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傳奇的一生

2021-02-13 華人傳統文化

點擊上方 華人傳統文化 免費訂閱

請大家把我設為「星標」,避免失聯!

推薦閱讀:(點擊標題)

1、疫情中的心法應對

2、純真善良是最好的護身符

3、警戒色慾的故事

4、放下,放下,再放下

5、我一直在假裝修行....

6末法時代,佛與魔的對話

7、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也不在廟裡

8、一定要給孩子看正統文化傳統故事

9、天籟之音《醒來》,震撼心靈!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點擊查看避瘟香囊方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他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又是天文學家、地理學家。他的一生傳奇多彩,留下許多既機智又充滿忠義的故事,在中國歷史裡,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三顧茅廬 臥龍出關

諸葛亮身長八尺,氣宇軒昂,隱居於隆中,人稱「臥龍」。據說他不但能呼風喚雨,又深諳奇門遁甲。於是,劉備就帶著關羽和張飛來隆中,打算求見諸葛亮,請他出來輔政。

誰知諸葛亮不在家,不知道上哪兒去了,也不知何時回來。劉備只好返回。過了幾天,劉備準備再去隆中。張飛說:「派個人去把他叫來就可以了。」被劉備叱責了一頓。三人走到半路,下起大雪來。張飛又說:「天寒地凍的,不如回去吧。」劉備不聽。結果,這次諸葛亮又不在。劉備嘆息道:「我劉備如此無福,不能見到先生。」戀戀不捨而歸。

過了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準備再去隆中。關羽說:「已經去了兩次了,我們的禮數也夠了。想是諸葛亮沒本事,躲起來不敢見我們。」張飛說:「不如我去將他捆來。」劉備不同意。還好這次諸葛亮在家。他正在草堂上午睡,劉備因此不敢驚動,張飛說:「我去後院放一把火,看他還睡。」劉備把關、張趕到大門外,自己在草堂的臺階下等了兩個時辰,等到諸葛亮睡醒、更衣後,下拜說:「涿郡的村夫劉備久聞先生大名。」

在草堂上,諸葛亮向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見劉備態度誠懇,終於答應幫助他。有了諸葛亮,劉備才得以實現自己匡扶漢室的宏圖。

博望鍋饋 流傳千古

初出茅廬的諸葛亮,就留下了「博望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的佳話。這火燒博望一戰,直殺得曹軍死傷無數,屍橫遍野,曹將夏侯淳、于禁、李典倉惶潰逃。蜀軍得了博望城,留下五虎上將關羽領兵駐守。

可是城裡久旱不雨,水源斷絕,連做飯的水都剩下不多了。眼看將士們饑渴難忍,軍心浮動,關羽急忙寫一封信給諸葛亮,請諸葛亮下令撤兵。諸葛亮接到告急文書,心想:「博望乃軍事要地,怎能輕易撤軍呢?」便回信一封,差人飛速送往博望城。

關羽拆開一看,原來軍師在信中告訴他:「用乾麵粉,滲少水,和硬塊,鍋炕之,食為饋,餉將士,穩軍心。」這是一種省水食品的製作方法。關羽心中暗暗佩服,想不到諸葛亮不僅善於用兵,甚至連做餅的方法也知道,真是奇人啊!

於是,關羽便按諸葛亮所言,製作饋餅。這饋餅大如盾牌,厚似酒樽,食起來脆香爽口,做起來簡單方便。將士們終於靠著它度過了道道難關,堅守了博望城。從此,「博望鍋饋」便出了名,綿延千載,流傳至今。

神機妙算 草船借箭

周瑜見諸葛亮有才幹,總想找機會除掉他。一天,周瑜以公務為由,要諸葛亮十日之內趕造十萬支箭。諸葛亮一口就答應了,還說只要三天即可。

諸葛亮回去之後,對魯肅說:「請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士兵。船用青布蓋起來,在船的兩邊紮上一千多個草把子。」到了第三天四更,諸葛亮和魯肅坐著這二十條船來到江中,這時大霧漫天,江上人面對面都看不清。船靠近了北岸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一字排開,叫船上士兵擂鼓吶喊。

