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構想與蒼涼的現實相差有多遠?
近日山東省各地在力推的「合村並居」工程,出現了一些老百姓極力抵制的現象。
為什麼要推行「合村並居」?政府的意思很清楚:農村社區建設是貫徹落實黨中央要求、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內容,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舉措,也是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實現「居住社區化、服務社會化的大勢所趨。
農村社區,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小型或者微型城鎮區塊吧!規劃一塊新地址,建起整齊劃一的樓房,配上各種設施,讓農民過上文明、整潔、舒適的新生活,這應該是大好事,許多人都期盼的生活。
但是在現實當中,老百姓卻不領政府這份情,這是為什麼?
這幾年,老百姓通過拼搏,很多人剛修建起了自己的家園,生活的愁結才打開,正想鬆口氣,過幾天安生日子。有些或許還欠下一些債務,才開始著手要還。突然之間,下來的通知,要拆除住上沒多久的房子,心中肯定難以接受;
如果政府補償的錢,能夠完全彌補得過農民搬遷的所有費用,不使老百姓背著舊債又添新債,那麼情況或許還可以。但是政府的錢袋子又掏不出多少錢,最終還是農民自己去掙錢補窟窿,心中肯定不願意;
許多地方還採取「先拆後建」的做法,把老百姓的「窠」先捅掉,把他們變成一個無家的流浪人,租住,投親靠友,搭帳篷,這樣的日子攤上誰都不樂意,更何況,許多地方還「君問歸期未有期」,問他什麼時候可以搬進新居?居然討不到一個實訊。
搞土地流轉,工作有保障嗎?結果搬進了新居一切都沒啥大變化,原來幹啥的還是幹啥。要料理自家那幾塊地嗎?離住地已經是好遙遠了,一個「不方便」,就是你天天面對的現實。
要搞好「合村並居」工程,兩個條件必須要達到:一是政府達到一定的經濟能力,搬遷起來不要讓農民吃虧,或者說是不要讓他們承受不起;二是要有生活出路,沒有穩固的生活路子,那麼新農村社區的美麗也只是一個外殼而已。
現如今,政府這基本的兩條還沒有達到,就全面推行「合村並居」,顯然還欠火候,縣鄉鎮一級推行起來,始必有難度,有阻力,出現深層的矛盾。
有道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剜老百姓的肉,你起碼要給他補上一塊相同或稍大的肉,才可以。
靠追攔堵截搞「合村並居」,證明時機還沒成熟。
最近,山東省委副書記、代省長李幹傑說:
以生產方式轉變為前提,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條件成熟的積極推進條件不成熟的不能急於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