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世界可能是唯一我們自孩提時就縈繞心頭的幻想空間。當稚嫩的雙手翻開恐龍畫集,我們便第一次推開了通往另一個神秘宇宙的大門。即使後來我們長大了,接受的知識越來越煩雜,也依然會有意或無意地接收到關於那個宇宙的訊息,只不過,那扇門一直欲遮還休地虛掩著。
史前世界與現代藝術的碰撞
對於筆者這樣的80後而言,恐龍這種生物再次以主角姿態入侵我們的思緒恐怕要歸功於1993年斯皮爾.伯格執導的《侏羅紀公園1》上映。第七藝術以一種在當年看來近乎完美的方式釋放了人類對史前世界的好奇之心。隨後的數年間《侏羅紀公園2》和《侏羅紀公園3》相繼上映,收割無數票房的同時更為全球影迷打造了一個完整而深刻的史前世界觀。當電子遊戲興起之後,早期的遊戲製作人們也曾試圖以他們擅長的方式還原這個世界觀。但不論是卡普空的《恐龍危機》系列還是《侏羅紀公園》系列同名遊戲最終都無疾而終,原因不外乎於無法超越電影藝術所呈現的臨場感。
不過當《侏羅紀世界》3D大電影在2015年上映,緊接著次年VR技術在遊戲領域全面爆發之後,一切似乎有了轉機:藉助於沉浸式虛擬實境環境所帶來的動態性與臨場感,電子遊戲玩家將再一次親手推開通向史前世界的大門。這種預測絕不是空穴來風, 前不久國內科技娛樂廠商蝸牛數字宣布與國際知名工作室Wildcard(即《方舟:生存進化》的開發商)建立合作夥伴關係,聯手打造基於《方舟:生存進化》世界觀的VR衍伸作品《方舟公園》,並定於2017年公開發售。筆者前幾日有幸體驗到該遊戲的先行測試版,或許通過它我們終有可能置身其中地感受一番「博物館奇妙夜」。
圖1:《方舟公園》主視覺
打造前所未有的遊園體驗
雖然《方舟公園》的製作背景源於《方舟:生存進化》,但完整體驗過試玩內容後,筆者確信二者將是側重點極大差異化的遊戲,有著不同的題材類型,針對不同的用戶受眾;甚至從技術層面來說,《方舟公園》的底層引擎與3D建模都是獨立於後者另行適配的。
《方舟:生存進化》是一款將生存與沙盒元素巧妙融合的多人在線遊戲,藉助於虛幻4引擎強大的架構搭建與描繪能力側重打造玩家與玩家、玩家與背景世界的互動。無論是早期Steam版本還是近期蝸牛數字代理發行的國服版本都極力營造一種重度並充滿競技挑戰性的遊戲體驗。而《方舟公園》則另闢蹊徑,結合VR技術獨有的沉浸遊戲模式為玩家呈現一種關卡式的線性探索體驗。強調充分娛樂性的同時更融入了對史前世界的認知與學習功能。世界觀的塑造上也從原有的開放、宏大轉而追求臨場感、精細度與還原度。開發小組對所涉及的生物信息與植被風貌進行了大量數據調研與實地拍攝,通過攝影測量法進行基礎美術資源的製作。藉助於虛幻4改良版引擎的強大追溯能力把實景取材的影像資料直接掃描生成高精度、可編輯的3D素材,再通過貼圖渲染等技術手段將真實的史前世界呈現到《方舟公園》裡。當玩家通過VR設備接入這個360°無死角的虛擬實境中時就可以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主題公園式體驗。從到這個層面來說,」方舟「這個IP或許很快會實現從重度到輕度、從競技性到娛樂性再到教育性的內容題材全覆蓋。
圖2:《方舟公園》開發團隊在美國實地取景
圖3:《方舟公園》關卡地圖3D建模
沉浸式的寓教於樂
所以《方舟公園》裡到底能玩到什麼?援引遊戲製作人吳天奇在在社交媒體上所做的描述:當玩家們造訪《方舟公園》時,他們將有機會遍覽豐富的生態種群,近距離觀察、研究恐龍。此外,玩家可以將《方舟:生存進化》的物種數據上傳到《方舟公園》的動物園裡,這樣就能在公園中飼養自己鍾愛的動物了。這當然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性敘述,但通過筆者接下來要描繪的關卡場景片斷,諸位或許就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
