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不是藥神》結尾處,曹警官接程勇出獄,告訴他,現在印度格列寧已經沒有市場了,因為瑞士格列寧已經納入醫保。
藝術照進現實。2013年,江蘇省將格列寧等抗腫瘤治療藥品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從而慢粒白血病患者每年的醫藥費用從7萬多元降至不到2萬元。
內行看門道。《我不是藥神》中,慢粒白血病救命藥格列寧價格高昂,患者無力負擔,走極端者甚至將自殺作為最後解決方案。故事發生在2002年,彼時,距離我國城鎮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建立近4年,已經覆蓋了大多數城鎮家庭。電影散場後,筆者陷入深思,在中國,醫保覆蓋從來都不應該只是廣度問題,深度之困更難解。
實際上,同樣的問題也存在於美國。與老牌歐洲國家「強福利」、富裕東南亞國家「大政府」不同,美國醫保體系以市場化方式運作,一張「廣而淺」的醫保大網在各州鋪開。大網之下,是數千億美元的漏網就醫帳單。本文將首先探討美國醫保覆蓋不足的問題,文末會介紹一些創新企業壓縮漏網帳單的有益嘗試。
美國醫保網絡已然相當完善
2010年,美國開始實行「平價醫療法案」(ACA),即所謂的「歐巴馬醫政」,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履行了競選時對窮人的承諾。ACA個人強制條款規定,所有美國公民都必須購買醫療保險,否則將需要繳納一筆罰款,除非因宗教信仰或經濟困難的原因而被豁免。從而,3000萬尚無醫保的美國公民也納入了醫保的覆蓋範圍。
實際上,ACA只是對美國醫保體系的補充。在美國,大多數人通過工作來參加單位集體醫療保險。在此基礎上,美國的醫療保險體系分別專門針對65歲以上老年人、窮人和殘疾人、兒童設置了Medicare、Medicaid和CHIP。
複雜的醫療保險體系基本上覆蓋了全美所有人,鮮有漏網之魚。
美國人就醫負擔仍然相當沉重
然而,一個來自美國破產法庭的數據打破了這種平靜美好。每年,全美有近120萬個家庭尋求破產保護,其中由於醫療費用導致的破產佔申請量的62%。值得注意的是,60%醫療破產申請者擁有私人醫療保險,僅22%申請者未參保。
在美國,參保者每年需要繳納數千美元保險費,醫療費用發生時,還需要承擔免賠額、共付費、定額費等自付費用。這是醫保覆蓋不足的一個重要源頭。
以一個50歲美國籍男子為例。假設年收入為46100美元,他每年支付10585美元保險費,佔年收入的22.9%。如果發生醫療費用,他還需要承擔最高6250美元的自付費,從而醫療負擔上升至36.5%。根據ACA,100%-400%聯邦貧困線者可以享受稅收抵扣和醫保補助。
按照2018年聯邦貧困線標準,此人符合條件。即便如此,這名低收入者的醫療負擔仍達18.6%。在統計上,「醫保覆蓋不足」有一些量化標準,個人每年發生自付醫療費用比率超過家庭收入10%是其中一種標準。
根據全美醫療支出調查(NMES)數據,1996年至2003年期間,在參加集體醫療保險的個人中,保險覆蓋不足的比例從14.2%增加到18.2%。另據大英國協基金調查,2010年全美非老年人保險覆蓋不足率為32%。
圖片由動脈網根據NMES數據整理
就收入水平而言,低收入群裡保險覆蓋不足比例最高,約為33.3%;就健康狀況而言,身體欠佳者保險覆蓋不足率為32.3%。
具體而言,39.1%的糖尿病患者、30.9%的高血壓患者和29.2%的精神疾病患者沒有得到足夠的醫療保險覆蓋,前述疾病是美國人種最常見的慢性病。
圖片由動脈網根據NMES數據整理
研究表明,保險覆蓋不足給參保人帶來的損害不光是財務,還涉及健康,甚至生命。在蘭德健康保險的隨機實驗中,保險覆蓋不足導致低收入的患重病參保者死亡風險增加了21%。
此外,2007年的一項全美調查現實,29%高免賠額參保者和16%低免賠額參保者因費用而延遲或放棄護理。
ACA風雨飄搖,尚難解醫保覆蓋深度之困
文章開頭所提到的ACA,幫助美國人有效解決了不保險和欠保險問題,在客觀上卻加劇了保險覆蓋不足。
一方面,監管當局允許ACA向獲得醫保補助的參保人要求共付費和免賠額。另一方面,ACA醫保計劃的承保比例本身較低。例如,青銅計劃涵蓋平均醫療費用的60%,白銀計劃涵蓋70%,承保比例最大的黃金計劃對醫療費用的平均涵蓋也僅為80%。
ACA被視為史上保障力度最大的醫改法案,由於增加了聯邦和州政府的財政壓力,從一開始就遭到很多方面的反對。
2012年6月,聯邦最高法院對共和黨起訴ACA違反憲法的案件做出判決。雖然支持了ACA的大部分內容,但認定聯邦政府以醫療補助撥款為威脅,要求各州擴大醫療補助覆蓋面的做法,是違憲的。
