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人來說,日常生活少不了水果。但在日本,水果不是想吃就能吃,昂貴的價格,往往讓人們望而卻步。
關於日本水果,有很多聽來「誇張」的說法:比如草莓按顆賣,西瓜就鹽吃。日本人吃瓜有個現象,就是把西瓜上撒點鹽再吃。這樣可以增加口感,更好地享受它的美味,也能看出人們對水果的珍視。
在中國旺季能便宜到1.5元一斤的西瓜,十幾塊錢一個,到了日本可能就是折合人民幣大二百元了。更貴的還有北海道的黑皮西瓜,曾被拍賣出4萬(人民幣)的高價,稱重不足4公斤。
合54元人民幣一個的蘋果,40元人民幣一個的桃子,500元人民幣一斤的葡萄,900元人民幣一個的哈密瓜……跟中國人買水果動輒好幾斤相比,在日本,水果堪稱奢侈品。
日本水果為什麼這麼貴?可利用的耕地面積較少,保持農田的成本很高,是一大原因。另外,由於地形因素,河流從中間向兩邊的海裡注入,蓄水困難又要保持水果甜度,還要防止多雨損害水果質量,種種原因,造成了種植水果的成本高,自然也就賣得貴。
在水果的種植產業鏈上,日本經常出現「天價水果」,比如日本石川縣高級品牌葡萄「浪漫紅寶石」,曾賣出一串110萬日元,總重量為900克,有30粒,按當時匯率計算,平均一粒值2400元人民幣。產自北海道的夕張王甜瓜,平價也要賣到上千元人民幣,在2013年,曾有一對夕張王甜瓜被拍到16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4.7萬元)的高價。
在日本生活多年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在日本,水果與其說是用來吃的,不如說更是用來送人的禮品,禮品嘛,自然是越貴重越好,所以就導致了送親戚送朋友,送商業夥伴,送重要客人,送來送去,越送越貴。
日本大多數農產品都很強調品牌價值,比如青森的蘋果,山形的櫻桃,北海道夕張的蜜瓜……吃的不只是水
果,還有背後的品牌價值,也需要消費者買單。
當然,昂貴的價格背後,是對水果品質的嚴格管控。
日本農業生產的專業分工十分明確。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產業特色,一個
農戶有一個農戶的主導產品。種草莓的就種草莓,種番茄的就種番茄,種鮮花的就種鮮花。日本農戶沒有「小而全」,只有「大而專」,專業種植自己擅長的品種。
在栽培過程中,株與株之間的間距、長勢,相關的種植技術等,要求都相當苛刻。在對農產品安全問題上,把控也十分嚴格。早在2006年5月,日本就針對食品中化學品殘留問題,制定出臺了苛責標準——「肯定列表制度」,限制農藥使用量。
在刻意要求高品質的環境下,
有著精確的淘汰標準,比如西瓜的甜
度要達到11,沒達到的或者發育不好
的,立即銷毀。放在超市的水果,必須在外觀上整齊劃一,水果形狀大小接近一
致。通過人工篩選,淘汰那些形狀不規則的水
果,直接導致成本增加,水果價格大幅度上升。
我國此輪水果漲價潮中,有人擔心以後會不會出現同樣的趨勢:在中國,水果會成為奢侈品嗎?
在專家看來,答案是否定的。中國水果的種植規模和消費規模,數據都相對穩定,漲價更多是暫時的市場行為。當然,在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人們的消費理念也有變化,對一些高端水果、進口水果的接受度也在慢慢提高,這也在倒逼國內果品種植行業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