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過金兵是因為缺少戰馬?宋朝皇帝一年能吃掉一萬匹戰馬 還有...

2020-12-14 半壺老酒半支煙

看到很多人都認同一個觀點,那就是北宋失去了養馬之地,所以建立不了足夠強大的騎兵部隊,所以無法抗衡金兵鐵蹄,只好丟掉半壁江山偏暗江南。但是筆者掌握的資料,卻是金兵一次進攻,佔領一個北宋馬場,就能繳獲兩萬匹戰馬,而且在議和條件中,還專門有一條:北宋需要送給金軍一萬牛馬!

宋朝缺少戰馬?別逗了,實際情況是:戰馬是有,但是不能給一線部隊用,要留在京郊,給養尊處優的禁衛軍用!

宋朝皇帝和大臣們並不缺少養馬的地方,更不缺少戰馬,他們缺乏的是一種戰鬥精神,他們有的只是對邊將的猜忌。

現在稍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只要有錢,就沒有買不到的東西,而宋朝就是不差錢兒——每年幾十萬金銀送給遼、西夏、金,眼睛都不眨一下:跟物華天寶的大宋相比,這點小錢兒毛毛雨啦……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當年大漢肇建,即使是漢高祖也找不到四匹同樣毛色的馬來拉車,丞相級別的高官只能坐牛車,但是百年之間,衛青霍去病北徵,就已經有了十四萬精銳鐵騎,一戰功成,搶回戰馬數以百萬計。

漢朝的馬政,不是本文主題,所以暫且放在一邊,咱們說的是宋朝究竟缺不缺戰馬。

翻開《宋史》,我們就會看到:宋朝的戰馬遠比金、遼、西夏的優良,而且因為來源不同,品種多達十一個,比較差一點的品種宋人還看不上,只是讓它們來拉車。

當年不像現在這樣,宋朝的敵人(金、遼、西夏)會阻止戰略物資輸送給宋朝,而且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宋金是盟友(一起對付遼),只要你宋肯出錢,好戰馬大宋要多少金國給多少。

我們先來看看宋朝戰馬的品種:西北蕃馬,來自西藏青海,當時缺少金銀和手工製品的吐蕃、回紇、党項、藏牙族求爺爺告奶奶地想把自己的良馬賣給宋朝,就是想換點鍋碗瓢盆,要是能換到綾羅綢緞,那真是做夢都會笑醒。

另外北宋還有來自陝甘寧乃至山西的好馬,宋人給它們取了一個名字,叫西馬,另外還有河北馬與契丹馬雜交出來的河北本群馬,還有來自山東和河南、江蘇的東馬,前面說的這四種馬身材高大、耐力持久,是當時一流的戰馬。

而來自江淮地區的淮馬、四川貴州的川馬、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蠻馬、雲南的大理馬(就是滇馬,看過《鹿鼎記》的人都知道,是以耐力著稱的),這些馬宋朝統治者都看不上眼,他們喜歡的是廣西的果下馬、兩浙(江蘇省長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的兔兒馬,這種馬身高不足三尺,正好給弱不禁風的宋朝皇帝妃嬪和達官貴人騎乘——掉下來都摔不痛。

還有一種最差的馬,就是來自福建的本地土馬,因為身材不高、力量不大、耐力也不行,宋朝皇帝難得大方一回:給邊防軍(廂軍)用吧,你們不願意用?那就用來搞郵政(馬遞鋪)傳遞消息吧!

看明白了吧?在那個有錢能使磨推鬼的年代,全球第一大土豪宋朝,是根本不缺馬的,因為宋徽宗鬧花石綱的一塊石頭的運費,就足夠搞個騎兵營的。

好馬朝廷不肯給,沒有騎兵又沒法跟金兵打——金兵打輸了騎馬開溜,宋軍兩條腿也攆不上金兵四條腿,所以即使打贏了,也是個擊潰戰,難易形成合圍殲滅。

那麼可憐的宋朝邊將(禁軍將領沒這個煩惱,他們有的是好馬,還不用打仗)要想組建自己的騎兵怎麼辦呢?只有一個字:搶!

無論是嶽飛還是之前的韓世忠、張浚,都知道朝廷是指望不上的,人家有錢還搞園林建設呢。

於是宋金戰史上搞笑也最可悲的一幕出現了:大宋天駟監數萬匹戰馬趴著養膘,八十萬(這個數量一直有變,從三十萬五十萬到一百二十萬)禁軍每天就是操演,前方的邊將豁出命去搶金兵的戰馬。

嶽家軍十萬人,但這十萬人只有兩萬是騎兵。那麼嶽飛明知道自己的騎兵是抗金利器,咋就不多組建一些呢?不要說十萬騎兵,就是有五萬,也有可能直搗黃龍呀——金兵也沒多少,每次出動也就是個十來萬,比如被韓世忠包圍在黃天蕩的,就是金兀朮的十萬兵,還不全是騎兵(相當一部分是水軍和步兵)。