曹操摸不情虛實,不敢出兵,調集了一萬多士兵朝江裡放箭,箭如雨下。諸葛亮又把二十條船掉個頭,繼續擂鼓吶喊。天快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已經插滿了箭。諸葛亮下令回去。曹操才知道上當了。

魯肅很佩服諸葛亮,說:「先生怎麼知道今天有大霧呢?」諸葛亮說:「作將軍的怎麼能不知道天文、地理和陰陽呢?三天前我已經算到今日有大霧了。」諸葛亮以其才能和機智,輕鬆的就拿到十萬支箭了。

空城妙計 化險為夷

諸葛亮出兵伐魏,坐鎮西城,派馬謖去守衛重要的前哨陣地街亭。馬謖大意,導至街亭失守。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殺奔西城而來。而此時,諸葛亮的強將和士兵大多都已調往別處,身邊只有老弱殘兵不到二千人。在這千鈞一髮之時,諸葛亮突生一計,他拿起了一張琴帶了兩個書僮,坐在城樓上,故做悠閒的彈起琴來。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用兵很謹慎,應當不會冒險的,所以先派人到西城打聽軍情,回來說只見諸葛亮在城上彈琴。司馬懿聽了,大為驚訝,決定親自到城下一看究竟。

只見諸葛亮坐於城樓,從容不迫的彈著琴。司馬懿雖為名將,也懂得音樂。他心想,我仔細聆聽,如果琴聲穩定,節拍等也都很準確,說明諸葛亮心是踏實的,那很可能就埋有伏兵,我等必須立刻撤退;如果琴聲節奏等等不穩,說明諸葛亮心虛,那可能就是一座空城而已,我等即將殺了進去,活捉孔明,滅了蜀國。

司馬懿見諸葛亮儀態自然,專心彈琴,又看他指法嫻熟,節奏平穩,音調優雅,餘音嫋嫋,飄揚城下。司馬懿聽到這裡,便立即下令撤退了!

諸葛亮以其機智與冷靜,再次化解了一場屠城的危機。

誠信帶兵 以寡敵眾

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伐魏。司馬懿統帥諸將領,帶領大軍三十萬直撲祁山。面對兵多將廣、來勢洶洶的魏軍,諸葛亮不敢輕敵,命令士兵佔據險要地勢,嚴陣以待。蜀軍長史楊儀認為,前幾次戰事,軍士已疲勞,糧草補給也有困難。建議分兵兩班,以三個月為期,二十萬之兵分成兩批,輪番替換,如此則兵力不乏。諸葛亮認為這正是長久用兵之法,遂採用之,兵分兩路,一百日為期,循環輪替。

這一次,一百日限期已到,正要輪替之時,忽報孫禮引雍、涼人馬二十萬來助戰魏兵,去襲劍閣,司馬懿引兵來攻滷城了。蜀兵聽罷都很驚駭。在這危急時刻,楊儀等蜀軍將領紛紛向諸葛亮進言:「魏兵來的甚急,丞相可將換班軍留下退敵,然後再回。」諸葛亮說:「不可。吾用兵命將,以信為本。既有令在先,豈可失信?」乃下令讓該休假的士兵仍去輪替回來休息。

此令一下,所有前線將士都萬分感動,紛紛要求留下參戰。他們說:「丞相待我們如此恩重,我等不願先回,各舍一命,大殺魏兵,以報丞相。」諸葛亮在緊要關頭仍堅守對士兵們的承諾,感動了士兵,也因此個個爭先殺敵,視死如歸。蜀兵一擁而進,以一當十,魏軍果然大敗。

諸葛亮一生以誠信為本,他的品德一直為人所景仰,正如蜀軍將士們所說:「丞相忠心為國,愛民如子,恩深義重」。

七擒七縱 以德服人

魏、蜀、吳三分天下之後,諸葛亮受劉備託孤遺詔,立志北伐,以重興漢室。就在這時,蜀南方之南蠻總領孟獲領大兵又來犯蜀,諸葛亮就率領五十萬大軍,從四川翻山越嶺,來到炎熱的雲南山區,紮下營寨,只等活捉孟獲這個蠻王。孟獲聽說諸葛亮親自出馬,哈哈大笑說:「人人都說諸葛亮會打仗,我可不相信。」

