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五大特色傳統民居

2021-01-09 騰訊網

中國傳統古建築

是我國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其中民居建築

更是傳統古建築中

重要組成內容

不同地理環境和人文情況

造就我國豐富多樣的民居建築面貌

在歷史洪流中

它們留下獨有的文化烙印

和生動的民俗色彩

接下來,了解一下中國民居建築中五大特色傳統民居的歷史人文之美。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主要是:客家圍龍屋、北京四合院、陝西窯洞、廣西「杆欄式」、雲南「一顆印」。

客家圍龍屋

圍龍屋,又被稱為客家圍攏屋,是客家圍屋中最典型的一種,屬於半圓形客家圍屋,是具有極強的中國傳統禮制、倫理觀念及風水意識的民居。

圍龍屋主要分布於廣東等省。廣東地區即分布於梅州、深圳、惠州、河源,一般都有三百年乃至八九百年歷史。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豐富,從建築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被眾多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築奇葩、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且開始啟動客家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一種中國傳統高檔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期,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

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有名,還在於它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在中國傳統住宅建築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走廊連接,起居十分方便,在院中賞心悅目,十分適合活動。

陝西窯洞

陝西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傳統民居形式。因為高原上的黃土粘、硬,不易塌陷。窯洞都是依山而建,在天然土壁上水平向裡鑿土挖洞,施工簡便、便於自建、造價低廉,冬暖夏涼。直到今天,窯洞式房屋還廣泛分布在黃土高原,居住人口達4000多萬。

窯洞一般高3米多,寬3米左右,最深的可達20米。洞口朝陽,便於陽光照射。窯洞主要有3種:用石砌的叫石窯;用磚塊砌的叫磚窯;在土崖上挖出窯洞,安上門窗而成的叫土窯。窯洞這種古老的居住形式和長期以來當地人在生活中形成的窯洞藝術,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甚至外國人來參觀、住宿。

廣西「杆欄式」

「杆欄式」傳統民居是壯族標誌性古民居,「幹欄」是壯語的音譯,意指建於託架之上的一種純木質結構建築,不用一顆鐵釘,全靠木楔子加固。南方潮溼多雨,山間多毒蟲猛獸,幹欄的底層作為禽畜舍欄,中層才住人,頂層則屯放糧食。

可以最大程度地克服南方森林地面的瘴氣及野獸侵害,還可以防震等,是壯族先民生存智慧的體現。亦是世界著名的一種民族傳統建築文化。在國內,連片的幹欄建築已經寥寥無幾。資料顯示,在廣西西林縣境內,以那巖屯的幹欄建築群保存最為完好,被譽為「壯族幹欄文化第一村」,2012年入選了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雲南「一顆印」

「一顆印」是雲南昆明地區漢族、彝族普遍採用的一種住屋形式。雲南高原地區,四季如春,無嚴寒,多風,故住房牆厚重。三間四耳是最常見的宅制,既正房三間,左右各有兩間耳房(廂房)。前面臨街一面是倒座,中間為住宅大門。四周房屋都是兩層,天井圍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牆,很少開窗,為節省用地,改善房間的氣候,促成陰涼,採用了小天井,住宅整個外觀方方整整,如一塊印章,當地稱「一顆印」,又叫窨子屋。

「一顆印」無論是在山區、平壩、城鎮、村寨都宜修建。可單幢,也可聯幢,可豪華,也能簡樸,千百年來是滇池地區最普遍、最溫馨的平民住宅,隨著城市的改擴建,一顆印式的昆明古民居建築,已經越來越少……

