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天大笑上陽臺,銚子排骨煨藕湯」|陳謝詩書畫

2020-12-23 城市情報

【原創】【首發】作者:陳謝(湖北畫虎第一人)

這裡的仰天大笑和上陽臺其實是兩個典故,先說「仰天大笑」。

年輕不得意的時候,最喜歡李白的兩句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其實李白寫這詩的時候剛剛得意,而且可不年輕,已經42歲了,從他27歲娶大唐政務院前宰相的孫女做老婆,說起來在官二代的圈子裡也已經混了15年。苦於多年來一直找門路進京城當官而不得,這次正好機會來了,得英明的唐玄宗優遇,召他入職翰林院。其時李白剛在山東遊玩過泰山等地,得到這一大好消息,得意洋洋寫下了著名的《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可惜李白以恃才自傲酒醉誤事的德性,不僅對領秀身邊的重要工作人員不夠尊重,甚至對領秀及其夫人也敢失禮,所以在京城沒得意幾天就失意了,然後就有了洒家今天要說的上陽臺。

李白成名早,會炒作,加上創作勤奮,所以流傳下來的詩歌作品有千餘首,但是他親筆寫的書法真跡卻只有一件, 而且其真偽還有爭議,這就是《上陽臺帖》。該帖是由張伯駒先生捐獻的,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洒家不以為《上陽臺帖》有假,就算是作假,也是宋朝超一流高手作的假,而且這假忽悠過了宋徽宗和黃庭堅這兩位中國書法史上舉足輕重的頂尖人物,以及宋朝以後至今一幹名流,包括洒家這樣的非名流,那也假得可以了。

《上陽臺帖》的創作背景是:李白在京城機關混不下去後,心情不爽邀約了杜甫和高適跑到河南王屋山的陽臺觀 ,找相識了20年的道士司馬承禎玩,不料那時候,中直機關的通訊也不發達,他們去的時候,司馬承禎已經死球了。這個司馬承禎不僅精通道術,而且詩、書、畫都有兩把刷子,雖然不會畫老虎,但是蠻會畫山水。所以李白這次沒見著老朋友,只看到他的一幅山水畫,睹畫思人,老李同志當場寫了一首四言詩,即為此帖。全帖共25字: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這張約一平方尺且有殘缺的紙片流傳至今,已被整成長卷。引首清高宗弘曆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籤:「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後紙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宋徽宗趙佶跋文為:「太白嘗作行書 ' 乘興踏月,西入酒家,可覺人物兩望,身在世外 ' 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

其實在宋朝,李白的手跡應該還是有不少存世的。比如黃庭堅就曾經在朋友家看過李白所寫的一卷詩稿,還寫下題跋:「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白在開元、至德間,不能以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蓋所謂不煩繩削而自合者歟?」由此可見宋徽宗看見的李白手跡非此一件,他對李白的字跡肯定是了解的。

作為李白唯一存世的手跡,自然不少人臨寫,洒家看見一些名家臨過,可能是學養不夠吧,臨得不得要領,洒家看了也技癢,試著來了一幅,讀帖半小時,臨寫三分鐘,用換了一支新筆,紙也不太順手,臨得不理想,再臨估計也好不到哪裡去,就這樣吧。好歹還是可以說謙:「徒形似耳!」

封城第65天,昨晚狂風大作,今天雨雖不大,但是從早到晚一刻不停地下著。

昨天網購了排骨和蓮藕,排骨不多,今天又加入了一些必須感謝政府的儲備五花肉,煨了一銚子排骨藕湯,這次買的藕很粉,殊為難得。

(陳謝,2020年3月27日記於武漢)

編輯發布:黎海濱(湖北日報)