沒想到頭一仗,孟獲就在一個山谷裡,被諸葛亮逮住了。接連兩次,都把孟獲抓到,孟獲被抓時大喊:「我不服氣,你殺了我,我也不服!」諸葛亮聽了,什麼話也沒說,就再次放走孟獲。

三番兩次放走孟獲,諸葛亮手下的大將很不甘心,他們說:「我們打老遠來,就是要抓到那個蠻王,您為什麼老是放他走呢?」諸葛亮笑說:「大家不用急,聽我說。我們雖然抓到孟獲好幾次,但他心裡並不服氣,一有機會還要造反。要是我們殺了孟獲,事情也沒有了結,因為還會有其他不服氣的人起來反抗。所以我們要慢慢來,要孟獲服氣了,其他的人也服氣了,雲南才能真正安定。」這麼一來,部下才明白了諸葛亮的用意,願意同心合力收服孟獲。

孟獲退到南方銀坑洞中,再次穿上犀皮甲,騎了大紅牛,率領十萬蠻兵,吶喊著向蜀軍營寨衝來。諸葛亮任他們叫罵了整整三天,忽然下令拔營往後退。孟獲以為諸葛亮害怕了,立刻跟上。緊追猛趕了好一陣,一轉彎,只見前面有一片茂密的大樹林,諸葛亮的軍隊散開在林子前面,他自己竟然笑容滿面的坐在最前頭的一輛車上。

孟獲大吼道:「就是他,大家快跟我上前把諸葛亮剁個粉碎!」眼看就要奔到諸葛亮跟前,只聽「咯踏」一聲,孟獲連人帶牛和他手下的好幾個洞主,全跌進一個陷阱裡,怎麼也爬不上來。孟獲跌得鼻青臉腫,氣得咬牙大叫:「要是你敢放我回去,我一定還要來報仇!」諸葛亮大笑說:「既然這樣,我再放你一回!這可是第四次了。」

孟獲一回去就躲到更南邊山上的禿龍洞中,引誘諸葛亮上山來抓他。原來,往禿龍洞的路只有一條,路上會經過幾口有毒的泉水。天這麼熱,只要喝上一口泉水,不是變成啞巴,就是全身發黑、發軟,或是給燙死。可是,就因為諸葛亮老是寬大的放回孟獲和蠻兵,當地土人都心甘情願的指引諸葛亮的軍隊,掘出冰涼香甜的泉水來給大家解渴。

孟獲和幾個洞主站在山頭,看到諸葛亮的兵士挑水煮飯,給人馬飲用,不但不死,反而精神百倍。蠻兵嚇得頭髮直豎,以為有天神來幫助諸葛亮,就自己窩裡反,抓了孟獲來投降。諸葛亮微笑著說:「嗯!這是第五回嘍,我就放你,看你還有什麼花樣?」

孟獲收拾了金銀珠寶,跑到西南方會使魔法的木鹿大王那兒求援。木鹿大王袒露著肚皮,騎著大白象,來到蜀軍的營地前。他手裡的鈴「唧鈴」一搖,霎時一陣大風颳得沙石滿天,再搖鈴,又變出滿山遍野的野獸、毒蛇,嚇得諸葛亮的士兵不敢出營。

這時候諸葛亮卻輕搖著羽毛扇子,要人拉出營寨後面的十輛紅車。車門一開,士兵連忙躲的遠遠的,車裡竟是一頭頭木頭刻成的巨獸,每一頭身上都釘著亮晃晃的鐵爪鋼鈴,披著五彩刺眼的毛皮,肚子裡都塞滿了煙火彈藥,腳下踩著輪子。

諸葛亮下令點燃火炮,把木頭假獸推出去。木鹿大王的野獸一看這些怪獸口噴煙火,張牙舞爪地衝去,嚇得掉頭往回跑,把後面的蠻兵全踩倒了。孟獲第六回被抓了來。諸葛亮問:「這回你服不服?」孟獲憤憤地露出滿嘴白牙:「你有本事,你再放我,看你還能抓住我嗎?」諸葛亮搖搖頭說:「罷了!我就再放你一回,你自己看著辦吧!」

孟獲連打六仗,老巢都被破了,只剩下幾百個小嘍囉。他走頭無路,只好往東南方去求兀突骨的士兵號稱「藤甲兵」的,他們每個人都醜怪無比,身上穿了一付藤子編成的盔甲,能使弓箭射來就斷,刀斧砍來就彎,即使人摔到水裡也不沉,諸葛亮的士兵動不了他們一根毫毛,可把孟獲樂壞了。