雕琢有價值的時光。 ——今日工匠

相關焦點

  • 一文看懂中國五大古建民居
    中國傳統古建築 是我國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其中民居建築 更是傳統古建築中 重要組成內容 中國古建 · 五大特色傳統民居 不同地理環境和人文情況 造就我國豐富多樣的民居建築面貌 在歷史洪流中 它們留下獨有的文化烙印
  • 成都傳統民居建築的特點,特色建築有哪些?
    今天我們了解下成都的傳統建築特色。成都傳統建築特點成都的氣候特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成都民居「外封閉,內開敞,大出簷,小天井,高勒腳,冷攤瓦」的基本建築特徵。「外封閉」是四周建圍牆,牆上不開窗,周有竹林。其功能主要是安全和阻擋北風。
  • 中國古建民居資產管理計劃 亮相2019上海建博會
    作為古建民居相關的機構,你是否因為沒有業務對接的平臺而煩惱? 10月31日,2019上海國際建築遺產保護與修復博覽會(以下簡稱建博會)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中國古建民居資產管理計劃亮相此次建博會,為您的古建民居資產管理提供解決方案,歡迎來本所展位了解洽淡!
  • 廣西「杆欄式」傳統民居解析
    在中國有五種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被統稱為中國五大傳統民居,它們分別是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客家「圍龍屋」和雲南的「一顆印」還有我們今天的主角廣西「杆欄式」傳統民居。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廣西「杆欄式」傳統民居。
  • 中國少數民族-畲族的特色傳統民居建築
    1956年中國國務院正式公布確認畲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從此,畲族成為法定的族稱。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傳統的三月三節,中國首個畲族自治縣——景寧畲族自治縣成立,也是中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有「中國畲鄉」之稱。他們自稱山哈,意為山裡的客人,這與他們的居住環境與大山有關。長期以來,畲族先輩以遊耕為主要生計方式,歷盡艱險,不斷遷徙最終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
  • 黃土高原傳統民居「窯洞」解析
    中國有五大傳統民居建築,它們之間各不相同但均有自己的特色。今天,我們的主角是在黃土高原的傳統民居——窯洞。作為黃土高原的產物,在中國西部的千溝萬壑中可謂是隨處可見,它們或傍山而建、或平地而箍、或沉入地下,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地理風貌。說起黃土高原傳統民居「窯洞」的歷史,你可了解?
  • 「古建中國」中國建築之閩東民居古建築風格與特色
    福建現存的是以明、清兩代為主的民居形式,不僅有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尚書第」、「大夫第」、「九廳十八井」等大型府第,也有聚族而居、粗獷雄偉的土樓、土堡,還有許多坐落在山坳林間、點綴在幽谷溪畔,建築布局活潑自由的民間小舍,更有不少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和諧、空間布局富有變化的民居建築聚落
  • 中國古建築藝術典範:雲南白族傳統民居建築
    雲南白族傳統民居建築是白族先民們經過上千年創造,汲取各族優秀建築文化智慧的結晶,普及於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等白族聚居區。白族傳統人居文化受漢族建築文化影響最深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建築文化發展最完善最發達的民居文化,是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一一個分支,其具有特色的民居裝飾藝術合理性和適宜性,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大理石頭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廣泛採用石頭為主要建築材料。
  • 中國特色民居建築——朝鮮族火炕上的溫暖
    朝鮮族的稱呼特指中國少數民族朝鮮族,是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中國人,是我國東北的主要少數民族之一。朝鮮族最大的聚居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地處中俄朝三國交界,東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接壤,南隔圖們江與朝鮮鹹鏡北道、兩江道毗鄰,瀕臨日本海與韓日相望。
  • 閩南傳統民居建築形式:燕尾脊
    燕尾脊是閩南傳統建築中最常使用的建築形式,它由正脊做成曲線的形狀,兩端往上翹起,類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樣,所以稱為燕尾脊。 流暢的曲線飛揚挺拔,輕巧、俊逸的燕尾剪出了歲月的流光。
  • 星巴克鹹陽袁家村店 | 「第三空間」融入關中民居特色古建院落中
    西安網訊 2019年11月14日,星巴克鹹陽袁家村店正式開業,「第三空間」融入關中民居特色的古建院落之中,展現出獨特魅力。  門店空間設計:  星巴克袁家村店位於袁家村民俗園區中部,是一棟富有清代關中民居特色的三合院,屋面為小式瓦作,屋簷加飛櫞,並著以雕花瓦片。牆面保留了原始建築的六邊窗型,搭配環繞室內外空間的橡木格柵,體現了東方古典韻味。
  • 雲南一顆印——中國傳統特色民居古建築
    一顆印式民居,是由漢、彝先民共同創造,如果要追根溯源,「一顆印」建築實際上是北方四合院在南方的形式。然而,南方的四合院受到人口密集、建築面積有限,加上雲南地形多山地,氣候多雨的諸多客觀條件限制,北方四合院在雲南就變成「一顆印」。「一顆印」民居為一樓一底樓房,正房三間,底層一明間兩次間,前有單層廊(稱抱廈),構成重簷屋頂。
  • 中國建築竟然這麼美,被列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是哪些?
    那大家知道我國最具特色的五大民居建築是哪些?都具有什麼特點?我們所熟知的建築物又屬於哪些建築風格呢? 客家圍龍屋     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大圓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 下沉式窯洞——中國北方特色的民居古建築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自然環境、歷史背景、傳統信仰等千差萬別,孕育了我國千姿百態的地方文化。不同地域的人們,根據實際情況依山就勢、就地取材,衍生出特色鮮明的民居建築形制。這些富有特色的各地民居,是中華民族建築藝術的瑰寶。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是下沉式窯洞。
  • 中國少數民族-布依族的民居建築特色
    布依族,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貴州、雲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貴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佔全國布依族人口的97%。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順市、貴陽市、六盤水市,其餘各市、州、地均有散居,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
  • 厝角頭——潮汕民居建築特色
    潮汕民居又稱潮汕建築、潮州古建築,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是廣東省東部的傳統民居建築,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公園是汕頭開埠後的商業發祥地,聚集了多數那個時代的潮汕特色建築。潮汕鄉村至今保留著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傳統,村寨規模十分巨大,它們大多以宗祠為中心,次要建築圍繞宗祠展開,相連形成外部封閉而內部敞開的建築群體,發展出諸如「下山虎」、「百鳳朝陽」、「四點金」、「五間過」、「駟馬拖車」、「百鳥朝凰」等多樣的建築形式。
  • 雲南納西族的民居建築特色
    納西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為雲南特有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餘分布在雲南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裡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
  • 什麼是中國傳統民居?
    所謂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也就是億萬中國人的居住建築——我們的家。從原始社會時期開始,歷經史前文化時期、先秦時期、秦漢到南北朝時期、隋唐、宋遼金元、再到明清時期,中國人的家隨時間推移、生活方式改變、技術發展進步,民居形制也在不斷演進。
  • 中國特色民居建築——土家族吊腳樓
    土家族的傳統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磚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腳樓四種類型,除此之外還有石板屋和巖洞。土家族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差瓦,只許蓋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 建築文化︱山東傳統民居建築
    濟南四合院山東傳統城市民居大多集中在就舊時各地的府縣城鎮之中,分布與全省各地,只是各地規模不同而已。大都留存有清代民居,少數城鎮中保留有明代民居。各地城鎮民居中,最為典型的應為濟南就成的民居,濟南舊城區位於現在歷下區環城公園以內,其歷史迄今已有1000多年了。舊城民居一直沿著傳統而穩定的趨勢發展著,特別是明代以後,建築規模大大超過了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