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戚繼光參與倭寇鬥爭的故事,被後代人廣為流傳,大家熟悉的只是戚繼光的英雄事跡,對他的祖籍到底是哪裡人並不知道。
位於安徽、山東再加上河南這些大省,都想讓這位英雄可以留在他們身邊。一般情況下,凡是被人們稱作大英雄的人物,都會是非常了不起的,他們所到之處,都會先報上他們的祖籍。
大家對戚繼光的所在地,並不是很清楚。據明史劉文忠傳中就曾經記載過,李文忠大名叫思本,在老家的小名被稱為保兒,自己是盱眙人。
從這些話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文忠自己是江蘇盱眙人,但是在明朝歷史資料中,戚繼光中並沒有看到清晰的記錄。這種並不是清楚的記載,使得戚繼光自身的出身地也成了一個謎,對此事的具體記載,應該從四個方面來看。
首先第一點就是在《明史戚繼光》中可以看到戚繼光的祖藉至少有六代,都在幫助朱元璋做事,他們都在雲南戰場上死亡了。
戚繼光的兒子戚斌曾經前往登州擔任指揮僉事,戚繼光就是從祖先那裡才順利得到繼承這一官位的,登州衛在山東蓬萊。
由戚氏祖輩第七代開始再到戚繼光,戚家祖輩一直都在山東蓬萊居住。後來在1585年,戚繼光遭到檢舉所以就辭官返回老家了,後來一直都在山東蓬萊直到自己最後死亡也沒挪地方。
大家都說戚繼光是落葉歸根,所以後來山東蓬萊也一直被認為是戚繼光的老家。
第二點還有人說他老家是山東濟寧,他的父親-戚景通之前在江南做事,後來才轉到山東磁為部隊中專門抗擊倭寇的大總督,幾經周轉以後,參與過多種職務。
對自己的任職地點多次進行更換,原先的夫人張氏沒有生育能力,為了延續後代,戚繼光再次迎娶了王氏,直到戚繼光56歲時,才喜得兒子-戚繼光,戚繼光的在山東省濟寧出生。
但是據考證,戚繼光的祖輩甚至包括他本人,都沒有在山東濟寧居住過,所以山東濟寧也只是戚繼光出生地點,不能稱得上真正的祖籍。
第三點據歷史記載戚繼光的第六代祖宗是-戚祥,之前任職登州任職前,對他的籍貫曾經進行過詳細記錄,老家在安徽定遠。
所以大家在之後才會看到戚繼光一直都在與定遠人打交道,也在幫助位於安徽濠州的朱元璋一起在打拼。這樣看來戚繼光的六世祖先籍貫記錄這樣清楚,所以他的後代戚繼光也肯定不會再去對祖籍地進行更換的。
之所以會說戚繼光會是安徽定遠人,其證據就是戚繼光本人也一直都在承認他是定遠人,記載中提到戚繼光前去安徽休寧以及北京密去進行觀覽時,也曾經寫詩留字,將這些內容全部刻在了石頭上面。
他的最後署名也會以定遠戚繼光來進行,至今大家前去旅遊時,還可以看到這些字跡仍然存在。
第四點,認為戚繼光是河南濮陽人,這一歷史記載就很長遠了,據當初的姓氏記載中,戚氏原先由姬姓孫氏演變而來,由於自己的祖先任命於戚邑,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濮陽。
所以才會以地名來改為人們的姓氏,大家在歷史中也就看到了擁有戚姓的出現,不論是安徽或者山東,所有的戚姓人員都可以稱得上是河南濮陽戚姓的後代,戚繼光的祖先就是由河南濮陽後來搬遷到安徽定遠的。
所以歷史對戚氏祖先的記載,會是比較可信的,雖然根據姓氏來進行籍貫追查並不能確定,但是大部分姓氏的出處,也會在河南、陝西再加上山東與河北等較大省份。
一般情況下會以曾祖父,或者是父親之前的祖先長期居住地來進行定奪的。對那些已經遠離祖先出生地,或者是長期以來居住地的人們,如果能夠準確地查到祖先之前的籍貫。
將會繼續維持之前祖先之前所用的籍貫來當成是自己的祖籍地,如果沒有辦法去考證到祖先籍貫的,是可以按照之後轉移到的長期居信地為標準來進行的。
通過以上資料不難看出,他的籍貫或者位於安徽省,但是歷史記載的戚繼光祖籍在山東,或許也是有依有據的,必定自戚繼光那代開始算起,再向上數六代,就會看到他的祖先一直都在山東蓬萊定居,只是戚繼光年老以後落葉歸根,最後在蓬萊辭世的,對於山東濟寧,與河南濮陽的祖籍說法都是虛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