終於諸葛亮退兵了。孟獲怕這又是計,但見諸葛亮的士兵亂成一片,慌爛中丟下許多糧車和黑色的車輛。孟獲這才放心大膽的要兇狠的藤甲兵追沙上去。可是山頭忽然「澎澎」一陣響,滾下許多大石頭,擋住前後的路,接著又有千百支火把從山頭落下,車子轟轟炸過來,原來車裡竟然裝滿火炮!孟獲一看苗頭不對就想逃,才回身就被諸葛亮的大將一槍拐下馬來。

孟獲第七次給活活捉來,但是這一回他被帶到大帳中,手腳也沒綁,更沒人看管。桌上擺滿了香噴噴的酒菜,諸葛亮卻一直不見蹤影。等了半天,才有個大將進來沒好氣的說:「你快點吃吃喝喝吧!我們諸葛丞相說,他這回不送你了,你吃飽了自個兒回去吧!」

孟獲臉上一陣羞愧,說:「快綁了我,帶我去見你們丞相。天下只有他能七次捉我又七次放我。我再不認輸,也知道羞恥!唉!我服了他,再也不起兵反抗了!」

諸葛亮就這樣以智慧和寬大的胸懷七擒七放蠻王孟獲,終於贏得孟獲的信服,也贏得了西南邊疆長久的安定。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也許是天命所定,在長期的體力透之下,諸葛亮身體日漸衰弱,而伐魏大業卻一天比一天渺茫,不禁更加憂心,在這心力交瘁的情形下,終難逃病魔之掌,病逝於秋風蕭瑟的五丈原上,享年五十四歲。

諸葛亮輔佐蜀漢二十七年,未有一日鬆懈過。他至忠至誠,儘管有大權獨攬、自立為王的機會,但他卻沒有這樣做,反而更忠心的盡著一個為人臣子所應盡的義務。

諸葛亮三分天下的壯志雄心猶存,興復漢室的餘願卻未了。諸葛亮忠義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逝後受封為武鄉侯。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喜歡可隨意打賞,算是對我們的支持和鼓勵吧,謝謝您!

