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少用微信支付是一個事實。
但是在開始寫這篇文章之前,我要重看一遍2013年自己的文章:「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口水戰開打!我看阿里的恐懼、微信的弱項」,當時是對微信支付表揚有加。三年過去了,看看當時的判斷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首先說2013年這篇文章的價值:
第一篇指明支付寶微信支付大戰開幕的文章:「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必有一場大戰,這場大戰已經開始從暗戰變為明戰。」此後的2014年春節,微信支付推出微信紅包,短時間內收穫了天量的用戶。直接讓馬雲說是微信發起的「偷襲珍珠港"戰役。
直接道破了支付寶的恐懼心理。你十年做的事情,人家可能一兩年就做到,這不是降維打擊嘛,能不怕。然後靠餘額寶引領網際網路金融創新革命的樊治銘參加了當年的虎嗅創新大會,開展了一次高規格的公關。
對比原文,再看今天的現實:
1、雙方的大戰三年來從沒有停止過,無論是個人端還是商戶端。共同做熟了中國這個世界第一的行動支付市場。無論是紅包大戰還是搶著投資滴滴快的並掀起的補貼大戰,其實都是支付大戰的延伸。兩巨頭功不可沒。
2、微信的商業服務能力,還像三年前說的那樣是自己的短板。
3、微信支付的安全問題依舊不是個值得擔心的問題。微信官方比用戶更擔心這個問題。這麼大的品牌,安全出了問題,將是公司級的問題。再加上3Q大戰後,騰訊對安全的重視,所以安全問題根本不用擔心。相反,支付寶帳號被盜的事件卻有耳聞,主要是因為支付寶裡流動的錢太多。
4、對社交電子商務高估了。
文中說:「將來社交電子商務的充分發展,你會發現,用戶大多數的移動購物都是在社交生態系統完成而不是專門的電商平臺完成——這個真的是讓阿里睡不著覺的事情。」
三年過去了,大部分移動購物還是在阿里平臺完成而不是微信平臺,社交生態裡的電商包括微博始終不見起色。微商幾乎成了傳銷的代名詞。微信電商領域興起了有贊、點點客、微盟等第三方服務商,但是除了搞分級代理的,真正從微信上賣出去貨的中小商家並沒有很多。這些服務商裡面有踏踏實實做事的,但大部分是借著微信火爆的風口忽悠錢的,如果微信生態不改變,那些拿到幾千萬甚至上億投資的第三方服務商幾年內將繼續不下去。
微信電商的交易額這個數字好象是個行業秘密,很難找到。為啥?因為數字可能不太好看。
我的變化
作為曾經在微信上很活躍的參與買賣的用戶,現在的我自己也不怎麼在微信上買東西了。
原因可能有下面這些:
1、挑選:還是淘寶天貓有的選、有的比。微信上買東西,搜索體驗很不好,或者說沒地方搜索。微信購物更符合有一定品牌忠誠度的商家向自己的粉絲賣東西。
2、信任:擔保交易是淘寶平臺的一個核心競爭力,微信雖然也可以發起退款,但是還是沒有擔保交易感覺好。另外,沒有DSR評分體系,用戶的購物決策幾乎沒有參考。
3、帳戶體系:這個沒做好也是會影響到用戶的信任問題,不單單是用戶體驗。
作為交易方的買家,最害怕的是交易完找不到賣家了。這樣很沒有安全感。在微信上購物很多人都會有「關掉頁面,一切就從零開始」的抓狂感覺,這種體驗和在淘寶帳戶裡面「收藏」「足跡」「購物車」相比真的弱爆了。
我無法方便的查看到我的購物記錄
有的微信號用的是有贊的店鋪,有的用的是微盟的店鋪,有的是自己開發的店鋪……想要查看我在不同店鋪購買的記錄我得分別去不同的微信號,可事實上我怎麼可能記住的那麼多我購買過的微信公眾號?即使說我購買的都是使用有贊店鋪的商家,那麼,我還得必須打開有贊的公眾號才可以查看訂單。我很難通過微信本身的個人帳號查到自己的購買記錄。
同樣,我想查看訂單狀態——買完東西的人往往會惦記著自己的訂單,還是需要一個一個的公眾號去找。
總之,沒有一個完整的帳號體系,電商很難搞起來。
4、流量饑渴:我的注意力被分散了
按理說,社交離人更近,而購物卻是相比較而言的低頻行為。實際中微信佔用用戶的時間也遠遠超過支付寶。你在我這裡待的時間越久,我從你口袋裡掏錢的機會就越多。
但事實上公眾號的內容和購物其實是在爭奪用戶的時間的,並且往往是內容尤其是雞湯營銷號要佔去用戶大部分時間。最好的狀態也許是內容和購物的無縫對接:內容打動客戶,客戶伸手就可以買到——這樣恐怕又是拒絕過度商業化的張小龍所不允許的。
淘寶直播可以打造一種濃厚的甚至亢奮的買賣氛圍,大家在這種氛圍下掏錢很自然,但是微信恐怕是不可能的。
從外部來看,直播、短視頻、遊戲、視聽閱讀類APP等網際網路產品分走了相當大一部分流量。
同時,房地產市場火了,會壓制用戶購買其它產品的欲望。開始有了不隨便花錢的意識,日常必需品天貓超市就解決了。房地產越火,其它產業的消費越萎縮,只有生活必需品會堅挺。而生活必需品這塊,天貓超市基本上已經形成了線上一家獨大的格局。據說還要再花20個億補貼用戶。支付寶的應用頻次提升又有了一個強有力的保障。
微信的購物入口
為什麼我不用微信上的「購物」?