嶽飛只有兩萬騎兵,因為他只搶到了兩萬匹戰馬,朝廷連個馬駒子都沒給他。

嶽飛的第一撥戰馬,是他手下的悍將楊再興搶了偽齊劉豫的一個馬場,那裡有兩萬石糧食一萬匹馬(估計是金國人給的,看來金國比大宋靠譜),嶽家軍這才有了成規模的騎兵部隊。

有這一萬匹戰馬墊底,嶽飛有了底氣,在其後的作戰中,嶽飛派遣手下的大將四處出擊,既殺人也搶馬:張憲在內鄉縣(今河南西峽縣)一戰中搶到五百多匹;牛皋領著八千步兵在方城縣(今河南方城縣)戰役中搶到三百多匹;董先和牛皋搭檔在一個叫做「牛蹄」的地方,繳獲戰馬三千多匹。

就這麼搶來搶去,嶽飛靠搶來的戰馬,組建了踏白、遊奕和背嵬三支騎兵部隊。

而當時的南宋小朝廷,不但不給戰馬,連軍糧都不給足了,弄得嶽飛不得不屯田,每年能收個二十來萬旦大米,夠嶽家軍吃個半飽。

我們讀史書,都知道嶽家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為什麼要這麼表揚嶽飛的軍紀?原因很讓人悲傷:其他的軍隊吃不飽,只好去搶老百姓的糧食!

這時候我們可以有時間回過頭來看看皇帝身邊的戰馬都在怎樣享福、下場又是如何了。

完顏宗望(完顏阿骨打次子,就是小說中的「二太子」,不過不叫粘罕,粘罕叫完顏宗翰,是金國宰相完顏撒改長子)用五天時間靠幾條小船渡過不設防的黃河,拍著撲撲亂跳的心臟慶幸:「這要是有一兩千宋兵守著,我們插上翅膀也飛不過來!」

然後宋朝又送給了他一個更大的驚喜:同樣不設防的牟駝崗天駟監,兩萬匹膘肥體壯的良種戰馬一個個毛色油亮精氣十足,跟這些「天馬」比起來,自己騎的就是兔子!

這裡插一句,宋代不但錢多,科學技術也很發達,在畜牧業上同樣如此:早在宋神宗宋熙寧年間,大宋的畜牧工作者就發現廣西南寧境內有個天馬山,山上有野馬十餘匹,疾迅若飛,於是他們選取優秀母馬去跟野馬雜交,「後生駒,駿甚」。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所謂宋朝沒有養馬的地方,那純屬扯淡,因為宋朝雖然大部分疆土在黃河之南甚至長江之南,但是那時候根本就沒這麼多人口,跟現在相比,簡直就是地廣人稀,他們有大量的草場用來養羊,而且當時的貴族根本就是只肯吃羊而不肯吃豬(參見蘇東坡《豬肉頌》: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至於為了供應御用羊肉要多少草場,我們來看看比較「節儉」的宋神宗就知道了:一年消耗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也就是十萬多隻羊,即使按十隻羊的草料供養一匹戰馬計算,這位「節儉」的皇帝老兒,一年就要吃掉一萬匹戰馬!

話題回到完顏宗望,他在兵不血刃得到兩萬匹戰馬後,把饞蟲勾上來了:你們要講和,可以,但是再給我一萬牛馬,要不然你們給我的這五百萬兩金、五千萬兩銀我運不回去!用繳獲的兩萬戰馬馱?你當我是你們宋朝皇帝這樣的敗家子兒呢……