相關焦點

  • 被司馬遷列入世家,一生傳奇,諸葛亮也敬他三分
    陳平是個智囊團,軍中不好管教,諸葛亮都閉口不言,他總能想出好辦法,司馬遷也把他列為世家,可以說是非常有影響力的。關於他的傳奇故事很多,其中有一件這樣的事。燕王盧館謀反,高祖劉邦派樊噲」以相國身份,率兵討伐。樊噲出發以後,有人卻因僧恨樊噲而對他進行誣衊陷害。高祖大怒道:「樊噲見我生病,便盼我速死。」他採用了陳平之計,召來絳侯周勃,即在床前受詔說:「陳平乘坐驛站車馬 周勃替代樊噲任將。陳平一到軍中, 即將樊噲斬首。」
  • 司馬懿的評價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
    自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感動而出山,到北伐途中病死於五丈原,諸葛亮的一生既傳奇卻又無奈。正如司馬懿的評價「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這句話很好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但是,諸葛亮卻是一個失敗的投資者。諸葛亮投資劉備生意,耗費了一生心血,兢兢業業,不但看不到應有收益,也無法實現統一天下目標,結果還搭上了自己的命。當時諸葛亮的這筆投資,絕對是個賠本投資,如果諸葛亮投效曹操或孫權,或許將是不同的結局。
  • 梅錚錚暢聊諸葛亮的傳奇人生
    梅錚錚暢聊諸葛亮的傳奇人生 鞠躬盡瘁助力劉備團隊「創業」 隨後,主講人梅錚錚登臺,他旁徵博引將諸葛亮傳奇而不朽的一生娓娓道來。  作為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研究員,梅錚錚曾經出版了幾百萬字的書籍,專門研究三國時期蜀地的文化等。他也是首位在《百家講壇》上開設個人專題講座的川籍學者,曾經兩次登上過《百家講壇》,以他標誌性的嚴肅中帶點小幽默的語言受到觀眾們的追捧。當晚他說:「《三國志》裡記載了諸葛亮的相貌,身高八尺,容貌甚偉,什麼是容貌甚偉?
  • 諸葛亮一生最怕這3人,最後1個幾乎沒人知道,卻堪稱諸葛亮的災星
    諸葛亮一生長期擔任蜀漢丞相和軍事統帥,俗語說的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用在他身上倒是一點都不過分。但是有個人他卻不敢管。此人就是劉備的謀士法正。 第二個當屬魏國大將軍曹真。
  • 諸葛亮去世時,星星墜落,現在都無法理解
    諸葛亮是不可多得的全能者。他有很好的天文學和地理知識,他有神奇的計算能力。他經常在夜間觀察天文現象,根據天文變化推測形勢的變化,並調整策略。小說《三國演義》中提到,諸葛亮曾在五丈園拜祭鄧其行。如果他的生命主燈能夠不朽七天七夜,那麼他的壽命可以延長12年。不料,就在最後一天晚上,魏巖跑到營房匯報軍情,不慎關燈。
  • 如何評價諸葛亮的一生 這些貢獻說明一切
    諸葛亮可以說是戎馬一生,為了輔助劉備,奉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對於他的評價,有好有壞,那應該如何理性的評價諸葛亮的一生呢?對於這樣的一個傳奇人物來說,肯定是有著不同的人生。後來正是因為好友徐庶的推薦,才讓劉備發現諸葛亮,與諸葛亮一同打天下。   諸葛亮的優點   1、博學多才   這個是不會遭到反駁的,年輕時的諸葛亮就熟讀兵書,善於察言觀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利用陰陽五行以及奇門遁甲,讓劉備在打江山的時候,走了捷徑。
  • 諸葛亮一生徵戰,為什麼打不贏司馬懿?劉備負有重大責任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葛亮被劉備請下山成了他的軍師,諸葛亮一生勤勉,為匡扶大漢而努力工作,但是終其一生,都沒有北伐成功,每次都敗在司馬懿手中,白白消耗蜀漢的軍力,六出祁山都沒能打贏司馬懿,這失敗的鍋其實諸葛亮和劉備要各背一半。
  • 諸葛亮的師父到底是誰?網友:有可能是司馬徽,要不就是鬼谷子!
    每一個傳奇人物都會有一個傳奇的故事,諸葛亮也不例外,原來,諸葛亮只是山間的一個放牛娃,不知哪裡來的神秘道士,發現諸葛亮天資聰穎,頗具慧根,便動了收徒之心,在諸葛亮稟告了道士想收徒之事後,便隨著老道在山間習大道耳。轉眼間七八年過去了,諸葛亮也習得一定的術法,懂得一些平定天下的良策。這一日,諸葛亮在山間習術法的時候,碰見一個妙齡女子。
  • 諸葛亮死後,其後代大多沒什麼出息,唯獨一女兒最終成了「神仙」
    今天要介紹的就是另一位曠世奇才——諸葛亮。他曾讓劉玄德三顧茅廬,出山助力劉備成就一番霸業,晚年一篇《出師表》成千古絕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對他的美譽。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其後代是不是也像父親一樣,在史書上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呢?還是像李白後代一樣,終此一生,默默無聞?
  • 諸葛亮教子書納入7年級語文課,僅8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
    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在去世前寫給年僅8歲的小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僅86個字,卻向孩子道盡了一生做人的基礎原則。我們至今讀起,依然能夠感受到作為父親的諸葛武侯,智慧外衣下的那份舐犢情深。近兩年,國家大力提倡國學,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比例大幅度提升。