曾經被寄予厚望,很多人眼紅的天量入口。打開微信,點擊發現就能看到的購物按鈕,很多人選擇視而不見。
一是這只是京東一家店,不是像淘寶一樣是千萬個商家組成的平臺;二是京東的微信店鋪體驗不好。雖然在這裡購物可以在個人中心查看所有訂單,但是這個真的很像一家店,缺乏購買的欲望。京東沒有公布微信每年這個入口給它帶來了多少流量,以及這些流量的轉化業績。微信導流給京東銷量增加被高估已經成為業界公認的事實。
京東CFO黃宣德在回答分析師提問時認為,這是因為騰訊入口給京東帶來的流量支持在經歷了三個季度的高速增長後開始減速。他稱根據前幾個季度的數據,每個季度的增速都減緩了20%。
——京東2016財報虧3億 怪微信/騰訊QQ導流不給力(財新網 2016年5月)
為什麼微信個人中心有卡包選項,就是沒有「我的購物」或「我的訂單」選項?
有贊可以將支持認證服務號店鋪的會員卡同步到微信卡包,用戶可以直接從卡包進入商家店鋪頁面。如果微信在用戶個人中心增加一個「我的訂單」入口,用戶在微信生態的所有交易行為都放在這裡,用戶可以方便的查看到自己的購買記錄,將是微信店鋪商家的福音。讓所有的微信商家和微信用戶爽,還是要看劉強東的面子,讓京東獨享入口還吐槽微信,騰訊高層自會決斷。
打開微信,點擊「我」的界面。不管是「錢包」還是「卡包」,只要有個用戶查看訂單的入口,購物體驗就會好很多。
再說支付寶
我有很多條能用支付寶就儘量用支付寶的理由。
先吐槽下支付寶的改版:自從我看到新版支付寶界面後,我始終沒有選擇升級。其實支付寶應該給用戶一個選擇權,你升級只升級程序代碼,用戶可以選擇保留原來版面的權利。
我更多場合能用支付寶就用支付寶的理由:
1、支付之後有積分提示,還可以刮獎,不論支付金額多少,都來點小刺激——微信支付沒有;
2、支付寶支付完成有非常正規的付款憑證,讓我感覺這個和線下的刷卡消費沒什麼兩樣。所以說,我以後甚至就可以不用信用卡了,大部分時候手機就能支付,如果需要透支,直接用螞蟻花唄不就可以了。
圖片來自快科技
每筆交易,不論大小,都有一個憑證,看起來很正規,很有安全感。
3、查看交易記錄很方便,統計月度消費很人性化。
支付寶的帳單查看月帳單可以自動生成圖表,月度消費增減趨勢、月度消費項目分布圖、會員積分、錢來錢往等所有記錄。如果我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同時用,那麼,我統計我每個月的花銷就很麻煩了。對於精打細算過日子的我這一點很重要。而微信支付的交易記錄只有流水帳。自然,我會傾向於儘量使用支付寶了。
打開支付寶——帳單——查看月帳單。當你看到這些自動生成的消費分析圖的時候,你就該提醒自己,這個月又花超了!
