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信息是,目前多個地方政府已向菜鳥網絡拋出橄欖枝。而銀泰董事長沈國軍此前也向媒體透露,目前地網已在國內十餘個城市開建,在杭州、進化、海寧、廣州、武漢、天津都已拿下地塊。
橫跨多個行業、牽涉到3000億元資金,這張「地網」未來能有多少想像力?外界對菜鳥網絡從來都不缺溢美之詞,但在局內人的犀利視角看來,考慮到種種敏感的競合關係和不確定因素,CSN想要 「接地氣」還需邁過很多道檻。
利益博弈:五大快遞公司「麻將」怎麼搓
在「菜鳥」網絡的啟動大會上,馬雲解釋,他集合五大快遞公司共建這張智能骨幹網,主要目的是提高快遞時效,降低物流費用。如他所說, 「大家知道中國整個GDP中18%來自物流,但在發達國家是12%。這6個點如果降下來,對整個國家經濟效益非常高。 」
在馬雲的設想中,菜鳥網絡的平臺應是共通的。物流業人士向我舉例稱,以往北京到長沙圓通只有一趟航班,如果錯過了只能等明天。但在阿里的骨幹網絡中,各家快遞公司競標,十家快遞公司就可能錯開成10個航班。陸運的話,可能原來北京到長沙兩城之間每家快遞每天有兩趟車,但在資源整合後,也許每隔一個小時就能有一趟車。同時,以往每家公司在晚上9點之後會收到十幾票,單獨派送的成本比較高,而未來包裹集中起來可能就一兩百票,完全可以支撐某些快遞或區域派送公司以較低運費,開通類似夜晚派送服務。
「這樣的話就會形成隨時可下單,隨時可發貨、隨時可轉運、甚至隨時可派件。件量呆在倉儲的等待時間,也完全可以大幅度縮短。 」上述人士對說。
但在一些快遞從業人士看來,這樣的設想很美好,付諸現實卻很難。
「現在EMS、順豐、三通一達各有一張物流運輸網絡,且各具特點和優勢。例如EMS在國內覆蓋的點很全,幾乎中西部的所有縣市都有涉及;順豐在省級大城市的網絡也是很完善的,尤其是京滬穗等地的小件包裹運輸,通過相對密集的航班頻次,已能做到次晨達,時效在國內首屈一指。而『三通一達』在江浙滬地區的公路網絡很成熟,網點也很多,所以能把價格壓得比較低,從而佔據阿里巴巴電商快件的半壁江山。 」幾家快遞公司的公關部人士說,出於敏感,他們紛紛要求隱去自己的姓名。
前述業內人士所擔心的是,今後若各家快遞公司在阿里的調配下共用一張物流配送網絡,那原先大力經營的網絡又將何去何從?
「例如在某三線城市的某個區,三通一達都設網點了,今後為了資源整合,可能來自阿里巴巴的電商快件都交給申通來派送,那麼圓通、韻達等公司的網點,只能做一些非電商快件,業務量將大幅下降,人員、車輛都將出現閒置的情況,進而造成更大的浪費。 」
蛋糕難分:定價體系如何「各方擺平」
讓快遞公司困惑的,還有「菜鳥」網絡的定價體系。
如果今後各家快遞公司共用一張骨幹物流網絡,彼此間分工協作,那勢必會出現「一票快件怎麼分錢」的難題。這也是馬雲及其團隊在現階段沒有解釋清楚、也無法解釋清楚的。
「菜鳥網絡的理念很合理,哪家公司在某個環節做的好,在業內有優勢,就讓哪家公司做。哪家公司服務質量差,收派件老是出問題,就把他踢出去,但馬雲沒有考慮到一個問題,同樣一個物流環節,同樣一段運輸路程,各家公司的成本可能也是不一樣的,如果按一口價收取,就會造成『有人得利,有人吃虧』的情況,如果按實際成本定價收取,那又會出現『張三、李四兩個價,今天和明天兩個價』這樣的混亂局面。 」
滬上一家民營快遞公司的負責人舉例說,同樣是末端派送環節,「三通一達」的成本可能是3元,其中給業務員的提成是1元;而順豐由於時效快、服務細,成本可能高達5元,業務員的提成是2元。
「如果都按照4元的基準價為來收,三通一達肯定很高興,因為多賺了1元錢,但順豐必定不樂意了,不然做了買賣還得倒貼;又如果各家收各家的,那麼寄送地相同的包裹,價格就會不一樣,可能今天申通的上門收14元、明天順豐的上門收20元,這會給消費者帶來很大困擾,也容易滋生業務員隨意定價、故意提價等現象。 」該負責人說。
