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吹糖人,在我的童年,那是一種奢侈品。每年去廟會上,遠遠看去,十二生肖的糖人惟妙惟肖。記得很清楚,小的二毛一個,大的五毛錢一個。大人不給買,就站在攤位前看老大爺吹糖人,特別羨慕那些買糖人的小朋友。現在就是想買,我們這邊也沒有吹這個的了。
現代社會節奏快,但有些古老的傳承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可以學會的。我和一位吹糖人的師傅聊過,他說,他這門手藝也就走到頭了。他當時學的時候三年基礎,五年出師。因為喝酒容易手抖,他從來沒有正兒八經的喝過,都是點到為止。他物色了好幾個人,不要錢,管飯,最長的一個人學了一年,剛剛掌握熬糖的火候,就因為家裡原因不幹了。他說,走的時候告訴了小夥子,只要想來隨時來,時間別太久了就成。我聽了,心裡挺不是滋味的。曾經大熱的吹糖人,在當今五顏六色的襯託下,也黯然失色了。
幸虧過年還可以在我們的街頭看見做糖人的,可以用糖調出不各種各樣的圖形,比如龍之類的生肖圖案。小時候拿著一個糖都會久久的捨不得吃,現在老家的街頭看到的越來越少,好不容易才看見一次,就一定要花錢買一個藉以回想兒童時光。
糖人沒有變,但是我們兒時的心態已經不復存在。我們的子女長大後,可能這樣的工藝也早就失傳了,取而代之的是機械化操作,越來越少的人去注重,所以這樣的傳統工藝支撐不起來了。這樣的糖人製作的一般都是年齡比較大一點的老年人,其實我覺得社會可以出一點扶持他們的資金,可以把這樣的傳統傳承下去,也是一件不亦樂乎的事情。
看到網上的一些評論,褒貶不一。吹糖人吹出來的是藝術,而你們卻先第一個想到,能不能吃,這就是差距啊。讓孩子親自去做一個糖人,體驗一個,這不是挺好嗎?
這不是物資匱乏的年代了,那時候一顆糖就可以甜很久。現在吃的樣式多了,對糖的追求也變化了。小時候第一反映,都捨不得吃;現在看到這,第一反映,竟然是怕不衛生,感覺回不去了。這些吹糖人吹出來的各種圖案,已超截越了吃的範疇,他用手掍用嘴吹,現在孩子吃糖人的很少了,大都是被栩栩如生的糖人所迷惑,這就是藝術的力量。
當開始感覺糖人不衛生的時候,其實當下我們吃的哪個衛生呢?地溝油、辣條、各種香精添加劑,只是心態變了而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前,還有人矯情髒不髒也是醉了。都嫌髒就失傳了,您別一門心思什麼都吃就不髒啦!
吹糖人的生活很單調,也只有每年的廟會和春節才會出攤,其實也掙不了幾個錢,幹了一輩子了,總不能說丟就丟了。如果吹糖人能進駐一些歷史性旅遊景點,文字館,展示給來旅遊的人,估計也不會消失的那麼快。
吹糖人,未來之路在哪裡?也許年輕一代早已忘記了還有這種東西的存在,只有我們沉浸在童年記憶裡。如何傳承下去,我們仍需努力。莫讓吹糖人只沉浸在童年記憶裡,它的美好可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