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20前夕,有報導說德國漢堡是多麼美麗的城市,有著怎樣的底蘊,文中給出的圖片是這樣的:
然而隨著G20的進行,卻發現畫風成了這樣的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來自知乎:碧玉寒冰):
早在峰會召開前一個月,旨在反對資本主義的左派遊行活動「歡迎來到地獄(Willkommen in der Hlle)」就已經在漢堡警察局註冊並獲得了批准。警方預計到將有來自歐洲各地的8000多名具有暴力傾向的極端左翼人士參與此次遊行,因此為避免可能出現的意外騷亂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向其他聯邦州申請調派警力協助,以及提前驅散示威者在Entenwerder半島公園中建立的宿營地。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這些措施在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插曲:先是6月底300多名來自首都柏林的警察被漢堡市政府驅逐,因為他們在漢堡吃喝嫖賭、花天酒地,「所作所為與流氓無異」;其後警方在驅散示威者營地的過程中又遭遇了強烈抵抗,並且被起訴到了漢堡行政法院,而儘管行政法院最初判定警方行動合法,聯邦憲法法院卻認為此舉侵害了集會遊行的憲法權利,撤銷了行政法院的決定,行政法院隨後重新批准示威者搭建營地。
7月6日晚間,「歡迎來到地獄」遊行活動舉行,12000人的遊行隊伍中包含了約1000人的「黑塊(Schwarzer Block, 在遊行中蒙面以隱匿真實身份)」團體, 其成員拒絕遵從警方要求摘下面罩,成為衝突的導火索。警方動用了高壓水槍、胡椒噴霧和防暴盾牌將黑塊團體從隊伍中驅散,示威者以石塊、酒瓶和煙花爆竹進行還擊。這一輪騷亂持續到7月7日早晨,共有幾十輛汽車被燒毀,數百輛車和若干店鋪玻璃被砸,100多名警察受傷。
7月7日深夜,約500人在漢堡市傳統的左派聚集地Schanzenviertel區發起了新一輪騷亂,示威者在街道設立路障、以汽油彈襲擊警方、點燃一棟建築物和數輛汽車,並將一家Rewe超市和數家小店洗劫一空,警方的受傷人數上升到197人,同時有100多名示威者遭到警方逮捕。
很多不同團體對G20表示懷疑,並且在會議之前和進行之中行動起來參與抗議活動。早在5月份,德國漢堡當地民眾就開始反對G20:
大部分批評者屬於所謂的「G20抗議浪潮」。它由15個組織推動,其中包括綠色和平組織、德國樂施會和北部德國工會聯合會。「抗議浪潮」也得到了某些政黨的支持,如綠黨,還有左翼黨漢堡州組織。
事實上,這次峰會,包括G20這個形式,在德國早就就存在爭議。
20國集團(G20)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宗旨是為推動已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就實質性問題進行開放及有建設性的討論和研究,以尋求合作並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的持續增長。
問題來了,反對者們反對的要素之一就是反對世界貿易、反對經濟全球化:反對者說,G20增強了大型跨國公司的實力,而不是限制它們。像CETA (加拿大-歐盟全面性經濟與貿易協議)和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這樣的貿易協定也遭到批評。
為什麼反對全球化,我在網上找到了看上去比較合理的答案:
發達國家也有很多人反對全球化(如在西雅圖等地舉行的規模盛大的示威遊行),他們認為全球化會降低發達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資源可以在更大範圍內實現優化配置,使得各國的比較優勢更好的發揮,促進專業化分工和規模經濟的實現。