既然不確定因素眾多,為何快遞公司老闆們仍欣然站在了馬雲的身旁,書寫又一個「中國合伙人」的故事?在一些受訪者看來,五大快遞的入局出資可能只是為了一張「門票」。
「菜鳥」網絡的投資規模是50億,其中順豐、申通、圓通、中通、韻達各出資5000萬,分別佔股1%,成為股東之一。在申通董事長陳德軍近日卻在媒體採訪時坦言,申通與阿里巴巴在物流方面的理念和方案完全不一樣,投這筆錢,說白了就是「給面子」。
業內人士也分析說,順豐和「三通一達」之所以會給「菜鳥」網絡投資,其實是在向馬雲「買一張門票」。「未來,菜鳥網絡會做成怎樣,誰也說不好,但阿里巴巴背後的電商市場,又是每一家快遞公司都不想放棄的,所以五大巨頭為了防止自己將來被邊緣化,都參與了進來。 」
「快遞和電商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誰也不希望自己處於被動。將來,如果菜鳥網絡的骨幹物流網絡真的建成了,不排除主導者可能會以業務量為籌碼,卡住快遞公司的喉嚨。所以,現階段,五大快遞公司即使參與了菜鳥網絡,也絕不會放棄自己的傳統業務,相反,可能還會進一步密集和完善自己的配送網絡,以減少自身對阿里巴巴電商快件的依賴。」上述業者說。
蟻族觀望:「小而美」們的現實擔心
作為馬雲所盛讚的「螞蟻雄兵」,不少靠網店生意吃飯的淘寶賣家,也對未來的CSN抱著複雜的心態。雖然快遞體驗會提升,但他們擔心在統一派送件的大平臺下,快遞成本會上漲,維權投訴也會變得更複雜。
1987年出生的任平在淘寶上開了一家經營服裝生意的網絡小店,小生意做的不錯。平均每周,她都要寄出三四十個包裹快件。
「我選擇的是韻達快遞,因為長期合作,他們給我的價格比較便宜,江浙滬5元,跨省件8元。通常,其他快遞公司的跨省件都要12元以上,而我向客戶收取的快遞費也是12元,其中的4元差價,是我的進帳。 」
任平告訴我,她的服裝店是小本生意,每成交一筆買賣,盈利只有二三十塊錢。遇到購物滿300元或500元以上的,她還會給予「包郵」優惠。所以,快遞費用是漲是跌,直接關係小店的銷量和營收。
「在統一配送平臺下,EMS、順豐等高品質快遞也會參與其中,估計我很難再拿到這樣實惠的價格了,預計快遞費用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原本一條裙80元,快遞費8元,佔售價的10%,消費者還能接受。如果快遞費漲到20元,就要佔到售價的25%,總費用也上升,估計很多買家都要流失,或轉去其他店了。 」她說。
讓任平糾結的,還有菜鳥網絡模式下,快遞員隨機分配的操作模式。「我平時打交道的韻達小哥,已合作2年多,彼此很熟悉。有時我不在家,會把快件和費用放到門衛處,再發簡訊讓他自取。有時他取件晚了,也會主動發消息。而菜鳥網絡模式啟動後,我可能今天面對的是圓通的快遞員,明天是EMS的,預計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關係。 」
對於菜鳥網絡宣稱的「8-10年後,國內任何城市間24小時必達」的口號,任平覺得,對於她這種業務量較小的網店來說,意義不大。「韻達基本也能做到江浙滬兩三天,外省三四天,很穩定。而且服裝類商品,對於時效的要求並不是很高,又不是晚個一天、兩天,夏天就會過去了。 」
與任平相比,在淘寶經營飾品和奢侈品包的吳迪,對快遞費用的漲跌並不敏感,他在意的是菜鳥網絡模式下,各家快遞公司的物流網絡被打通了,一個包裹可能會在幾個快遞公司的合作下完成投遞。如果其中某個環節出了問題,消費者該如何維權?