相關焦點

  • 宋朝的騎兵之殤:失去馬場沒有戰馬,忠勇的將士如何變成歷史?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科技發展最為迅猛的時代,發達的科技落實在軍事上,就產生了眾多強力的武器。冷兵器如床子弩、神臂弓,熱兵器也開始初露鋒芒。但是非常遺憾的是,由於缺少進攻中一種最為強力的武器,導致宋朝軍隊在主動出擊的戰爭中幾乎全部敗北。這種武器是一種只能靠天然成長、人力完全無法幹預的存在,哪怕宋朝的科技再先進,也無法無中生有。這種武器就是古代戰爭的「坦克」——戰馬。
  • 漢武帝不惜遠徵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兩漢:先不提衛青霍去病,你羅都打不過自家僕從軍》一文發表後,有讀者問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騎兵強弱不好關公戰秦瓊。那麼戰馬是不是西方要強過東方呢?畢竟漢武帝都要去遠徵大宛,去尋求戰馬良種。本文就針對這個問題說一下。中國最常見的馬為蒙古馬種,主要分布於半乾旱的草原遊牧區域,對耐力要求高,適應能力強。
  • 【專欄】歐洲中世紀騎士的戰馬
    而裝備精良的騎士都會備有一匹能徵善戰的戰馬...Knight、Cavalier、Caballarii騎士為歐洲中世紀時正式的騎兵,Caballarii最早來源於Capitularies法令集意為騎師。後為種榮譽稱號用於社會一特殊階層。騎士身份不是繼承來的,要在領主軍隊中服役並獲得封地。與貴族其有本質上的不同,除和貴族能夠獲得封地外,騎士必須在領主的軍隊中服役,並在戰爭時自備武器與馬匹。
  • 貴州不僅產戰馬,這裡還一度是古代中國騎兵戰馬的主要來源
    而騎兵的戰鬥力很大部分取決於其胯下的戰馬,能用於衝鋒陷陣的戰馬資源在古代大部分時候都關乎一國國運,不管怎樣重視都不過分。我國大規模運用騎兵的時間很早,戰國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強大的趙國輕騎兵曾威震六國,將古老的戰車慢慢淘汰出戰場。而西漢時期為了和草原上的匈奴帝國爭勝,漢武帝傾舉國之力建設一支空前強大的騎兵,常年保持存戰馬幾十萬匹甚至上百萬匹。
  • 北宋亡國前,宋朝皇帝若是聽了這個人的話,國家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他見皇帝和兩位宰輔都如此軟弱,忍不住大聲說道:「我們如果連京城都守不住的話,難道跑到襄陽就能守住襄陽城嗎?試問,哪裡的城牆還能比京城的城牆更堅固?」白時中聽了之後無言反駁,只是冷冷地說道:「李綱你說的輕鬆,你要是認為可以抵擋住金兵的話,那你就去領兵吧。」
  • 五花馬千金裘 《馬踏千軍》戰馬上陣
    在《馬踏千軍》的世界中,到軍營中挑選幾匹良駒寶馬不算難事,若是再從戰場或者別的人那兒搶奪而來,那戰馬會更加的珍貴。在新一輪的戰事還沒有打起的時候,先來看看戰馬如何,說不定就「一見鍾情」了哦~禮包>> 安卓下載>>
  • 冷兵器時代的王者:與宋朝、金朝的馬相比,蒙古馬有何過人之處?
    一、宋朝與蒙古、金朝騎兵相比,宋朝的騎兵總顯的不值一提。戰馬來源問題,一直困擾著宋朝軍事力量發展。由於沒有產馬地以及高質量的戰馬,宋朝在與遼、金、西夏、蒙的戰爭中,一直處於被動防守地位。在北宋初期,宋朝主要通過買賣的方式,在西北、西南邊境的榷場,從党項、回鶻、吐蕃等少數民族手中購買戰馬。因此,在宋初與遼國的徵戰中,尚能幾次發動北伐,主動出擊。
  •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馬,夏爾馬曾經是有名戰馬,能託動300斤的重物
    眾所周知馬不僅能能代步還能上戰場,特別是古代的馬是非常重要的,戰馬的強悍程度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強悍。那麼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馬兒?據說夏爾馬世界上知名的挽用馬,也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馬種之一。
  • 宋朝丟了養馬的地兒,那宋朝騎兵的馬從哪裡來的呢
    要知道宋朝的多次北伐那都是以騎兵為先導。甚至有的宋朝將領,比如嶽飛,還有實力用宋朝的鐵騎跟北方的鐵騎對衝而不落下風。那麼這裡問題就來了,如果說宋朝缺戰馬,那這些宋朝精騎又是哪裡冒出來的呢?其實,歷史上的養馬地,並不僅僅限於燕雲十六州這個地方,嚴格意義上的來說,能給中原王朝提供戰馬的地方的有三個地方,分別是西北西域地區、蒙古草原、東北地區。
  • 魔獸世界:七大「稀有戰馬」排名,無敵只能排第三,第一已經絕版
    這匹戰馬乍看一下,的確非常好看,而且非常帥氣,不過這匹戰馬不能去細看啊,也就是這身衣服好看,如果衣服去掉了也就和暴風城賣的馬一模一樣!(你問暴風城賣的馬多少金幣?1G!)不過午夜的爆率還是很低的,有很多玩家一直都想要這個坐騎,畢竟是一個稀有坐騎,牌面還是要有的!