然而,這個過程中不是每個國家的所有的利益集團都中受益,一個國家在全球化有比較優勢的行業,也必然有比較劣勢的行業。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它的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在國際競爭中具有比較優勢,將會從全球化中受益;發達國家則相反,勞動力相對稀缺,……由於全球化導致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行業的萎縮,使得這些行業中的利益集團,主要是工人的收入降低,生活水平下降,於是他們反對全球化。
反對的第二個要素——可再生能源:G20沒有足夠堅決地反對氣候變化,比如沒有明確主張擴大可再生能源使用範圍。
新浪博客一篇博文《走進德國人的心靈深處:德國人的價值觀》中曾經提到,德國人對環境問題的關心甚至已經深深融入其價值觀:
「過去幾十年來,對相當多的德國人來說,對家的關愛己經擴大成明確的對環境的關心。你在這兒遇到的強烈的環境意識是缺乏安全感的一個正面的體現。德國人喜愛他們所生長的環境,不願看到它因為人類的魯莽而遭受破壞。
對自然環境的毀壞和其他由環境汙染所導致的危險的恐懼給德國人的生活方式帶來了一系列變化。這對一個從根本上拒絕變化的社會來說著實令人驚奇。實際上,德國的第三大政黨,現在是執政聯盟政府的第二大政黨,就是綠黨。它成立於2O世紀70年代晚期,開始就是一個環境保護組織,現在仍然堅定地保留著很多親環境政策作為其政治綱領的重要一環。」所以我們看到,上文所說,此次「抗議浪潮」也得到綠黨的支持。
反對者的第三個反對要素就是社會公正:他們認為G20應該採取更多措施反對世界範圍的社會不公,它使得人們逃離家園,甘冒生命危險。
經歷了貫穿20世紀50年代的那些典型的恐慌不安和大起大落,今天的德國人渴望安全感。德國人不願冒險,喜歡讓事情處在合理掌控之中。多數德國人對將來任何不確定的因素都深惡痛絕,他們的生活安排處處都在避免這種災難,更別提使得人們逃離家園的社會不公了。
反對派的第四個要素更多民主:批評者們認為,鑑於在個別G20國家裡威權抬頭、右翼民粹主義不斷發展,應該需要更多的民主。他們還強調,他們完全贊成就全球性挑戰進行國際交流。
什麼是右翼民粹主義?
右翼民粹把社會問題的根源往往歸因於體制的某一部分或者無辜的群體,通常還會帶有陰謀論,比如納粹就把社會問題歸罪到猶太人資本家等等,其效果往往是給社會政治體制找個替罪羊甚至更加強化壓迫體制。
2016年初,反對默克爾難民政策的右翼政黨選擇黨異軍突起,他們依仗的反伊斯蘭和威權主義主張已在普羅大眾那裡贏得一席之地。儘管近年不時有社會分層的警示信號發出,但這些信號大多指社會上三分之一的底層民眾沒有跟上社會財富發展的步伐,抑或是社會兩極分化的日益加劇。然而,德國新選擇黨的迅速發展壯大表明,分裂正在向社會的中產階級蔓延。鑑於此,德國相當部分的民眾呼籲需要更多的民主。
某網友曾說:
對於遊客,德國是整潔、秩序和友善,是歷史、優雅和不限速的高速;
對於學生,德國是啤酒、旅遊和打工,是考試掛科和延期畢業;
對於難民和低收入者,德國是健全的社會福利和國家幫助,是共產主義和歸屬感;(反對資本主義)
對於中產階級,德國是苛捐雜稅和迫不得已的精打細算;(需要更多民主)
對於打工者,德國是事無巨細的規章流程,是照章辦事不要犯錯,是穩定的工作和毫無後顧之憂的勞動保護;(反對經濟全球化)
對於企業管理者,德國是繁文縟節,是無處不在效率低下的政府部門,是談虎色變的稅務局,是數不盡的paper work與勾心鬥角,是經濟衰落的焦頭爛額和無可奈何;
對於中國人,德國是每一個夜晚的寂寞,以及躲不開的種族歧視。
撇開遊客、學生和中國人,看主流的幾大群體,結合反對者們的四大要素,我們大概也知道了此次G20會議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暴力事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