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遂寧日報報業集團陸續組織三批次採編人員,赴涼山、甘孜、遵義、內江重走紅軍長徵路,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
瞻仰紅色革命遺址,傾聽動人革命故事,緬懷逝去革命英烈,感悟長徵偉大精神,記錄革命老區發展變遷……遂報人堅持以「四力」要求為標準不斷淬鍊自我,不斷強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黨媒擔當!
尋訪紅色足跡
雨後,大渡河奔騰地穿過瀘定縣城,拍打著突兀而出的河石,那水石相撞的聲音不由地令人膽顫心驚。河這邊公路盤旋,河那邊懸崖峭壁。一位當地人指著峭壁上一條隱隱約約的山路告訴採訪組,那裡曾是紅軍走過的地方。而如今,隔河凝望,那條小路已經漸漸消逝於雜草之中,只有那掠過山間的風,仿佛還在敘說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
在瀘定縣,採訪組每個人懷揣著一顆朝聖之心,每一步都走得那樣小心。因為,在這裡,我們走過的每一條小路,踩過的每一塊石板,經過的每一棵草木,都可能留有紅軍的足跡。
在瀘定縣有一座瀘定橋,於清康熙四十四年動工興建,橋身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組成,橋長100米、寬2.7米。瀘定橋竣工之際,乾隆皇帝親自為該橋題寫「瀘定橋」橋名。但真正讓瀘定橋載入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的,是一場慘烈的戰鬥——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29日清晨,紅軍22位勇士手持衝鋒鎗,背插馬刀,腰纏手榴彈,爬著光溜溜的鐵索向東橋頭衝去,經過激烈戰鬥,終於奪取了瀘定橋。紅軍飛奪瀘定橋的勝利,打破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反革命迷夢,是紅軍長徵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之一。
行走在瀘定橋上,橋身不停地晃蕩著,橋下咆哮奔騰的河水令人頭暈目眩。扶著鎖鏈,立在橋上,遙想當年紅軍,在這隻有十三根鐵鏈構成的橋上,面對機槍的掃射與堵截,用血肉之軀書寫了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篇章。
而瀘定縣磨西古鎮則是紅軍進入甘孜藏區的第一鎮,紅軍在磨西留下了20餘公裡長的革命足跡。
藍天白雲映襯下,皚皚雪山巍峨壯觀,寧靜小鎮古樸秀麗。在磨西古鎮,有一座天主教堂,當年毛澤東就住在教堂的神甫樓裡,中共磨西會議也是在此處召開。
神甫樓是座磚木結構的兩層小樓,順著木樓梯往上走,二樓有四個房間,靠裡的兩個房間是警衛室,右邊是則毛澤東的起居室,他用過的桌椅、床鋪、馬燈等,都還完好地保存著。
瀘定、康定、西昌、遵義……循著長徵路,追尋著紅軍的足跡,遂報人無不震撼,感動,備受鼓舞——是初心牽引先輩在奮鬥的路上一路披荊斬棘,是擔當使命讓他們流血流汗甚至是獻出生命亦不後悔,正是因為無數的先烈和英雄的付出和犧牲,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瞻仰革命遺蹟
對於新中國,新時代而言,紅軍長徵路是所有中國人不能,也不會忘卻的「初心」。因為,紅軍長徵是一條艱辛之路,復興之路,光榮之路,偉大之路……
採訪小組來到位於遵義市尹路96號的遵義會議會址。一走入大廳,一排人物雕像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一眼就認出了正中間那個熟悉的身影——一代偉人毛澤東。毛澤東的兩邊是跟隨他出身入死的戰友和同志,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這些中國革命的精英和領袖,在遵義會議上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接下來,採訪組參觀了陳列館、會議室和部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辦公室兼起居室。大家通過瀏覽圖片資料、實物、複製品等方式,領略了遵義會議精神和長徵文化的深厚內涵及精神實質。
