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國內大學已陸續開學。本報記者近日所做的微調查顯示,這些大一「新鮮人」帶到學校的隨身用品,平均價值為5600元。其中,最「富有」的一位學生,行李箱裡裝了價值近4萬元的東西;還有學生帶了價值3000多元的進口沐浴露到學校;而最「輕裝上陣」的學生,則只帶了幾件換洗衣物和一個月的生活費。
行李總價近4萬元多在香港採購廈門女孩王圓圓(化名)考上了湖北一所師範大學。「拉杆箱2300元、手機3000元、4雙鞋子2000元、絲綢被子500元,還有衣服、蚊帳、草蓆、餐具、小日用品等,加起來折合成人民幣將近4萬元。」王圓圓說,除了絲綢被子是在禾祥西路一家床上用品店定製的之外,其他東西都是暑假期間她和父母到香港旅遊時專門採購的。
「我也不知道怎麼會花那麼多錢,可能是各種小東西加在一起,積少成多吧。」王圓圓說,這些東西都是父母給她買的,是對她考上大學的獎勵。
王圓圓說,她考上的是師範學校,不用交學費,每個月還能得到400元的補助。「至於生活費嘛,不夠了再讓父母打到戶頭唄。」王圓圓說,上學期間她暫時沒有勤工儉學的計劃。
父母開車送到校 光沐浴露就價值3000多元漳州女孩陳小豔(化名)被我市一所大學錄取了。父母開車把她送到學校,她的行李有三大箱。陳小豔告訴記者,除了七八千元的衣服以及一部iPhone4外,父母還往她的行李箱裡塞了價值3000多元的日本進口沐浴露,全部東西加起來大約要15000元。
陳小豔說,她父親是做外貿生意的,父母都特別重視生活品質,這些行李都是他們特地為她準備的。「來到學校後,看到別的同學用的東西都很普通,我都不好意思拿出來用了。」陳小豔說。
懷揣600元生活費隻身求學
600元生活費和幾件換洗衣物,就是張龍(化名)從甘肅老家帶到大學的全部「家當」。張龍的父母都是農民,家中還有兩個上高中的妹妹和一個上初中的弟弟。由於家裡經濟條件不太好,張龍的父親常年外出打工,留母親一人在家中務農。
這次考上大學,張龍的學費和住宿費還是從老家教育局辦的無息貸款,4年內要還清。他貸了5000元,差不多夠第一年的學費。
「我很想自己找份兼職幫家裡減輕點負擔,但爸爸擔心我剛到大學跟不上進度,他讓我第一學期先好好學習,第二學期熟悉了周邊環境再勤工儉學。」張龍說,他會儘快讓自己融入新的環境,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找份兼職來賺取生活費。
輔導員說 家長別給孩子買太多奢侈品集美大學的新生輔導員肖老師說,新生來上學,只要帶上生活必需品和學習用具就可以了,不必準備過多其他的東西。肖老師建議,大學生的消費應以實用性為主,家長最好別給孩子買太多奢侈品,這樣容易助長孩子花錢大手大腳的壞習慣。(記者 郭舒晨 實習生 羅益強)
學長學姐說 他們的條件比我們當年好多了華僑大學文學院新聞傳播系的大四女生施同學說,當年她到學校時只帶了臉盆、衣架等生活用品,加在一起也就三四百元,最貴重的物品就是一部1000多元的手機了。
正在集美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羅同學說,2005年他初到學校時,帶了兩箱子東西,幾乎都是書和衣服,所有的東西加起來也不超過500元。「看現在的學弟學妹,用三四千元的手機非常普遍,他們的總體條件比我們當年好多了。」羅同學說。(記者 郭舒晨)
微調查 大一新生月均生活費1400元近日,記者採訪了30位大一新生,男生、女生人數各佔一半,他們分別來自北京、上海、廣州、遼寧、江蘇、福建、四川、甘肅等省市。他們從家裡帶到學校的隨身物品(由於多數大學都不允許大一新生攜帶筆記本電腦到校,故此次調查不包含筆記本)的價值平均為5600元。其中,最多的總價將近4萬元,最少的價值不到100元(幾件換洗的舊衣服)。
生活費方面,以本月為例,家裡給這些大一新生的生活費平均為1400元,最高的為3000元,最低的為600元。來自江蘇的許同學說,第一個月家裡往他的銀行卡裡打了3000元生活費,是怕他遇到什麼突發情況,以後步入正軌了,估計就不會打這麼多錢了。「雖然我家經濟條件還不錯,但我還是希望上學期間能找份兼職,自己賺些生活費,幫爸媽減輕點負擔。」許同學說。(記者 郭舒晨 實習生 羅益強)
(責任編輯:鮑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