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記者 李海嬋 陳驍鵬 通訊員 王錠銓
不久前,家住惠東巽寮灣漁業村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卻妹登上央視舞臺,演唱了一首《四海漁歌傳北京》。這種來自大海、夾雜著清涼海風的曲調歌聲,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南方濱海文化特色。作為廣東傳統民間藝術、惠州非遺文化瑰寶——惠東漁歌已經慢慢走出小縣城沿海,唱響全國。
漁歌,以浪為枕,對月而歌。看似浪漫,實則充滿無限的孤獨枯燥。據惠東縣誌記載,自宋朝起,這種由福建沿海傳入惠東的淺海漁歌,已在當地廣為流傳。千百年以來,幾經沉浮。近年來,政府機構與民間力量合力促進漁歌發展,找到了千年漁歌與現代審美需求的契合點,令其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故事:漁歌唱上央視舞臺
「來(阿)唱流(阿)水退乾乾(那),一對龍蝦藏礁(阿)腳……」 近日,記者見到了李卻妹,她響亮地唱出這首典型的惠東漁歌《一對龍蝦藏礁腳》,開口驚豔。講話輕聲細語,笑意盈盈,一旦唱起來歌來,這位68歲的鄰家奶奶就像是換了個人,歌聲清脆嘹亮,眼神堅定自信。
祖上從潮汕沿海地區遷入惠東,自有記憶起,李卻妹就跟隨父母在海上過著漂遊打魚的生活。只有在颳風下雨的惡劣天氣,才能將船暫時停靠在岸邊休整,換置生活用品。在她的印象中,海上生活實在太艱難貧困了,以至於家中的四姐妹最後僅剩她一個。每每想起這事,李卻妹都忍不住溼了眼眶。
幸運的是,她還有漁歌的陪伴。當父親在打魚時,母親就帶著她邊織漁網邊唱歌。《一對龍蝦藏礁洲》就是她學會的第一首漁歌。在耳濡目染中,李卻妹深深愛上唱歌。在曬漁網時,她總會跟無數漁家的少年少女聚集一起,學唱父輩口口相傳的漁歌。
直到8歲時,眾多漁民終於可以「洗腳上岸」,李卻妹一家也搬進了漁業村,把漁歌也帶到了岸上。慢慢地,李卻妹學會了自己即興「創作」漁歌,開口即唱,「不用排不用練,看到什麼就唱什麼,想聽就聽,想唱就唱」。後因家人生病,20歲的李卻妹出海打魚賺錢,唱漁歌成為唯一的寄託。
李卻妹從未讀過書,但她憑著好記性,一口氣可唱幾十首惠東原生態漁歌,是名副其實的惠東漁歌「曲庫」,也成為了惠州市僅有的兩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之一。
現在,李卻妹在家中開設漁歌班,讓村裡的漁歌愛好者和小孩能有地方學習。記者在家中看到,她的家裡並不寬闊,卻存放著不少的服飾、帽子、頭飾等表演物品。每次演出前,她還自己出錢給小孩買水、買演出服、配音樂。
對話:在家開班傳承漁歌
記者:被評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有什麼感受?
李卻妹:之前連續申請了三年都沒有成功,我都已經有點不在意了。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正在做表演的頭飾,就覺得很激動啊!(開心笑)我趕緊告訴了我的丈夫和家人,因為做這個事情(傳承漁歌)很辛苦,很多地方要花錢,如果沒有家人的支持,我做不了。第二個,就想到如果我的姐妹還在,知道我有今天這個成績,會更加開心。(哽咽)
記者:您現在有了一定年紀,接下來如何繼續傳唱漁歌?
