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來她的家鄉都要出去轉轉,探尋一下湘中美麗的景色或人文建築啥的。這麼多年,也算小有收穫,108間(蔭家堂)、承志堂、洪橋、三多橋、紫鵲界、邵東老街、佘湖山……,很多地方就是當地人都不知道,我很驕傲,哈哈哈。
今年來她的家鄉肯定不能滿足這已經被逛了不知多少遍的佘田橋鎮了,這次我在這裡發現了一處非常美麗的地方,哦,當然不是我發現的了,是人家帶我去的,不過應該是我第一個隆重對外介紹的,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看看。
好了不多說,趕緊出發。
去哪?
上沙江水庫。
上沙江水庫,六十年代,在蒸水上遊佘田橋鎮的同興村及堡面前地段荷公殿境內,修建了中型水庫。
這應該是一個標準的山間水庫,很普通,沒啥太多的看頭。
不過水庫配套的引水槽倒是蠻有特色的,挺漂亮的。
這是水庫邊上的山間引水槽,同時也是連接兩個小山包的山間橋梁。
綠色的山間,一座水泥的引水槽橋梁,很有滄桑的年代感。看著挺普通的,但是照出來的照片還是蠻好看。面對家鄉如此美麗的景色,那當然必須留念了。
這麼美的地方,咱也露個臉,秀個恩愛。
不過說起引水槽,那必須去看上沙江水庫左乾渠「光洪渡槽」。
光洪渡槽是因為建在光洪學校旁邊而得名,這渡槽是為了將上沙江水庫的水引向河西的的軍塘、太仁而建的,全長近1000米,離地有二三十米高吧。
遠遠地看著還是蠻宏偉的。
爬上渡槽,這是一個U型結構的水泥凹槽,渡槽上面有蓋板,人可以在上面行走,兩邊雖有鐵製扶手,不過已經有些年久失修,有些鏽跡斑斑,在大風吹拂下,走在上面,真有一種懸空的感覺,令人目眩。
不過站在渡槽上,還真有高高在上的感覺,放眼望去,寬闊的田野,延伸的公路,蜿蜒的河流,綠色的菜地、藍色的天空,盡在眼中,宛若一幅美麗的油畫。
在渡槽的下方還有一條矮矮的引水管槽,粗大的水泥管上面,有一條四十公分寬的平面,是河兩岸村民的方便之道。
雖然對我們來說窄窄的引水槽是個不小的考驗,但對當地人而言,這條又平又直而且水泥硬化的便道實在是一條捷徑。
從高高在上的光洪渡槽看那引水管槽還是蠻漂亮的。
當時被推薦去上沙江水庫時,並沒有太看好這個地方的景色,就是到了庫區也沒有讓我感覺到有什麼好玩的,但是看到了這些渡槽,讓我感覺的這一趟不虛此行,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渡槽是不是也這麼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