚴的宗族活動,涉及祭祖的類型、祭器、供品、祭告的內容、有關人員的職責、祭禮的程序、祭後的宴會,等等。
舊制規定,冬至祭始祖,春分祭先祖,還有清明、端午、除夕等俗節祭。每逢大祭,族人鹹聚,梳洗整齊,有官爵者著官服,無官者亦得衣冠整齊,分別由族長、房長主持家祠和支祠隆重而繁瑣的祭祖儀式,儀式上程序為「序立、就應、舉號、作樂、迎神、上香、酹酒、讀祝文(祭文)、進獻、講家規、勉子弟、訂修族譜等,多者達90餘項」。
祭祖方式分為三類:一是家祭,二是墓祭、三是祠祭。這些祭祖方式各有特定的時間、地點及祭祀對象,反映了祭祖活動的不同規模,也顯示了祭祖習俗的不同發展階段。
例如三年一祭是大祭,即為祠祭,規模最大,規定最嚴。規模最小的是家祭,時間一般在除夕。墓祭一般在清明時節,在祖先塋墓致祭,它是宗族內部較大規模的集體祭祖活動。
朱子《家禮》有言:「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為四龕以奉先世神主。」家祭在居室之內祭祖,這是民間最為原始的一種祭祖方式。自先秦以降,「庶人祭於寢,士大夫祭於廟」,這種歷代祭禮的通例,直至明清和新中國成立於前夕仍相沿未變。
黃氏宗族的家祭行為基本上是限於家庭內部的一種祭祖活動,且是為數最多的祭祖活動。在江夏黃鶴莊,每家都設有供家祭使用的神案(亦稱香幾)、祖先牌位(也有畫祖像的);一年之中,「四時有正祭,忌日有時祭」,此外,每逢初一、十五或紅白喜事,也有族人在家中焚香祭拜。
《黃氏祖訓歌》
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
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它鄉即故鄉。
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當敬祖宗香。
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
《黃氏祖訓歌》源於江夏黃氏上始祖黃歇的《楚聲歌·送子行》,在江夏黃氏裔孫中代代相傳,是江夏黃氏裔孫祭祀先祖的重要內容。
江夏區位於長江中遊南岸,湖北省東南部,素有「楚天首縣」之美譽。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區。現為武漢市新型城區。「江夏」二字最早見於《楚辭、哀郢》「去故鄉而遠兮,遵江夏而流亡。」自漢高祖元年置江夏郡以來,已經擁有二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江夏,風光旖旎,人文薈萃。三分山,三分水,三分地,一分家園,龍泉山雲遮霧繞,梁子湖秀水漣漪。古赤壁金戈鐵馬。明王陵氣勢恢弘,中山艦名揚四海,江夏黃遍及五洲。這塊寶地得山而靈氣,擁水而雋美,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天下黃姓江夏祭》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中的一項民俗文化瑰寶。
「天下黃姓出江夏,萬派朝宗江夏黃」,江夏是海內外黃姓裔孫公認的最早的和最著名的總郡望和發祥地。
慎終追遠,尊崇敬祖是中華古訓,也是黃氏家族的傳統。公元前228年,黃姓上始祖春申君黃歇遇刺後葬於故鄉江夏黃鶴鄉仁義村。宋成淳七年,也就是1271年,其後裔乃重修墓塋祭拜。逐漸形成江夏黃姓的傳統祭祀活動,迄今已有近八百年的祭祀歷史。
「天下黃姓江夏祭」分春祭和秋祭。春祭從農曆正月十五起,秋祭從九月十五日始。
這是中華黃氏家族啟建水陸空大齋清明祭祖盛會。
漫漫炎黃史,悠悠五千年,中華黃氏,江夏裔孫,矗立於華夏巨姓望族之林,古往今來,這個卓越的族群,譽乎眾望,德重國邦,世代芳馨,湧現出許多賢哲英模,出將入相,封侯掛印,安邦定國,功勳卓著,為民造福,為國爭輝,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為了弘揚祖德,紀念為國為民立下不朽功勳的先祖,紀念為江夏黃姓家族作出卓越貢獻的先祖,紀念為子孫後代繁榮發達作出巨大犧牲的先祖,公元2005年3月28日至4月4日,中國知名慈善家、菲律賓愛國華僑、世紀金源集團董事局主席、江夏黃氏源流研究會會長黃如論先生親率來自全國各地150多位江夏黃氏裔孫,在全國佛教重點寺院、千年古剎——福建雪峰崇聖禪寺,舉行隆重的「中華江夏黃姓家族清明祭祖活動,啟建空前的水陸空大齋盛會」,寄託中華江夏黃氏後代對祖德的緬懷,對先祖的崇敬,祈求先祖庇佑子孫平安如意。
