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遠方
這幾天,上海地鐵發布的最新版「自動扶梯乘梯須知」引發熱議。這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取消了此前「左行右立」的倡導,取而代之的是新增了「禁止在乘扶梯時行走和奔跑」,而且這個「新禁令」還位居「乘梯須知」中的首位,其重要性可想而知。這是否意味著,以前曾提倡的「左行右立」已經過時了?
地鐵系統是早晚高峰人流量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左行右立」最常見的場所。以北京地鐵為例,面對工作日動輒超千萬的人流量,電梯成了帶動人員流動的重要工具。「左行右立」最早提倡的初衷是為了給趕時間的人讓出通道,這一度被視為文明行為的標誌。甚至作為一種觀察指標,凡是左行右立的地方,就被視為「文明」的。
然而,多年來的實踐卻為這樣的行為打上了問號。在運轉的電梯上行走,不僅容易踏空摔倒、碰撞他人,還有案例顯示,這樣的行為還會導致扶梯局部部件承受過多的疲勞衝擊,縮短設備壽命,給電梯的安全運行帶來了隱患。
從曾經「文明的行為」,到現如今「安全的隱患」,曾經常見的行為突然不被提倡。社會的進步需要文明的發展,素質的提升同時也能推動社會的和諧,但是文明行為的認定其實也有動態的標準。
事實上,這樣的態度也是我們面對一些所謂傳統行為時應持有的。且不說「左行右立」,還有一些我們曾認為有著厚重文化意義的儀式感,其實未必能經得起現代文明的打量。
曾經,鬧洞房有祝福新人健健康康、百年好合的含義。而現在,一些低俗的婚鬧卻屢禁不止,部分婚鬧行為更是讓人瞠目結舌。以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同樣的行為模式,在不同時代,或許是以不同的面貌展現的。
過去常見乃至被認可的行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可能就會顯得不合時宜。我們常說取其精華,禮儀文化也是這個道理。謙虛禮讓、尊老愛幼、禮貌待人等文明行為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與其能夠和社會發展相適應密切相關。同樣的行為,一旦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就得及時作出修改。
現在,「左行右立」的行為不被提倡了,這也啟示我們,文明標準也是不斷進化的。一個社會,總是在這樣肯定與否定的反覆揚棄中,抵達更加文明的狀態。
轉自:光明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