並且,8月份有一件事讓我很不爽:
之前和一個生意夥伴的款項是通過微信轉帳的——之前喜歡用微信支付。可是後來我想查帳,或者說生成一份付款憑證。可惜微信轉帳記錄是有的,就是沒有收款方的名稱。費了半天勁才在知乎查到原因:「蘋果手機是可以看到轉帳對象的名稱的,安卓機不可以(現在可以了,8月份之前不可以)」。
終於意識到:微信付款收款挺方便,體驗也爽——騰訊產品的用戶體驗優勢,但是查看記錄甚至以後統計分析記錄就是個大問題。以後涉及到商務來往款項還是要用支付寶。
微信支付這個沒有電商和金融經驗的產品運營團隊恐怕不會考慮到這些問題。支付本身還是一個金融需求,沒有一個完整的信用和帳號體系做支撐,後面的發展空間就會受到限制。
4、還有一個是用戶變化的問題
用戶隨著年齡的變化需求是隨著變化的。比如,年輕的時候愛社交愛遊戲,總希望多認識些人,和更多的人互動。隨著年齡的增長,收入的增加,社交圈的固化。社交需求會降低。越來越實際,更重視財務管理。
這種變化甚至可以稱得上是用戶遷移,對網際網路產品的影響巨大:天量用戶的習慣可以改變一個產品的命運。
比如說,一旦從心理上接受讓支付寶接管了自己一切和財務相關的帳戶:記帳、理財、生活繳費、商務來往款項、信用生活、租車、購物等等,那麼,用戶打開支付寶的頻次就要高很多,並且是一種越來越依賴的趨勢。
微信支付拿什麼讓已經習慣在支付寶繳水電煤、充話費的用戶放棄支付寶重新用微信支付?要麼,直接給補貼或獎勵——這樣的補貼大戰我喜歡,可是巨頭現在不會再輕易挑起了。要麼是通過改進產品體驗,截留住未來的年輕用戶。
5、再來說支付寶的殺手鐧:芝麻信用
這也是螞蟻金服估值超過400億美金的重要原因。羅馬非一日建成,十多年的數據積累終於成就了阿里這個最富有的數據帝國。
騰訊也有數據,360也有數據,但是只有阿里擁有最有價值的金融數據。
信用是現代社會個體立足社會的基石,信用度越高,自由度越高——每個人最終追求的都是自由。當你的芝麻信用是650的時候,你可以不用預刷信用卡租車;750的時候你可以出國免籤;850的時候你又可以做什麼……這些是支付寶給用戶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和自由度。任何其它網際網路企業目前都只有眼饞的份。當芝麻信用的價值越來越大的時候,用戶使用支付寶的頻率會越來越高。其實我每個月都在關注我的芝麻信用什麼時候可以達到850的。
再延伸一下,不少人可能低估了螞蟻信用的作用。現在有不少創業項目已經接入了芝麻信用,什麼叫「水電煤」,這就叫「水電煤」。真的會撬動巨大的創業市場。
圖片來快科技
搜索:芝麻信用接入 顯示的結果 芝麻信用真的正在成為「水電煤」基礎應用
然而,我在什麼情況下拒絕使用支付寶?
路邊買個西瓜,需要給攤主付錢。這個時候我拒絕使用支付寶。因為付款之後支付寶的通訊錄就要增加一個好友。這讓我很不爽,而微信就不會有這個提示。掃完碼付完款,然後各奔東西,誰也不認識誰。只有付款記錄裡有記錄就行。
支付寶是我的私人空間,和別人建立聯繫越少越好。我路邊買個西瓜、買瓶水,以後我和這個人建立社交關係的可能幾乎為零,那我為什麼要多此一舉和這個人建立社交關係呢。
如果我想和別人建立社交關係,微信、QQ足夠用了,用支付寶和別人聊天,是不是有點二?所以,一心想把支付寶做成社交帳號的大人物估計永遠實現不了這個願望了。
其實,接管公民的個人財產帳戶,這已經是一個偉大的工程。為什麼非要去做自己不擅長的呢?
還有基於微信公眾號的打賞功能,這個是微信支付的專屬領地。還有紅包,我基本不會用支付寶發紅包,微信紅包發起來才有感覺。
未來展望
誰都不能料到將來會發生什麼,網際網路界異軍突起的事情多了去了。
社交電商依舊前途無量。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消費者消費意願的增加,用戶兜裡閒錢增加;二是上面提到的消費障礙能夠的在社交生態裡得到解決。
人是感性動物,微信也好,微博也好都存在人與人互相影響的無限機會。離人近,離人心近,就離錢近——微信支付的社交優勢始終是支付寶不敢掉以輕心的利器。
AT兩巨頭始終鬥來鬥去,誰也不能一直一家獨大,這樣的局面是我希望看到的。
商戶服務:吃喝玩樂生活消費的爭奪
實物消費的比重降低,互動體驗經濟消費的比重上升,微信支付當前在抓住商戶這塊花了不小的力氣。然而,最終付錢的是個體用戶,如果他想用支付寶,商家還是會乖乖的用支付寶掃碼。抓住個體用戶才是根本。
http://news.zol.com.cn/606/6068539.html news.zol.com.cn true http://news.zol.com.cn/606/6068539.html report 9602 我開始少用微信支付是一個事實。但是在開始寫這篇文章之前,我要重看一遍2013年自己的文章:「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口水戰開打!我看阿里的恐懼、微信的弱項」,當時是對微信支付表揚有加。三年過去了,看看當時的判斷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首先說2013年這篇文章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