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古建築
是我國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其中民居建築
更是傳統古建築中
重要組成內容
不同地理環境和人文情況
造就我國豐富多樣的民居建築面貌
在歷史洪流中
它們留下獨有的文化烙印
和生動的民俗色彩
接下來,了解一下中國民居建築中五大特色傳統民居的歷史人文之美。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主要是:客家圍龍屋、北京四合院、陝西窯洞、廣西「杆欄式」、雲南「一顆印」。
客家圍龍屋
圍龍屋,又被稱為客家圍攏屋,是客家圍屋中最典型的一種,屬於半圓形客家圍屋,是具有極強的中國傳統禮制、倫理觀念及風水意識的民居。
圍龍屋主要分布於廣東等省。廣東地區即分布於梅州、深圳、惠州、河源,一般都有三百年乃至八九百年歷史。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豐富,從建築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被眾多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築奇葩、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且開始啟動客家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一種中國傳統高檔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期,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
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有名,還在於它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在中國傳統住宅建築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走廊連接,起居十分方便,在院中賞心悅目,十分適合活動。
陝西窯洞
陝西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傳統民居形式。因為高原上的黃土粘、硬,不易塌陷。窯洞都是依山而建,在天然土壁上水平向裡鑿土挖洞,施工簡便、便於自建、造價低廉,冬暖夏涼。直到今天,窯洞式房屋還廣泛分布在黃土高原,居住人口達4000多萬。
窯洞一般高3米多,寬3米左右,最深的可達20米。洞口朝陽,便於陽光照射。窯洞主要有3種:用石砌的叫石窯;用磚塊砌的叫磚窯;在土崖上挖出窯洞,安上門窗而成的叫土窯。窯洞這種古老的居住形式和長期以來當地人在生活中形成的窯洞藝術,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甚至外國人來參觀、住宿。
廣西「杆欄式」
「杆欄式」傳統民居是壯族標誌性古民居,「幹欄」是壯語的音譯,意指建於託架之上的一種純木質結構建築,不用一顆鐵釘,全靠木楔子加固。南方潮溼多雨,山間多毒蟲猛獸,幹欄的底層作為禽畜舍欄,中層才住人,頂層則屯放糧食。
可以最大程度地克服南方森林地面的瘴氣及野獸侵害,還可以防震等,是壯族先民生存智慧的體現。亦是世界著名的一種民族傳統建築文化。在國內,連片的幹欄建築已經寥寥無幾。資料顯示,在廣西西林縣境內,以那巖屯的幹欄建築群保存最為完好,被譽為「壯族幹欄文化第一村」,2012年入選了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雲南「一顆印」
「一顆印」是雲南昆明地區漢族、彝族普遍採用的一種住屋形式。雲南高原地區,四季如春,無嚴寒,多風,故住房牆厚重。三間四耳是最常見的宅制,既正房三間,左右各有兩間耳房(廂房)。前面臨街一面是倒座,中間為住宅大門。四周房屋都是兩層,天井圍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牆,很少開窗,為節省用地,改善房間的氣候,促成陰涼,採用了小天井,住宅整個外觀方方整整,如一塊印章,當地稱「一顆印」,又叫窨子屋。
「一顆印」無論是在山區、平壩、城鎮、村寨都宜修建。可單幢,也可聯幢,可豪華,也能簡樸,千百年來是滇池地區最普遍、最溫馨的平民住宅,隨著城市的改擴建,一顆印式的昆明古民居建築,已經越來越少……
雕琢有價值的時光。 ——今日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