相關焦點

  • 在武漢,排骨藕湯的靈魂,全在藕上
    武漢人的湯鍋宇宙裡,蓮藕排骨是永恆的主角兒。和廣東人湯鍋燉萬物的烹飪哲學不同,武漢人家銚子裡清一色煨的都是蓮藕排骨湯。蓮藕排骨是湖北人的專利,畢竟這藕認水土,只有從這片地界長出來,燉出的湯才算有個模樣。
  • 武漢人的銚子「煨湯」
    鄂菜有三無不成席的說法,其中一無就是「無湯不成席」。瓦罐雞湯、排骨藕湯、鯽魚湯、鮰魚湯、魚圓湯、龜鶴延年湯、峽口明珠湯等,都是我們湯中傑作。凡是宴席,壓軸戲必然是一缽鮮醇香美的湯。我們武漢人一年四季是翻著花樣在做湯,就是說話、打比方也離不開「湯」。而且這個做湯,不叫做湯,叫「煨湯」。
  • 400餘中外選手同煨排骨藕湯,煨湯擂臺賽讓市民體驗「老武漢的味道」
    長江日報-長江網1月6日訊(記者曹欣怡 通訊員江小文)剁、炒、煨,火熱水滾間,肉熟湯熱,香氣四溢……6日,武漢市「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春節元宵系列活動暨第四屆武漢煨湯百姓擂臺賽,在江漢區漢口文體中心鳴鑼開賽。
  • 武漢人的銚子「煨湯」
    鄂菜有三無不成席的說法,其中一無就是「無湯不成席」。瓦罐雞湯、排骨藕湯、鯽魚湯、鮰魚湯、魚圓湯、龜鶴延年湯、峽口明珠湯等,都是我們湯中傑作。凡是宴席,壓軸戲必然是一缽鮮醇香美的湯。我們武漢人一年四季是翻著花樣在做湯,就是說話、打比方也離不開「湯」。而且這個做湯,不叫做湯,叫「煨湯」。
  • 武漢人都喜歡喝的排骨藕湯,好喝秘訣在於這三個字,充滿地域特色
    武漢的美食數不勝數,早點和夜宵非常有名,好吃的夜宵名單裡有一款美食,盛產於街頭巷尾,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每每來上一碗,必定回味無窮,它就是排骨藕湯。武漢人非常喜歡喝排骨藕湯,如果說夏天流行吃蝦子,那麼藕湯就是冬天必吃的美食。一碗好的藕湯上桌,香氣四溢,內容無非是藕湯加排骨,但藕段熟透粉糯,排骨爛而不膩,湯色深沉濃鬱,一口下肚,溫暖心脾。
  • 武漢煨湯好,是因為藕?還是排骨?還是湯罐?
    2020武漢煨湯節煨湯很有趣,越是心中掛念,越是要有耐心,等它慢慢煨慢慢熬。這有些像中國人的處世態度,相信"十年磨一劍","日久見人心"。直到98特大洪水之後,花大氣力根治整固,才使得此處成為憑欄觀浪,取景三鎮的市民休閒陽臺。龍王廟,原來都是端著綠豆湯去的,慰問「生死牌」下的防汛隊員。如今,煨著藕湯隔岸聽濤,也可以成為一句新俚語了:心只管放寬。
  • 漢口這家10年堅持用銚子煨湯的館子,喝的就是媽媽的味道!
    武漢的冬天就是想來點熱乎乎的東西續命……烤紅薯、泡飯、牛雜湯……哪裡冒著熱氣往哪裡去還有每年冬天必不可少的煨湯藕湯、雞湯、排骨湯10年老店,只用煤爐子和銚子煨湯,保留了湯的原汁原味,感覺跟家裡媽媽煨的湯一個味道。
  • 湖北伢的冬天,少不了一口銚子藕湯
    記得兒時,每每變天時,家裡總會煨上熱氣騰騰的藕湯。排骨藕湯對於武漢伢,就像是羊肉泡饃之於西安人,火鍋之於成都人,螺螄粉之於柳州人……老式煤爐裡蜂窩煤燒得正旺,「銚子」如煉丹爐一樣穩坐煤爐之上,清甜的藕香和燉得酥爛的排骨香竄入鼻腔,耳畔傳來咕嚕咕嚕的聲音。
  • 來碗老銚子的煨湯!
    壹方附近的兩所學校二中和七一,雖說門口開了一條街的餐館,但大多數都是以快餐為主,因為畢竟面對的消費者都是學生,對於他們來講,味道是其次,快點吃完不遲到就好,所以基本上也沒什麼美食可言。不過再往前面走的山海關路,那裡好吃的就不少了。之前寫過的回頭水餃店,徐氏糯米包油條,敦厚實在的老式燒餅,都在這條街上,當然,還有今天要講的這家煨湯館。
  • 武漢藕湯哪家強,138個民間高手現場打擂
    昨天,「第四屆武漢煨湯百姓擂臺賽」在漢口文體中心舉行,138名「民間煨湯高手」現場過招,還有煨湯非遺傳人喻少林坐鎮。饞蟲作祟,文旅君第一時間就帶上碗跑去現場圍觀(喝湯),整個西北湖畔都瀰漫著濃濃排骨藕湯香。
  • 【美食】舌尖上的美食記憶之四:排骨藕湯,佳藕天成