158位一心向善的省內外江夏黃氏裔孫,穿戴整齊,佩帶著「2005」代表籤和紅底金字「江夏黃氏嫡孫」的緞帶,從四面八方齊聚雪峰寺,盛況空前,肅穆莊重。
中華江夏黃氏家族清明祭祖、啟建水陸空大齋法會是雪峰祟聖禪寺最為盛大隆重的佛事。水陸空大齋法會,是梁朝武帝為郗氏娘娘懇請神僧寶志祥師聘請五百高僧創建水陸空齋法,意在報親恩,解冤孽,祈國泰民安,從而流傳至今。
秋祭一般在祠堂和陵墓舉行。
「江夏堂」高懸在世界各地黃氏宗祠上,江夏二字深刻在省內外黃氏子孫心中。江夏是黃氏心中的聖地,江夏是黃氏復興的象徵。中華禮制,家必有祠,在崇尚家族傳統文化氣氛中,祠堂恰如一個家族的聖殿。能有家廟祠堂如影相隨的日子,註定遠離他鄉的遊子要魂牽夢繞故土,祠堂是旅居海外、遷徙他鄉的遊子心中搬不動、帶不走的精神之塔。
祭前準備
1.在祖廟前設香案、香柱、燭品、酒樽及各種貢品(酒餚、全豬、全羊、擺設三牲、果品、糕點等)
2.推選主祭一人,陪祭、隨祭、司儀、引祭若干人,司香、禮生、司樽、司事、司帛(工作人員)若干,各司其責(開門、點燭、燃香、鳴炮、傳遞、焚帛等)。
3.鼓樂隊或音響等。
祭祖儀式
主祭:陪祭、隨祭、引祭列隊香案前(由引祭領隊),司帛各就各位。
司儀宣布:
l.江夏黃氏裔孫祭祀黃氏上始祖黃歇及李氏夫人祖考、祖妣祭典開始:(鳴炮、奏樂、開中門)全體肅立。
2.點火上香:司香點燭燃香分發各祭者,主祭上(大香)。
司儀宣讀:一上香(一拜),二上香(二拜),三上香(三拜)(拜畢司香收香插香爐)
3.進爵獻禮:根據己備好的貢品由司禮傳引祭遞主祭,並一一舉(拜)獻,唱明「祭酒、餚、三牲、果品、糕點……」
司儀唱:
一祭酒:(奉獻糕點、果品等)
二祭酒:(奉獻三牲、海味等)
三祭酒:(奉獻菜餚茶飯等)
4.讀誦祭文(全體跪拜府伏,由主祭讀誦祭文)
5.拜祖(三跪九叩首)司儀宣唱
6.焚燒祭文,金銀錢帛。
7.禮畢,奏樂(唱「祖訓歌」)鳴炮,退位。
孫中山先生說:「聚家族而宗族,聚宗族而國族」。樹有根,水有源,祭祀文化的文明之根,深深扎在炎黃子孫的心中,形成強大的生命力和堅固的凝聚力。
祭祀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人本乎祖」祭祀祖先以示不忘本,這種情感是很高尚的,「血濃如水」追溯共同的生命來源,以示顧念手足同胞之情,也是人性之良善,超越時空記載人們的血脈傳承,穿透歷史看到自己的根本。
黃氏家族和千千萬萬家族的匯聚,組成中華民族大家庭。在相互交融的悠久歷史中,「天下黃姓江夏祭」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華文明有效載體,它像一條堅韌的紐帶將海內外黃姓裔孫緊緊維繫和連接起來。
「天下黃姓江夏祭」根在江夏,遍及五洲,改革開放以後,國內有廣東、福建、河南、臺灣等16個省市;國外有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13個國家共5萬多人次前來江夏祭祖。同時,海內外黃氏裔孫每年都要舉行各種祭祀活動,遙祭江夏黃姓始祖。
姓氏是文明的曙光,血緣的標誌,婚姻的紐帶,部落的開篇,國家的根基。中華民族乃炎黃子孫,這是我們的總根。我們共同傳承著先祖的血緣鏈條。我們是相同的血緣,我們共有一個中華大家庭。尊宗敬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尋根謁祖是我們求生存求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我們心中永遠抹不掉的文明情結。但願蒼天垂庇佑,庇佑世界和平,祖國統一,人民富裕,社會和諧,風調雨順,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