2017年,川普上臺後,主張廢除「歐巴馬醫政」。同年5月,美國眾議院通過替代「歐巴馬醫政」的新法案《2017年美國保健法案》(AHCA)。所幸的是,在參議院投票中,ACA的替代法案未被通過。「歐巴馬醫政」得以施行至今。
美國媒體做過一個統計,如果AHCA取代了ACA,到2026年,全美未參保人數將增加2300萬人。
圖片來自KFF官網
數千億級漏網帳單如何安放?這些嘗試值得關注
動脈網進行了一個粗略統計。以2018年為例,美國在職工作人員約為1.3億人,平均工資43460美元,假設經過人口結構加權後,需要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比率為10%,則全美一年醫保漏網帳單金額達5600多億。
這個數字尚粗糙,但體量之大,足以引起人們重視。其實,美國已經有一些企業在嘗試壓縮這一帳單。
Advocatia Solution:將更多人連結到保險範圍
近日,在凱撒醫療和Village資本共同舉辦的「Health:US 2018計劃」上,有兩家初創公司在決賽階段勝出,其中一家是總部位於芝加哥的Advocatia。
動脈網了解到,「Health:US 2018計劃」是一項專門的風險投資計劃,旨在培養解決人口老齡化關鍵問題的早期公司。Advocatia向醫院提供工具,以幫助他們救助未參保和保險不足的病人,如讓患者了解其提供的財務援助政策。
Advocatia聯合創始人Laura Robbins認為,超過2800萬人沒有獲得充足的保險,其中1170萬人是有資格參加醫療保健計劃的,但他們沒有意識到。而後者正是Advocatia的目標人群。
Advocatia的解決方案由Benefit Triage、Benefit Text和InsurNav三個模塊構成。
Benefit Triage是一個SaaS財務顧問平臺,可用於幫助識別患者醫保選項的財務援助,優化工作流程並提高所提供服務的報銷效率;Benefit Text是一個決策引擎,以簡訊文本方式與未參保或醫保覆蓋不足人群即時溝通,從而他們主動篩選可用項目;InsurNav則會嵌入醫院網站,讓醫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身邊的資源。
TCARE:家庭照護者循證解決方案
TCARE是與Advocatia一起進入「Health:US 2018計劃」決賽圈的另一個企業,總部位於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向全美數千萬家庭照護者(Family Caregiver)提供智能管理。TCARE的解決方案將家庭照護分成兩塊,即識別問題和提供資源,通過6個步驟來優化這一無償就醫行為。
圖片來自TCARE官網
其中,最關鍵的是第三步,即在家庭照護人員完成評估後,TCARE通過專門的算法確定最佳治療目標、社區支撐策略及專業醫療人員優先服務列表,從而讓專業醫療人員更好定位就醫需求,並整合資源。
MDSave:Expedia醫療保健版本
MDSave總部位於納什維爾,由前國會大廈專業遊說者(lobbyist)、美國田納西州前參議員Bill Frist的的技術系統管理員Paul Ketchel於2011年創立。
2013年,MDSave的網站正式推出,功能類似於Expedia的醫療保健版本,讓病人比較醫療程序並向醫療提供者保證幾乎立即付款。
圖片來自MDSave官網
患者需要做的就是輸入他們的位置、尋找他們需要的治療方法,並根據價格、鄰近度和醫生評分選擇最適合他們的治療方案。為了使用簡便,所有費用都捆綁在一起,因此患者不會收到大量包含意外費用的帳單。
在國際貿易中,獨立的貨幣政策、固定匯率制度和資本自由流動三者不可能同時發生,被稱為「不可能三角」,或「三元悖論」。
在醫療服務供給中,「不可能三角」同樣存在,即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增加醫療服務可及性和降低醫療服務的價格三者是無法兼顧的。
醫保從金融的角度增加了醫療服務可及性,卻產生了「廣而淺」的問題。未來,唯有技術的創新能夠打破醫療「不可能三角」。
在前述三個案例中,我們看到,創新者嘗試利用網際網路技術、人工智慧算法來壓縮醫保漏網費用。儘管成效還不可謂顯著,但畢竟在政策之外,為低收入者的就醫服務供給打開了新的思路。
(原標題:醫保覆蓋不足之下,美國千億級就醫帳單無處安放,藥神實難扛起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