  •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聰明絕頂,歷史上有哪些關於他的傳聞?
    諸葛亮作為三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歷史上關於他的故事有很多。即便是現在人都知道他字孔明,號臥龍,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非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其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在三國那個群雄爭霸的年代留下非常濃厚的一筆。
  • 諸葛亮走一生沒有走完的蜀道難,現在只需要三小時
    有句話說,讀諸葛亮的《出師表》不流淚著。此人並不忠也。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諸葛亮的《出師表》。他在文章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微。三顧臣於草廬當中。諮臣以當世之事。非常感激。出山當了劉備的軍師。
  • 諸葛亮,偽造的「完美」託孤大臣,憑什麼讓人尊崇至今?
    諸葛亮,可稱得上中國古代最受熱捧崇拜,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軍事家。小說《三國演義》將他描繪成一個未卜先知,神機妙算的智慧神人。那麼,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否符合這一形象?如果是後人杜撰,這個追捧者在中國古代傳統政法文化中意味著什麼?人們為什麼要刻意的去塑造這樣的完美人物?
  • 諸葛亮到底得了什麼病?七星陣也難續命,病名讓人脊背發涼!
    說起三國軍師團,有一個人無論如何都是繞不過去的,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諸葛亮。諸葛亮號稱臥龍先生,臥龍鳳雛若得一人,便能得天下,足見諸葛亮的實力有多強悍。縱觀諸葛亮一生,初出茅廬便三分天下,智勇雙全忠心耿耿,生前留下諸如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傳奇佳話,死後更是留下錦囊妙計嚇退司馬懿百萬大軍,正所謂「死諸葛嚇退活仲達」。
  • 古人寫諸葛亮的詩,這一首被視為壓卷之作,讓李白杜甫黯然失色
    諸葛亮的第三個特點,也最能擊中人的淚點:他是一位壯志未酬的悲情英雄。他胸懷經天緯地之才,但卻偏偏被局限在蜀國這樣一個弱小割據集團中,雖然費盡移山心力,也未能扭轉蜀國的敗局,一生王圖霸業總歸成空,千年之後仍然令人感慨不已。從古到今,諸葛亮一直是文人墨客敬仰的偶像和歌詠的熱點題材。
  • 諸葛亮一生五次用火,赤壁之戰都無懼天下,為何此戰卻心存愧疚
    諸葛亮三分天下,功高蓋世,用兵如神。一生為蜀國勤勤懇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戰功赫赫,謀略過人,堪稱一代宗師,讓人敬仰。而諸葛亮一生五次用火,唯獨對「火燒藤甲兵」心存愧疚,擔心折損陽壽,這是為何呢?一、五次火攻,唯獨「火燒藤甲兵」心存善意諸葛亮一生五次火攻,四次都是對魏國。縱觀當時天下局勢,魏蜀吳三分天下,此三國中,蜀國為正統,繼承了漢室江山,而曹操的蜀國為篡國賊,「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諸葛亮六出祁山,興兵伐魏。因此為了光復漢室,消滅叛軍,這屬於替天行道,自然不會折損陽壽,也就沒什麼心理負擔了。
  • 劉備一生錯過的三位大才,一位武力高強,一位智謀勝過諸葛亮
    不過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溼鞋,劉備一生看對了無數人,但他曾經卻也看錯了三位人,一位武力高強,一位智謀勝過諸葛亮。 第一位:呂布 不過龐統畢竟是諸葛亮介紹過來的,因此劉備只給了一個小小縣官。如果不是諸葛亮強烈要求劉備啟用龐統,恐怕劉備都不知道自己手下有如此厲害之人,最後劉備師出有名去攻打益州就是龐統用死換來的。
  • 諸葛亮的一生是怎樣的?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
  • 諸葛亮一生:英俊瀟灑,風流倜儻,學富五車,才高八鬥!
    這是南陽武侯祠的對聯,生動的描繪出了諸葛亮一生的傳奇經歷。諸葛亮是三國中的經典人物,也是人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他不僅英俊瀟灑,風流倜儻,學富五車,才高八鬥。文能寫出隆中對,出師表。諸葛亮至於赤壁之戰,這更和諸葛先生沒有關係,諸葛先生最多起了一個維護孫劉聯盟的作用,畢竟前線總指揮是周瑜。對曹軍的一系列作戰行動都是由周瑜負責的。
  • 三國頂級謀士成就排行,諸葛亮排第三,第一名當之無愧
    要知道在中國古代那個朝代最讓人感到興奮,就只有三國莫屬了,因為這個朝代不僅出現了很多武力高強的戰將,還出現了許多的智多星謀將,說到武將大家都知道呂布跟典韋,還有關羽跟張遼,更出名的是識曹營萬人如草芥橫衝直撞的趙子龍,也出現了像諸葛亮這樣的謀士,不過人們稱諸葛亮是第一謀士,那麼諸葛亮究竟是不是第一謀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