「我店裡的寶貝,售價大多在千元以上,所以消費者並不在意快遞費到底是10元還是20元,他們更擔心的,是快遞的運送安全和服務品質是否能得到保證。 」吳迪對我說,現在他發貨,一般都會選順豐,因為服務好、時效高。快件送達消費者手上,順豐還會發簡訊通知發貨人,讓他覺得很安心。而今後,他寄出的包裹,很可能是申通取件,韻達中轉、順豐運輸、圓通派送,每票快件經誰的手,寄件人沒有選擇。如果快件在途中丟了、壞了,很難明確該向誰投訴。
吳迪的另一重顧慮在於,有些消費者買了上萬元的大牌手袋,會選擇保價,在菜鳥網絡的大平臺下,保價的費用交給誰,最後由誰來賠付,都是不確定因素。
「舉例來說,如果保價金額為1萬元,包裹經了4個快遞公司之手,最後內物損壞了,是每家快遞公司各賠2500元,還是由一家集中賠付? 」吳迪說,問題肯定是出在某一家快遞公司的身上,如果各賠2500元,另外三家肯定不幹;如果集中由某一家賠付,但又很難查清楚到底是那個環節掉鏈子了。到頭來,如果處理的不順,沒準會遭來『快遞恨,客戶怨』這種兩頭不討好的局面。 」
未來:快遞業或仿效航空聯盟合作
滬上資深物流記者周健認為,菜鳥網絡的操作模式,框架上有點像航空公司之間形成的聯盟:快遞公司參與集中,可以相互間取長補短,最終達到雙贏的目的。
但航空聯盟的成立,有兩個根本立足點:一是各成員間可實現優勢互補,二是在自發自願的前提下進行合作,這都是「菜鳥」網絡目前所不具備的。
「以國內民航旅客熟悉的天合聯盟為例,其在考核航空公司的入盟申請時,都會以『申請者的航線網絡,是否為聯盟內其他航空公司所缺少的』為出發點,如果發現航線大部分重合,即使申請入盟的航空公司再優秀,也可能會被拒之問外。 」周健說。
與此相反,國內各家快遞公司的網絡,卻是大同小異的,基本都是東部密,西部稀,一二線城市密,四五線城市稀,網點布局完全是根據業務量來安排,五張網疊在一起,和原來的那張網也差不多,很難實現優勢互補的目的。
另外,航空公司之間合作,都是出於自發自願和利益需要。例如前不久阿聯航空和澳大利亞航空結盟,是因兩者希望通過代碼同享,彼此擴大市場,促進銷售。而「菜鳥」網絡的出現,則是一個供應商在強制原本具有競爭關係的快遞公司之間展開合作。
「如果這條路能走得通,美國的聯邦快遞、UPS,歐洲的DHL、TNT早就像這樣構建平臺,相互合作了。 」周健認為。
滬上某民營快遞高層徐先生則認為,「菜鳥」網絡的概念是很好的,但適宜放在「雙十一」等特定的時間節點下進行實施。
「快遞行業都是半年忙半年淡,淡季時,中轉、運輸沒有什麼壓力,包裹基本都能保證準時送達。這時,消費者最關心的是快件價格,我們哪怕只漲1元,都有可能失去10%以上的消費群體。相反,在『雙十一』、春運等業務量激增時,快遞行業面對的最大問題是人員不夠、倉儲壓力大,包裹來不及送。這時,若有個像阿里巴巴這樣的電商平臺,把各家快遞公司的資源整合在一起,讓包裹打破公司界限,以最高效率遞送。那麼,快遞公司也會願意參與,在電商的統一調配下,把自己的資源貢獻出來,相互合作,共度難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