  • 二戰德國「戰馬」行動,北極圈秘密氣象站與世隔絕,德軍最後投降的...
    從1941年開始,德國海空軍多次組織了此類秘密行動,其秘密氣象站的分布範圍極為廣泛,包括格陵蘭島、加拿大的拉布拉多海岸、弗蘭茨·約瑟夫地群島等,但德國人最重視的是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因為此地距離德軍佔領下的挪威最近。在這座群島上還有為盟軍服務的氣象站,在1943年9月,德軍不惜出動最寶貴的「提爾皮茨」號戰列艦,用380毫米艦炮對斯匹次卑爾根島上的盟軍氣象站進行轟擊,這是北極氣象戰中最出名的軍事行動。
  • 中外將DNA檢測秦公大墓戰馬 「復活」秦代戰馬
    本報西安1月10日專電   北京大學考古系與英國劍橋大學麥克唐納研究所將聯合對陝西鳳翔秦公一號大墓的車馬陪葬坑的一批古代戰馬進行整理和檢測。目前,中外科學家已對該大墓的第191號墓陪葬坑出土的10匹戰馬和第160號墓陪葬坑的兩匹戰馬,從頭骨、脊椎骨到四肢骨全部進行了測量、觀察和拍照,並將所有數據和記錄即時輸入電腦進行數據處理,待上報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後,將委託劍橋大學等有關實驗室進行DNA分析、微量元素檢測等項檢測。
  • 古代的戰馬一般連續可跑多少公裡?真有有「日行千裡」的寶馬嗎?
    龍德不可系,變化誰能謀。驊騮亦駿物,卓犖地上遊。怒行追疾風,忽忽跨九州。轍跡古所到,山川略能周。鴻蒙無人梯,沆漭繞天浮。巉巖拔青冥,仙聖所止留。欲往輒不能,視龍乃知羞。據說汗血寶馬時速能達到80公裡左右,可以連續奔跑200公裡以上,不過這種記載的可信度我是不太相信的,即使是有,也只能是特例。自古論兵,必以馬為先。在冷兵器時代,若沒有強大的騎兵,就不可能成為軍事強國"。冷兵器時代,騎兵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兵種。在古代戰爭中,騎兵就是一支機動性極強的機械化部隊,以步兵對抗騎兵,難度是十分大的。
  • 宋朝買一匹馬,一半都是稅:結果缺乏騎兵,皇帝跳海自殺
    有網友問:都說宋朝是歷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可為何連騎兵都組織不出?有人說那是因為宋朝沒有合適的養馬場,所以缺乏戰馬。但是,元朝在關內最大的養馬場,就在安徽和雲南。明朝大型養馬場則在山西,保定等地。就是在宋朝,北宋滅亡以後,金朝也主要在河南和陝西養馬。
  • 如果國寶「昭陵六駿」會說話:李世民與六匹戰馬有哪些熱血往事?
    ——唐太宗李世民 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對曾陪伴自己血戰沙場的戰馬、昭陵六駿之一青騅的點評。最近,我們在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中,又看了這六匹戰馬的身影,那麼,它們背後究竟有什麼故事呢?
  • 虞姬見項羽這樣傷心,叫人把馬拉走,可是那匹戰馬紋絲不動
    時當公元前的202年冬天,寒風凜冽,戰馬嘶鳴,兩軍都處在盛戰前的緊張氣氛之中。包圍楚軍的韓信編了一首歌謠,讓士兵們對著楚營高唱:「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項羽聽了,氣得怒不可遏,立即率領10萬大軍,不顧一切地衝殺過去。韓信假裝敗退,誘使項羽追擊,然後讓左右兩翼的漢軍包圍過來。
  • Doinb對教練沒興趣,實名Diss劉青松和金貢,戰馬離隊的原因有了
    還有Doinb這名選手,不少粉絲也是希望他退役之後能夠轉型為教練,Doinb在FPX戰隊當中本就像領袖一樣,跟戰馬一起支撐著這支隊伍,Doinb是有一定的領導能力的,也有一定的大局觀和對比賽的理解
  • 斑馬也是馬,為什麼不能當戰馬,5000年前就有答案了
    在近代戰爭中,能在陸上稱霸的,是重型坦克一類的裝甲部隊,他們兼顧進攻和安全防護雙向能力,最重要的是機動性強,千裡倏忽可到,步兵是沒機會跑贏的。而在古代戰爭中,陸戰之王的稱號應當屬於「騎兵軍隊」,他們在戰場上橫衝直闖,可沒多少人能吃得消。
  • 非洲斑馬也是馬,為何從沒人馴化它們當戰馬?答案就一個字
    在近現代戰爭中,能在陸地上稱雄的,是坦克一類的裝甲部隊,它們兼具攻擊和防護雙重能力,最關鍵的是機動性強,千裡之外須臾可到,步兵就是使出吃奶得勁跑,能跑贏的機會也不多。而在古代戰爭中,陸戰之王的頭銜應該送給騎兵部隊,他們在戰場上橫衝直撞,可沒多少人能受得了。
  • 退役戰馬的歸宿:或解甲歸田,或軍中頤養天年
    貌似苗中有一個步兵連的規模,士兵配備的全是63式自動步槍,沒有56式衝鋒鎗和56式半自動步槍,連部有直屬機炮排,大約養有10餘匹騾子和軍馬,馱載著數門82mm無後坐力炮、6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