    粉藕煨排骨,是湖北人的最愛。不愛喝排骨藕湯的湖北人,恐怕真沒有。無論物質生活繁榮到何等地步,排骨藕湯從來沒有落寞,沒有落伍,它的地位始終是崇高的,魚翅鮑魚都拿它沒辦法。排骨藕湯沒有繁複的花樣,很簡單,排骨與蓮藕同煨也!
  • 排骨藕湯怎麼煨才好喝?非遺傳人教你秘訣
    &nbsp&nbsp&nbsp&nbsp市民聞正在煨的湯,真香啊 記者許魏巍 攝&nbsp&nbsp&nbsp&nbsp長江網1月6日訊(記者曹欣怡 通訊員江小文)春節即將來臨,排骨藕湯是湖北人年夜飯桌上必做的一道
  • 武漢四家私藏銚子湯館,抵禦武漢冬天的魔法攻擊
    先生火,往矮壯的碳爐子裡放上蜂窩煤,等煤燒紅,放上銚子,加水,放入食材,等它慢慢煨煮。於是在奶奶家的一整天時間裡,都能夠聞到銚子裡飄出來的香氣,伴隨著麻將聲,醇厚又深刻。為了喝到真正的老武漢煨湯味道,我們找到幾家還在用銚子煨湯的湯館,用暖和的湯迎接這個冬天。去年12月,武漢站旁邊開了一家老手藝煨湯專門店,名叫漢煨,近兩百個銚子在門口的開放式廚房裡排排擺開,好不壯觀。把煨湯做到極致的餐廳,漢煨算是第一家。每個餐位上,都有一份煨湯手冊,分材料和時間,講解煨湯的步驟。
  • 藕湯 冬日裡武漢人心中無法割捨的愛
    你只要找一條巷子,放慢腳步閒逛,很快會聞到,吊子煨湯的香味,在不安分地攪動空氣。蓮藕的清香混著排骨的醇香,熾熱的一氧化碳煤氣味,這是出了武漢便無法複製的風味。藕湯是冬日的溫暖來源,即使長大離家,在街頭喝到口熟悉的藕湯,也能給你繼續前行的暖意。
  • 「漢煨」堅守傳統煨湯手藝,守護武漢人老味道
    10月27日,人民網發布《人間煙火》最後一期專題,由「漢煨」匠心煨煮的武漢傳統湯餚——排骨藕湯,廣受網友關注!重拾武漢的煙火氣,升騰的爐火重燃希望緩慢升騰的爐火,包裹著武漢煙火重生的氣息,經歷過寒冬的痛,武漢正需要這爐炭火,重新燃起曾經有過的那些希望。香濃的藕湯端上桌,是一次次團聚邀約的情感傳遞,更是無數次情誼的暖暖分享。
  • 老銚子煨藕湯 武漢老巷子美食搬進大酒店
    漢口巷子裡尋味:    藕湯用老銚子煨    熱乾麵光醬油就用了12種    一進門,只見大紅燈籠高懸房梁,店內清一色的方桌長凳,開放式廚房裡的大鍋滷菜正香噴噴地冒著熱氣,穿長袍褂子的「小二」穿梭店中,戲臺上頭髮花白的表演者熱熱鬧鬧地唱著楚劇,一股濃鬱的老武漢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 湯開了!800煨湯高手江城競技
    煨湯文化在湖北源遠流長正所謂是「無湯不成席」一罐排骨藕湯便能勾起許多武漢人的鄉愁記憶今天這碗「湯」卻是紮實得狠>800餘名煨湯高手同臺競技剁、炒、煨、火熱水滾間肉熟湯熱 香味四溢品湯市民交口稱讚:好一口「舌尖上的非遺」今天下午,來自全市13個城區、江漢區12條街道的138支民間煨湯高手代表隊
  • 遊湖北魚米之鄉,怎能錯過這令人念念不忘的煨湯?
    在武漢,這個水系繁雜的城市中,水和時蔬禽肉煨成了濃湯。武漢人對湯的熱愛,如同一種信仰,但凡宴席,無論大小,壓軸的必定是一缽香濃四溢、馥鬱芬芳的湯。宴請賓朋時,無湯不成席也早已成為武漢人的待客之道。身在外鄉的武漢人最想念的,除了熱乾麵,想必就是冬日裡熱氣騰騰的一碗排骨蓮藕湯了。
  • 寒潮來襲,來武漢這些街頭銚子煨湯館體會時間的溫暖
    畢竟在這座城市,有一家眾所周知的法寶足以對抗寒意,那就是煨湯。武漢人愛喝湯,也很會做湯,在武漢,素有「無湯不成席」的說法,舉辦宴席,招待賓朋,必然少不了一罐鮮醇香美的湯。在這裡,真正醇美的湯必須要用銚子煨,極具地域特色,濃縮了荊楚美食文化的精華,有人說銚子給湯注入了靈魂。
  • 武漢人愛喝湯,還就要喝吊子煨的湯,來漢旅行必須嘗嘗
    武漢人愛喝湯,而且就要喝【吊子煨的湯】。武漢人愛喝湯,而且喝湯就要喝用吊子【銚子】煨的湯,因為這是老武漢飲食文化的靈魂,這家【燕子煨湯館】屬於開了10多年街邊小店。門口碳爐上一排排都是銚子煨的湯,想起小時候奶奶也是這樣,生火、燒炭、煨湯,那香味隔壁村都能聞到,每次一喝都是一大碗。【排骨藕湯】必點,是我最愛,分量足,食材本味中帶有鮮甜,湯濃味道醇厚,沒有任何添加劑的味道,藕非常粉糯,排骨也很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