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各界紀念沈葆楨保臺建臺140周年
今年是沈葆楨率福建水師赴臺驅日140周年,昨日,來自海峽兩岸的沈葆楨及當年赴臺驅日的福建水師將士之後,以及兩岸學者會聚榕城,共同緬懷和研討那場140年前爆發的中國近代首場抗日衛國戰,以及沈葆楨、丁日昌等歷代船政先賢在保臺建臺方面的成就。
此次活動由中國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全國臺聯指導、福建省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福州市政府、福建文史研究館、福建師範大學、福建社科院主辦,馬尾區政府、福州晚報、福建省嚴復學術研究會協辦。
船政人物
是兩岸的共同歷史記憶
據悉,參加兩岸各界紀念沈葆楨保臺建臺140周年大會的兩岸嘉賓共有200多人。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出身於福州著名抗日家族的臺灣「海軍前總司令」、海軍上將葉昌桐親率臺灣海軍將軍團參加。將軍團中,有與葉昌桐同年在抗日烽火中參戰的臺灣海軍中將徐學海、臺灣海軍少將宋炯,還有海軍少將王安懷、吳濟時。其中,吳濟時曾在抗日戰爭南京保衛戰中浴血奮戰。而出生於抗戰中的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為大會題詞祝賀,「沈葆楨巡臺驅日140周年紀念海疆萬裡情閩臺一家親」。
福建省委常委兼省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陳樺在致辭中說:「兩岸的船政保臺建臺名傑後人、船政文化專家會聚一堂,共同緬懷沈葆楨保臺建臺感人事跡,共同弘揚福建船政文化,寓意深刻,意義深遠。沈葆楨的歷史功績值得後人深深銘記。他給我們留下的不僅是福建船政創造的物化成就,更重要的是以他為代表的船政人物及其後裔身上體現出的愛國、自強、開放和創新精神,其豐富的積澱、深厚的根基和獨特的魅力,構建了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成為溝通兩岸的精神紐帶和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重要力量源泉。希望能以這次紀念活動為契機,吸引更多的兩岸能人志士,加入到研究沈葆楨、弘揚船政文化、促進福建發展的環節中,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為建設美麗福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福州市副市長林飛代表福州市委市政府向應邀出席研究會的專家學者表達了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他引用沈葆楨撰寫的一副對聯,「以一簣為始基,自古天下無難事;致九譯之新法,於今中國有聖人」,讚揚了沈葆楨的壯志豪情,稱沈葆楨是福州人民的驕傲。他說:「先賢的功業讓人景仰,更激勵我們砥礪奮進。我們要抓住國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機遇,全力推進福州新區開發開放,走向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努力把福州建設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樞紐城市。我們真誠希望兩岸同胞攜手共進,弘揚愛國、科學、創新、圖強的船政精神,同心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兩岸各界紀念沈葆楨保臺建臺140周年
探討船政精神的
培植途徑
在大會開幕式上,臺灣「海軍前總司令」、海軍上將葉昌桐也表示,能參與紀念沈葆楨的大會深感榮幸,既是因為自己和沈葆楨同為福州人,也是因為自己一生都受到船政教育的深遠影響。他認為,雖然礙於歷史機遇,當時海軍的建立並不成功,但船政的設立對於人才的培育卻是大大有功。
葉昌桐還講述了當年船政學堂畢業生親歷的故事:當時法國工程師在臺修建鐵路,由於只有船政的學生學習過法文,因此一些來自福州船政的學生被召集參與協助修建。而這批當翻譯官的福州學生,由於彼此之間常用福州話交流,因此一些臺灣民眾也一時誤稱福州話為法國話。當時船政人才對於臺灣近代建設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葉昌桐的高祖輩葉祖珪是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生、中國海軍第一批留學生,在「靖遠」管帶任上率艦參加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1904年奉旨總理南北海軍兼廣東水師提督,擔負起甲午海戰後重振中國海軍的重任,最後累死在崗位,實現了為保衛祖國海疆鞠躬盡瘁的誓言。
沈葆楨在臺的六世孫女、臺灣大學教授沈冬則回憶了沈葆楨對於沈家子孫的影響。她稱,雖然生活在臺灣,但家中一直掛有沈葆楨的字畫,並且家人堅持講正宗的福州話。沈冬在開幕式現場就用福州話說:「我是福州人,我愛講福州話。」她還表示,沈葆楨子孫的這個身份讓她既驕傲又沉重。
記者在採訪與會的各界代表時發現,大家都清醒地意識到,此次活動紀念的遠不僅僅是沈葆楨,而是在紀念歷代為保衛和建設臺灣作出卓越貢獻的先賢,是在傳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在探索如何避免落後挨打、探討愛國、科學、創新、圖強的船政精神的培植途徑。
兩岸各界紀念沈葆楨保臺建臺140周年
臺灣青壯年學者
對船政文化很有興趣
昨天,在紀念大會後,兩岸著名專家孫家洲、劉慶、王遠義、張福建、蘇小東、黃贊發、陳宗仁等近200位學者參加了紀念沈葆楨保臺建臺學術研討會。14日,兩岸各界還將前往閩安虎頭山公祭福建戍臺將士,並祭拜左沈二公祠和甲申、甲午海戰英烈。
據悉,紀念沈葆楨保臺建臺系列紀念活動今年3月拉開大幕,已成功在海峽兩岸舉辦了「尋找1874年抗日戍臺將士之後」的活動;今年清明節,當年戍臺將士後人還第一次集體祭祖,在當年福建水師誓師出徵地舉辦了大型海祭;今年6月,在福建水師赴臺驅日登船出發之地,立起福建水師赴臺驅日紀念碑——「沈葆楨奉旨巡臺出發地」;為戍臺烈士徵集祭文、祭詩、祭聯的活動也吸引了兩岸30個省份1500多位詩文高手參加。昨日,陳樺、葉昌桐、沈冬還為優秀祭文、祭聯、祭詩的獲獎者代表進行了頒獎。
昨日,來自中國軍事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深圳大學、汕頭大學、福建社科院、福建省委黨校、福建師範大學、華僑大學、閩江學院、泉州師範學院,以及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臺灣聯合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臺灣東吳大學、臺灣育達科技大學等20多所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在會上熱烈探討了沈葆楨、丁日昌等人的保臺建臺之功。
此外,大會還徵集到了一大批有新意、有獨特見解的論文。特別是臺灣一批青壯年學者對船政文化表現出了極高的興趣和研究水平,年紀最小的論文提供者僅26歲。
(福州晚報記者 翁宇民 劉琳/文 楊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