圖4:《方舟公園》關卡選擇界面
遊戲的第一個場景中玩家會搭乘高速專列,穿過公園的大門直達方舟公園的博物館展示廳,就如同電影《侏羅紀世界》開篇所描繪的那樣。在這個充斥著史前生物全息影像模型的大廳裡,玩家可以遍覽心儀恐龍的所有生物特性、生活習性以及生存環境,甚至可以抓取虛擬飼料並向那些全息恐龍影像投食以觀察其對應種群的掠食習慣。所有這些信息都會以立體場景的形式清晰展現在眼前,並全程伴隨虛擬導遊的詳細語音講解。玩家就如同置身於一個史前生物博物館,而其中陳列的卻是活生生的恐龍。通過VR技術,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文字和圖片等傳統傳輸形式難以清晰表述的複雜資訊,前沿科技帶來的交互便利讓「沉浸式學習」在虛擬實境中變得愈發完善。
圖5:通往公園的列車
圖6:全息恐龍投影
以技術細節打磨虛擬實境
當然資訊博物館絕非《方舟公園》的全貌,作為一名公園旅客,騎乘恐龍或者駕駛載具身臨其境地前往叢林遊覽也必不可缺。為了迎合核心玩家的需求,這種」實地「遊覽還加入了探索解密、恐龍狩獵等挑戰內容,而「基因採集」可能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要素。玩家需要自制武器、誘餌等工具,從廣袤棲息地中的百餘種史前物種身上採集基因標本。所有可收集的基因標本都能隨時上傳至方舟公園的中樞系統進行解析呈現,而這也是玩家蓄養屬於自己的寵物恐龍的前置條件之一。
圖7:搭乘載具遊覽實地遊覽
根據筆者的粗略體驗,基因收集工作並非易事,因為每個關卡地圖中都置入了複雜的解密任務。有時候需要觸動一株蕨類植物才會發現隱藏的道路,有時候需要餵食恐龍特定的食物才能讓擋道的「路霸」撤退。這些看似簡單的玩家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在引擎的物理模擬層面上其實非常複雜,虛擬實境中新穎的觀察方式和操作方式會對玩法設計產生深遠的影響:體感操作的引入使推、扔、抓、打等交互動作更加依賴動態碰撞的真實性,而細碎到一顆果實落地時的靜態碰撞效果在這種條件下也非常難以準確表現。以往國內VR開發團隊更傾向於數值設計,對以體驗性為主打的遊戲通常不願輕易嘗試,蝸牛數字似乎正在衝擊這個壁壘。
圖8:《方舟公園》遊戲實景圖
除了在體驗潤色方面表現不俗之外,《方舟公園》在面對動態數據的真實性問題時也處理地比較嚴謹。據悉為了獲得更高品質的場景素材,開發團隊曾赴西雅圖的原始叢林中取景。遊戲內的植被和地表紋理都使用真實資源來加以創建,配合史前生物的真實科考數據還原了一個較為細膩的史前世界。在模擬、還原場景中人類NPC的動作行為時還使用了真人動態捕捉技術,而在通常的遊戲製作進程中這種耗時耗資金的技術鮮有製作團隊願意觸碰,這也是吸引筆者搶先體驗該遊戲的原因之一。
圖片9:真人動態捕捉技術的運用
《方舟公園》能否引領VR遊戲新的發展潮流筆者尚不敢斷言,但至少在體驗過後筆者會已暗自期待完成版遊戲的放出,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已經取得了一個小小的成功。據悉《方舟公園》將在年內上架包括PSVR、HTC vive和Oculus Rift在內的全部主流VR平臺,屆時能否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就交由市場表現定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