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最早起源於人們九月豐收以後舉辦的祭祀活動。一來是為了慶祝豐收,二來是為了告慰天帝和祖先。它成型於先秦時期,發展於漢代。
魏晉時期,重陽節又被賦予了新的內容。直到唐代以後,重陽節被規範為法定節日,才有了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重陽佳節。
我們中國人很看重感情,雖然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節日。但在我國,似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和團圓、祭祀、孝道等有關。這一點,國外根本沒有什麼可比性。
重陽節也不例外,發展至今,有曬秋、吃菊糕、飲菊花酒、登高、插茱萸和菊花、賞菊放風箏等習俗。
因為重陽節是在農曆九月初九這一天,在國人眼中,「九」即為「久」,所以重陽節又被叫做重九節,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之意。
魏晉時期,重陽節被賦予的添福添壽的吉祥之意。在現代,「九九」與「久久」同音,賦予有天長地久、健康長壽的寓意,因此又被加入了敬老愛老的內涵。
每到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會舉辦各種形式的愛老敬老活動,也被稱為「老年節」。
當然,只要心裡真的感恩敬老,其實每一天都可以是老年節。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先時候的重陽節,其實男人們是不大參與的。我們都知道,古代男尊女卑,女性講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她們鮮少有機會參加各種聚會。
即使是有一些不得不參加的聚會,比如說婚禮、葬禮或者同伴的及笄禮時,都必須提前告知家裡,得到家長允許才可以出去。
遇上逢年過節,自然有家裡的長輩或者男丁去周旋這些事情。女性大約真的只能待在家裡,守著一畝三分地的閨房,過著無聊至極的節日。
但重陽節是個例外!
從前文提到重陽節的幾大習俗中不難看出,基本上大部分的習俗,是需要到戶外進行的。而且很大程度上,男性的參與率並不怎麼高,讓他們喝酒可以,但插茱萸、頭戴菊花等活動,想必很多男性都會排斥的吧。
重陽節一大早,起床以後的婦女們,就會把菊糕搭在女兒的額頭上,說幾句吉祥話,祈禱女兒家在未來的一年,順順利利、吉祥如意。
這不僅僅只是一個單純的節日習俗,更重要的是代表著母親對女兒的美好祝願。
說到菊糕,這似乎又是一項男人們沒有辦法參與其中的活動。婦女們精心烹製好菊糕,或者釀造好菊花酒以後,就會帶著這些東西,名正言順地出門拜訪自己的親戚朋友。
畢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家裡的長輩和男性也不好阻止。
即使女方出不去,自然也會有別家的女性送這些東西過來。姐妹相見,自然又要開始一番寒暄。
大家互相約好去某地賞菊花,看到特別喜歡的,也會插在頭上調笑一番。似乎這一年的所有黴運,都在看到同伴的那一刻,變得不值一提,再沒有什麼比夥伴相見更讓人開心的事情了。
我替你簪朵菊花,你給我斟一杯菊花酒。我帶著女兒跟你家女兒見個面,讓龜縮在小小天地的孩童,從此也有了一個互相牽掛、互相吸引的好朋友。
家風比較開放的人家或者是對繁文縟節看得不重的平民婦女,更是會叫上幾個相好的姑娘或者媳婦子去登高、賞秋。亦或是男性帶著她們一起去,不過這樣的人比較少。
看得出來,古代對女性的束縛頗多,正所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古代女子悲苦的一生,總是和自己的這些至親有著很大的關係,能在重陽節這天允許她們出來的男性,其實多少有些與眾不同。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我國北方的一些地區,女性在重陽節這一天,會有一天假期。在這一天,她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會受到繁文縟節的束縛。
只要沒有做出格的事,過一個開心至極的重陽節,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用現代的眼光看,哪怕沒有這一天的假期,單看古代婦女們在重陽節這一天的日程,都快趕得上現在的三八婦女節了。
其實話說回來,社會雖然對現代女性沒有那麼多的束縛,但是她們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壓力也比較大。
既要兼顧家庭,又要顧及到工作。和古代一心「主內」,單方面照顧家庭和孩子的婦女們相比,心理上的煎熬似乎更沉重。
還有一個關於重陽節的傳說,這大概也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三八婦女節」。
東晉史學家幹寶撰的《搜神記》卷五有載,安徽全椒有一姓丁的媳婦,因不堪惡婆婆虐待,於九月九日自縊而死。她知道,和她一樣受苦受難的姐妹,還有很多很多。
於是她化為神靈託身巫祝說:「婦女天天勞作,不得休息,九月九日不能再幹活。」
於是,便有人尊她為「丁姑」,把九月九日作為「息日」。這是目前古代典籍中唯一記載的婦女休息日,大概也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三八婦女節」。
當然這只是單方面的一個比較,畢竟從生活質量上來說,現代女性的幸福感肯定是要遠遠高於古代婦女的。
重陽節的敬老愛老行為應該提倡,但流傳下來的這些習俗,我們也可以發揚並傳承。
所以如果可以,女性朋友可以在這天給自己放一天假,也和古代婦女一樣,過一個另類的「三八婦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