李卻妹:我今年都68,快70歲了,腰還做過手術,但我唱漁歌就會很開心,我會去外面參加比賽,去婚禮上表演,有空就在家教人唱漁歌。你看(指向地面),這裡還放著好多服飾、帽子、頭飾......但是有個問題,就是很多人喜歡漁歌,但是她們也要工作。我有個很喜歡的學生,但是她要在家幹活,要賺錢,就不能繼續來,這讓我很擔憂。但是國家給了那個榮譽(非遺傳承人),我就有義務去傳播漁歌,還是會堅持傳唱漁歌的。
【文脈檔案】
惠東漁歌的前世今生
起源: 艱苦海上生活孕育出漁歌
據《惠東縣誌》記載,惠東沿海漁民的遠祖屬原始「疍民」,又稱「後船置民」,是我國南方「百越族」的組成部分。另據《惠東漁業》記載,惠東疍民的先民從福建、潮州一帶通過買賣或逃亡遷入,分布於平海、港口、稔山範和等港灣。
「出海三分命,上岸低頭行」,是疍民們生活的真實寫照。疍民長期面對大海藍天,自然而然選擇了以歌自樂、以歌解憂的方式。可以說,惠東漁歌是當地漁民們的精神支柱,讓他們在艱難的生活環境中獲得生存的信心和勇氣。
惠東縣文化館館長廖志濤介紹,千百年以來,在海上枯燥生活的這一特定環境裡,廣大漁民口口相傳,不論男女老少都能信手拈來,隨心而歌。
發展:曾名噪一時也曾瀕臨失傳
建國後,惠東漁歌發展曾一度掀起高潮。1956年,惠東港口鎮的漁歌歌手參加了全國的民間歌曲調演,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讚賞和接見;上世紀60年代,中央歌舞劇院創作的大型漁歌劇《南海長城》名噪一時,其音樂素材就取自惠東漁歌的「妹仔調」和「哦哦香調……
但這一繁榮景象並未持續下去。廖志濤介紹,隨著工業化、城市進程的加快,漁民後代上岸後,大多都丟棄了本業,加上流行歌曲等多元文化的衝擊,惠東漁歌的傳唱者越來越少,「全縣漁歌手一度僅剩十幾人,漁歌傳承陷入困境。」廖志濤說道。
就在原生態漁歌處於瀕危狀態之際,一位老人的出現重新賦予漁歌發展的新轉機,他就是文化部原專員、中國音協教育委員會委員葉林。年輕時,他曾是眾多來惠東調研漁歌的人之一,深入了解後著迷其中。在退休後,這位以「獨行俠」自喻的老人,心心念念著惠東漁歌,多次奔波於京粵兩地,撰寫了數十萬字的惠東漁歌論文資料。
看到當時惠東漁歌的發展現狀,葉老倍感可惜。出於對民間藝術的珍視,他極力呼籲各界重視惠東漁歌,並積極支持惠東文化部門向國家申報「惠東漁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推廣和發展惠東漁歌的計劃。
傳承:漁歌風情搬上婚禮節慶
隨著漁歌相繼入選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政府部門也出臺了相應的保護搶救措施。多年來,惠東縣音樂工作者積極搜集、整理、研究惠東漁歌,建立惠東漁歌資料庫,使其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
目前,在惠東沿海部分地區,仍保留婚嫁、親人團聚、節日慶宴等場合唱漁歌的習俗,李卻妹經常被邀請到漁家婚禮上表演。據介紹,婚禮沿襲了扒船、賞花等漁家風俗,周圍的祝福漁歌也同時響起。
漁歌由新人雙方的親友以對歌的形式演唱,通常會唱一兩個小時,「一般是女方哭嫁、男女調侃,但更多的是吉祥話」。對歌被認為是漁家婚嫁習俗的最精髓環節之一。漁家婚禮少則兩三天,多則五天。濃濃的漁家民俗風情每次都能吸引眾人圍觀,不少人將其傳播到網上,讓漁歌越唱越紅。
「一邊吃巽寮特色菜,一邊觀看漁歌表演」,在巽寮的旅遊餐廳中隨處可見,將漁歌文化有效融合到旅遊產業中,使其成為惠東旅遊景點的一大特色。據了解,惠州旅遊部門把漁家婚禮習俗改編成文化表演項目為遊客演出,受到旅客追捧。
現狀:已現新生機,仍有失傳憂
新時代下,這顆南海之濱的璀璨明珠又重新煥發新活力。「以前題材更偏向苦情與男女間的情愛。」廖志濤介紹,現在如果還單純運用漁歌素材進行歌曲創作,就不能滿足漁歌的發展需要。因此,在保留漁歌基本旋律和風味的基礎上,惠州當地音樂人不斷改變曲調撰寫新詞,讓漁歌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民間非盈利社會團體平海漁歌藝術團就是其中一個典型。據介紹,藝術團自2017年成立。短短兩年內,團隊吸引了50多位成員,不僅有漁歌傳承人,還有音樂教師、惠州音樂人等專業人員。
為了把惠東漁歌搬上舞臺,讓更多觀眾產生共鳴,藝術團對眾多原生態漁歌進行了二次創作。比如《疍家組歌》,主要描述疍民在舊社會因無力撫養女兒而悲痛欲絕以及新社會疍民過上幸福生活的故事。藝術團進行了環境轉換、方言和普通話轉換、情緒轉變等創新,讓大家沒有預料到的是,作品第一站在平海當地演出,就讓在場觀眾紛紛落淚。
廖志濤也坦然,隨著傳承工作的不斷深入,經費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文化(發展)需要靠投入。」廖志濤介紹,平海漁歌藝術團平時都是公益開展傳唱活動,漁歌進校園進社區、創作、排練等工作都需要投入,經費捉襟見肘。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夏楊
實習生 | 宋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