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西方寺方丈寬運大和尚應邀出席廣州華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及兼職教授頒授儀式(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華南師範大學校長劉嗚教授(右)親自頒發「客座教授」聘書予寬運大和尚(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肖自力教授(左)頒發兼職教授證書予寬運大和尚(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寬運大和尚專題佛學講座《佛教「覺之教育」與現代青年教育》(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寬運大和尚特地贈送「佛緣」墨寶予歷史文化學院留念,由院長陳文海教授代表接受。(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合影留念(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2017年6月22日下午3時30分,香港西方寺方丈寬運大和尚一行應邀抵達廣州華南師範大學,受到校方親切熱誠的接待。隨即訪問歷史文化學院,並與學院陳文海院長、華南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夏志前教授、何方耀教授、周孜正教授等會談;陳文海院長向一行簡介了華師大的歷史及現況:
華南師範大學始建於1933年,前身是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師範學院。1996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行列,2015年成為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同年進入廣東省高水平大學整體建設高校行列。學校現有廣州石牌、廣州大學城和佛山南海3個校區,佔地面積3025畝,校舍面積155萬平方米,圖書374萬冊。
學校現有教育技術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光學、體育人文社會學(重點培育)4個國家重點學科,9個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2個廣東省重點學科(含5個攀峰重點學科,14個優勢重點學科和3個特色重點學科,共18個一級重點學科和4個二級重點學科)。
學校自建國之初就開始面向全國招生,現招生範圍覆蓋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學校現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4894人,碩士研究生7553人,博士研究生842人,博士後在站98人,留學生1019人,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與此同時,學校積極廣泛開展對外交流。已與國(境)外1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在引進智力與優質教育資源、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合作辦學、舉辦國際會議、出版學術成果、對外漢語教學等方面開展了實質性的合作。80多年來,學校數易校名,幾度遷徙,雖歷經滄桑,卻弦歌不輟;篳路藍縷,薪火相傳;立足廣東,輻射港澳,面向世界,共同鑄就了學校今天的繁榮與發展。
陳文海院長表示,透過學校的簡介及雙方的友好交流,希望將來有機會與香港西方寺合作,共同籌創佛學研究中心,積極培養佛學或佛教教學人才,以期促進並增強粵、港兩地佛教文化的研究與交流。
隨後,又與校長劉嗚教授、副校長吳堅教授親切會面,雙方達成友好共識,期望將來彼此進一步,共同為佛教文化的傳播與弘揚盡一分力。之後,由校長劉嗚教授親自頒發「客座教授」聘書予寬運大和尚,儀式簡單而莊重,這實在是一次意義非凡的會面與交流。
6月23日上午9時10分至45分,在校方的精心安排下,寬運大和尚會見了多位華南宗教研究中心的研究生、漢傳佛教方向海外留學生,他們來自東南亞各地,包括斯裡蘭卡、越南、泰國,以及土耳其等。大和尚親切地關問了諸位學生的學習情況與論文方向等,現場氣氛和諧而融洽。
隨後,寬運大和尚做進行主題為《佛教「覺之教育」與現代青年教育》專題佛學講座。講座之前,陳文海院長又親自頒發了兼職教授證書予寬運大和尚。講座中,寬運大和尚特別指出:
我們可以看見,今天的世界,可能比以往任何時代的社會,問題都要多得多、複雜得多;諸如人類心理健康,人類對生命、對世界的困惑、社會人際關係、環保、吸毒、道德重建、世界和平等問題,如何才能找到最佳的解決方式?
佛教作為一濟世利人的宗教,如何能運用其智慧,解決現實社會人生的問題?相信這是今日佛教徒應該深入思考的;也是佛教在新世紀中,所應該發揮的作用。
現今社會急劇發展與變遷,在科技信息發達,物慾充斥,價值混亂的環境下,人心益見空虛貧乏。而青少年們正處於成長中的關鍵時期,最易受周圍不良環境與風氣的影響,而造成其自我認定的混淆、盲從和偏激的思想、情緒衝動、偏差行為,嚴重影響其以後的成長與發展。我們有責任幫助這些青少年了解自己、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以及自己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從而有能力面對生活環境中的衝擊、學習因應及解決問題的技巧及方法,以使其所健康、快樂地成長。
我們要知道,青少年的心智不健全,影響的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命運、而是整個社會、民族、國家的命運盛衰。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清末民民初思想家梁啓超先生,在他的《少年中國說》一文中早就指出:「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不球。」可見先生對當時社會中國的青少年寄予的期望何其大。而我們憂心的是,眼下的這一代心氣浮躁的青少年,他們能否擔當起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任。如果不能擔當此任,那麼家庭的幸福和諧、社會的安寧、國家的繁榮昌盛從何而來?
於是,有志於青少年問題研究的專家學者,開始尋找問題的癥結和解決的途徑。
有一位著名學者曾感慨地表示:「不要怪責年青人,這是所有成年人的責任。」這句話實在非常之有深度,不禁令人對現時的教育方式產生一大問號──我們有沒有將下一代教育好呢?
因此,這次講座試以佛教教育的教學原理,希望為目前的社會青少年教育,提供一些參考意見與啟迪。
寬運大和尚在總結時,概括地表示:
孫中山先生曾說:「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其實,只要我們明白了佛陀的教化精神與方式,就會覺得研究佛教教育,可補現代教育之偏。
中國傳統儒家的教育方式,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以做人、修身為本;一個人把自己的身心都修養好了,才能把家庭的關係、人際的關係、社會的關係、國家的關係處理好。可是現代的教育,卻似乎偏重單純的知識傳授,而忽略了做人這個大前提。所以青少年的人生方向才會越來越迷失,社會問題才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
我們都知道,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他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這就說明了,佛陀是以提倡人間教化為主的,也就是說,佛教是以人為本的佛教。因此,佛教的教育,可以說,就是教我們學做人,即如何把人做好的教育。
所以,近代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他說:「如果發願學佛,先須立志做人。」人生佛教的內容,簡單說來就是「完人、超人、超超人」三個階段的提升。佛陀就是一個超超人,完成人格的第一人。所謂「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是太虛大師基於「人成即佛成」的真現實論而寫的一首著名的詩偈──佛陀就是我們最高的導師,他是我們學習、效法的最高榜樣,只有我們在為人、處世、做事上都做好了、都圓滿了,我們的人格也就成就了;如果每個人都擁有完美的人格,那麼,這個社會就和諧了,這個世間就清淨了,這樣人們就離成佛就不遠了。
為了加強與學生們的互動,講座結束之前,寬運大和尚特別開放了自由發問時間;多位同學積極發問,臺上臺下打成一片,學生們均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這次講座至此圓滿。最後,寬運大和尚特地贈送「佛緣」墨寶予歷史文化學院留念,由院長陳文海教授代表接受;雙方喜結佛緣,彼此達成共同理想,將來繼續安排寬運大和尚至學院講課授學,開示佛法,指導論文,令更多學子受惠得益,從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邁向光明、喜悅、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