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事繁多
武大櫻花可以追溯到1939年不懷好意的日本人栽下的苗,這多少染有國恥。不過,櫻樹壽命只有二三十年,今天看到的櫻花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時,日本為討好我們而贈送的。周恩來總理轉給了武大100株。所以,今天去武大賞櫻,既有國恨的灰色記憶,更有雪恥的翻身感,意義非同尋常。
始於1983年的洛陽牡丹花會,開謝之間僅二十日,但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云: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又云:牡丹真國色。基於這種共識,把牡丹定為國花,有其歷史的歸屬感。
隨著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加快,以花為噱頭的「節」日益增多,神州花事可謂繁榮之至。愛菊者因菊熬霜而豔,愛梅者因梅鬥雪而香。由花及世,品鑑觸觸及文化與靈魂,不失一得。
油菜花呢?本為改善膳食質量的草本,花瓣結構簡單,花期短暫,花色單一。它的實用價值遠高於觀賞價值。但世人硬生一「油菜花節」來,博人眼球。然而,就算花多到鋪天蓋地,就算呼聲甚囂塵上但還是逃脫不了節節敗退的慘局。只有厭倦了玻璃幕牆的中產階級攜了妻兒在花海中徜徉和尖叫,既免了門票又不安檢,最後除了在泥濘中留下腳印,讓玲瓏少年憋出三五句日記外,於花無事。與其說是市民賞花,不如說是讓農夫看市民無聊。
荷花呢?宋代的周敦頤有一句關於它的美文:出淤泥而不染,此後鮮見豔詞。況且,當今早已掙脫了「只可遠觀」的束縛,走近它,掐它,盡「褻玩」之能事。其餘,就等著蓮子補氣、蓮藕燉湯了。
杜鵑花呢?雖為新寵,亦有野趣,但無芳香。說它是遁隱幽谷的隱士卻十分妖豔搶眼,說它是凌風仙子卻缺少超凡脫俗。「人間四月天,麻城看杜鵑。」究其實,看杜鵑遠不如登山看山,其餘絕沒有非看不可的理由。
季節到了,天涯海角,萋萋芳草,「可愛者甚蕃」,愛花護花無可非議,還要提倡。只是想,好看固然重要,為什麼要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