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俗稱「彩塑」,即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梅縣區客家泥塑據文獻記載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2019年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該項目為市級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據《乾隆嘉應州志》記載:「嘉應州(今梅州市梅縣區),古程鄉,北宋開寶四年改稱梅州,清雍正十一年嘉應始為州,統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亦含程鄉本身,直隸廣東。」「《宋史》:紹興縣十六年(公元1146年)梅州孔子廟生芝。」「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知州劉煥增修學宮新十哲像,編續從祀諸賢,加建齊舍職事位。」在梅州市梅縣區城鄉中的各式客家傳統民居、宗祠、私塾、家廟、寺院等建築中,保存著大量的灰塑彩繪、彩塑書卷、木雕屏風、檻牆壁畫等室內裝飾,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客家民間匠人留下的作品,不但彰顯著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更是千百年來客家民間藝術中的瑰寶。
在梅州市梅縣區有著一位民間工藝大師劉沅聲,他出生於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赤水村,自幼受到客家傳統文化的薰陶。村中的各式客家傳統民居,尤其是圍龍屋寬敞的廳堂天街,更是他幼時與孩童們經常玩耍捉迷藏的地方。面對偌大的圍龍屋,其富麗堂皇的梁架結構,雕梁畫棟的豔麗色彩,以及諸如木雕屏風、掛落垂花、灰塑彩繪、石雕嵌瓷、彩塑書卷、檻牆壁畫、戲劇人物造型、門神畫等等,所有這些藝術構件和富有客家民間藝術的裝飾,都深深地吸引著他好奇的目光,並自覺地用泥巴照著木雕人物、泥塑人物捏得像模像樣,為他後來成為客家泥塑大師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撒下了藝術的種子。
老屋情懷、大門口。老屋大門口是大家茶餘飯後常來的地方,在這裡乘涼、聊天、講故事、說家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交糖客人物特寫之心滿意足
搭腳頭。客家女子喜歡忙裡偷閒聊天,客家人稱為「搭腳頭」
慈母教子,做人手腳愛(要)乾淨
捶背。客家孩兒明事理,敬長輩說:「阿公辛苦了,涯(我)同汝(您)捶背」,叔公誇獎孫子:「真懂事,阿公講古奔(給)汝聽」
蟾蜍羅,咯洛咯,唔(不)讀書,麼(沒)老婆
被中國客家博物館收藏的大型作品《圍龍屋》
幫輕。阿婆注重言傳身教,平日裡會叫孩子來「幫輕」(幫忙),培養後輩們從小熱愛勞動、勇於擔當的理念
《新路》入選「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全國美展」
月光光。可愛的孩子們在月亮下,騎著板凳,唱起了那首膾炙人口的客家童謠:「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歌謠象流淌的溪水,浸潤著孩子的心
有錢做公德,麼(沒)錢拈(拾)開竻(荊棘)。有錢人修橋鋪路,沒錢人則從身邊小事細事做起,為自己積公德
迎親圖局部之拖青驅邪,畫面由一個青頭(少年)用手拖引一束扎了紅繩的柏樹樹枝在前引路,以作驅邪清道
手足情深。昔日寒冬之夜,孩子們搬來大腳盆,注滿熱水,兄弟姐妹圍在一起泡腳的情景
耙耳屎。母親偶有空閒,便讓兒子伏在自己的雙膝上,為兒子「耙耳屎」(清理耳中的汙物),此刻再牛皮的蠻古(頑童)都會乖乖地扒著不動,享受著母愛和那種癢滋滋的舒適感
客家「泥塑」歷史悠久,在客家人聚居生產、生活的場所,無論是城鄉中的庵堂寺廟,還是山坳涼亭邊、河岸碼頭傍、屋坪池塘前、水井照壁上設立的神壇,均可看到形形色色的各種泥塑,從中既反映出客家人的民間信仰的多元化,也寄託著客家人祈求國泰民安的家國情懷。尤其是在各式客家傳統民居中,客家人的泥塑,其題材豐富多彩。例如彩塑書卷,形式多樣,蘊涵豐富,寓意深刻,大多以博愛親仁、詢嚴肅法等勵志格言,或吉祥頌語為題材,其創作不但體現了民間匠人的藝術造詣與製作工料的科學,作為建築裝飾,更是彰顯著居家主人的生活情趣與理想情操,使在居家的日常生活中對年輕人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然而,隨著人們現代生活方式與居家環境的改變,尤其是現代民宅建築的設計建造,客家泥塑日漸式微,已成瀕危的客家非遺質文化遺產。因此,梅縣區政府已將部分保存有大量泥塑、灰塑的客家傳統特色民居,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同時,結合梅縣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將此類客家民居登記建檔,並將與客家泥塑相關的客家傳統民居列入不可以移動文物名錄,加以保護。此外,通過非遺普查了解到梅州市民間技藝大師劉沅聲,其對客家泥塑的研究與傳承富有經驗,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梅州市梅縣區政府公布其為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客家泥塑」代表性傳承人,並對劉沅聲「客家泥塑」作品進行展覽宣傳,讓客家泥塑走出去,利用政府文化資源開辦客家泥塑培訓班,讓客家泥塑走進課堂。
客家,是中華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漢民系,而且客家人始終保留和傳承著中原文化。因此,客家「泥塑」作為客家精神的文化載體與民間工藝美術,其保護與傳承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