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俄羅斯葉卡捷琳堡8月20日電(記者嶽連國 楊潔 郭沛然)在烏拉爾山脈東麓的俄羅斯城市葉卡捷琳堡,中國大市場享有很高知名度。該市及周邊地區的許多居民喜歡來這裡採購中國商品。中國貨價格低廉,質量也不錯,當地中低收入人群有很大需求。
20日,新華社「新絲路 新夢想」集成報導採訪團成員來到葉卡捷琳堡中國大市場進行調研採訪,近距離了解華商在這裡的經營情況。
中國大市場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目前,市場分為塔幹斯基裡亞德、河內和北京三個區,所有商戶室內經營。市場有幾千個商鋪,營業面積達數萬平方米,主要經營服裝鞋帽。
據葉卡捷琳堡華僑華人商會會長劉兵介紹,該市場經營者中50%到60%為中國人,其餘來自中亞和高加索地區,以及阿爾巴尼亞、越南和羅馬尼亞等國。市場經營的商品70%以上來自中國,土耳其商品約佔20%。
走進塔幹斯基裡亞德經營區,記者仿佛置身於國內批發市場,在這裡做買賣的中國人所佔比例非常高。儘管不是周末,來這裡購物的顧客仍然不少。
葉連娜·蘇霍韋耶娃是來自俄羅斯漢特-曼西自治區烏拉伊市的採購商,她專程來此採購箱包和手套等商品。她對記者說,中國商品總體不錯,她經常到這裡採購,運到家鄉銷售。
來自中國黑龍江省的生亞娟已經在中國大市場做了10多年服裝生意。她對記者說,近年來生意大不如從前。經濟危機導致俄羅斯人購買力下降,大市場商戶增加迅速,競爭非常激烈。此外,商鋪租金居高不下,經營面臨很大壓力。
來自中國吉林省的經商者趙豔萍同樣反映經營狀況不佳,她所列舉的原因與生亞娟所說的基本一致。趙豔萍希望,市場管理方能考慮適當降低租金,以緩解商戶面臨的經營困境。
劉兵也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葉卡捷琳堡中國大市場經營狀況已經連續幾年大幅滑落。危機爆發前,中國大市場有1萬多華商,現在減少至6000到7000人。
談到中國大市場未來發展,劉兵說,中國商品生存條件仍然存在,但必須進行適當調整。現在越南等國勞動力成本比中國低,中國企業因此需採取措施應對。他說,一些中國商家開始把鞋類和服裝生產從國內轉移到俄羅斯,「這種本土化生產是降低生產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
葉卡捷琳堡中國大市場俄方股東、市場負責人阿納託利·尼基福羅夫對新華社記者說,目前大市場經營情況不如從前是客觀事實,這與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有關。他支持中國企業將產品生產轉移到俄境內,並表示,這樣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使產品價格更能被俄消費者接受。
新華社「新絲路 新夢想」集成報導採訪團車隊本月11日從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出境,進入哈薩克斯坦,開啟了境外段行程。19日,車隊抵達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市,並將於21日穿越歐亞分界線,進入歐洲。此後,車隊將前往俄羅斯的彼爾姆、喀山、下諾夫哥羅德、莫斯科、斯摩稜斯克等地,然後前往白俄羅斯、波蘭和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