在四渡赤水紀念館,採訪組一行通過聆聽解說員講解、現場察看文圖資料,了解到了四渡赤水之戰的歷史背景。紀念館裡,一幅幅散發著歷史氣息的黑白照片和一件件紅軍用過的簡陋物品,把大家的目光帶回了食不果腹、衣不遮體、戰火紛飛的年代。
模擬戰爭場景,模擬紅軍四渡赤水時的虛擬景象,生動的文字圖片資料……一系列現代手法生動地還原了歷史。採訪組一行,對當年紅軍戰士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為了的革命信仰,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而感動不已。尤其是為毛澤東「出神入化」軍事指揮藝術才能深深折服。
女紅軍作為中國工農紅軍的有機組成部分,以柔弱的肩膀承載起革命重擔和民族大義,塑造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新女性形象,成為震撼世界軍事史和世界婦女運動史的鏗鏘玫瑰。
遵義市習水縣土城鎮中國女紅軍紀念館是中國唯一一座以女紅軍為題材的紀念館,這裡系統收錄了4113位女紅軍的名字。通過聲光電等最新展陳技術與傳統展陳方式相結合的方式,採訪組在這裡了解到了賀子珍、鄧穎超等女紅軍的革命故事。
除此之外,採訪組還參觀了範長江紀念館、甘孜州博物館等,一堂堂生動的紅色教育課,不僅讓遂報人堅定了理想信念,更激發了工作熱情,大家紛紛表示,在今後的工作中將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優良傳統。
1935年5月,紅軍長徵經過涼山冕寧,建立了紅軍入川後的第一個革命政權——冕寧縣革命委員會,第一支革命武裝——抗捐軍。在這裡,朱德總司令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首次提出「長徵」概念;在這裡,劉伯承與彝族果基家支頭人小葉丹「彝海結盟」,為搶渡大渡河戰役的勝利贏得了先機,創造了一段民族團結的佳話。
走進涼山彝海結盟故地,一座座漂亮的川西民居依山而建。而今,彝海結盟見證者的後人,依然守護在這片土地上,向來人講述那段動人的故事。
採訪組採訪到了今年30歲的沙小龍,他是當年彝海結盟中見證者沙馬爾各的曾孫。從幼年時期,沙小龍耳濡目染聽到很多彝海結盟的故事,還懂事地陪著父親在紀念館外撿拾垃圾。「作為彝海結盟見證者的後人,我們感到非常驕傲。我們在這裡奉獻,就是在守護祖輩們的靈魂。」
回顧紅軍長徵史,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爬雪山、過草地……在兩萬五千裡長徵中,紅軍遇到了種種艱難險阻,無數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詮釋著長徵精神——不畏強敵的拼搏精神、捨身救國的奉獻精神、堅持到底的自強精神。雖然長徵歷史已離我人們遠去,但長徵精神卻從未過時,這種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又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引領人們在長徵路上建起幸福家園。
今年7月1日,是遂寧市公安局安居分局西眉派出所民警覃馨熠來到涼山洲參加援彝工作一周年的紀念日。這一天,覃馨熠和往常一樣背著常年背在身上的背包,在涼山州越西縣越城鎮沙沙普村每個角落攀爬著。在擔任沙沙普村四治專員(四治:治毒、治愚、治愛滋、治超生)一年來,覃馨熠與其他三名駐村隊員共同努力,讓沙沙普村提前一年通過了州脫貧驗收考核組的脫貧摘帽迎檢。
除此之外,在長徵路上,還有許多動人的當代故事:桂花和家人從20年前的「貧困者」變成了如今的「扶貧者」,長期接收附近貧困家庭人員到自己的民宿酒店打工;阿布用十年青春打造了屬於若丁山的「天空之城」和「最美民俗」,不僅改變了一座山,更帶領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行程萬裡,不忘來路;飲水思源,不忘初心。重走長徵路激勵著遂報人繼續擔起黨媒的責任和使命,為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上了一堂生動的教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