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華商報》記錄、見證著安康的發展和變化,從交通到基礎設施,從旅遊到生活環境……奮鬥中的安康人民,每一步都被《華商報》用鉛字銘記。
1997年,安康城區兩岸只有一座大橋——漢江一橋。20年來,隨著安康城東大橋的建成,已有4座大橋連接起城區南北的交通。漢江一橋20年的滄桑變化,濃縮著安康這座城的發展,被安康人稱為「英雄大橋」。
漢江一橋曾挺過1983年洪災
發源於寧強縣的漢江一路東流,將安康城區一分為二,人們出行只能渡船,非常不便。1968年,一座橋面寬度淨7.7米加兩邊人行道各1.75米,長476.83米的漢江大橋被提上議事日程,並於1970年建成,也就是安康人熟知的漢江一橋。由於當時機械化程度低,修建這樣一座大橋需要的施工人員之多、施工難度之大和修建時間之長,是非常難以想像的。
1983年7月31日,安康暴發400年一遇的特大洪災,洪水漫過大橋頭1.5米,大橋卻安然無恙,為搶險救災立下汗馬功勞。一橋因此博得「中華人民共和國1983年度國家優質工程金質獎」殊榮。
隨著社會發展,作為連接安康江北江南、承接316國道的漢江一橋每天往來的車輛川流不息,一橋已不能滿足安康城的發展步伐,安康市計劃修建安康漢江一橋復橋(西邊的橋面),1997年7月29日,復橋正式開工。
復橋歷時20個月建成通車
時隔20年,時任復橋承建方交通部第二工程局實驗室主任,現任承建一橋維修的中交公路養護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副經理賈玉強對當時的情況記憶猶新。
「開工後,我們在漢江兩邊向江中心修圍堰,將江水截留,然後開始鑽井修建承臺。由於東邊橋的所有資料,受1983年洪水影響已找不到,在修西邊復橋時無任何依據,對漢江的河床、流水量估計不足,工程先後三次被毀。」賈經理說:「我們最早用迴旋鑽,鑽著鑽著就沒法前進了,只好改用衝擊鑽。衝擊鑽速度慢,加上我們最初採用石頭圍堰,有透水,有一次大壩放水,竟然將圍堰衝決堤,將鑽機掀翻。」
怎麼改進?工程局首先想到了圍堰,他們一方面與電廠聯繫,爭取協助,找準合適的放水水位,確定圍堰的高度;另一方面在安康境內尋找合適的黃土,用石塊中間夾黃土的辦法圍堰。
圍堰解決了,工程進度也就快了。而且在修建過程中他們還採用了當時較為先進的澆築技術——導管式澆築,也就是不採用振動棒夯實,而是採用導管的方式,先澆築承臺頂部,通過混泥土在澆築時的波浪運動排掉氣體,從而增加混泥土的凝固。
「復橋工程歷時20個月,在預訂工期的前一天1998年11月28日建成通車。通車那天,來了好多市民,像過節一樣。」賈玉強說。從那以後,雖經過幾次維護,一橋仍基本維持著當時的面貌,也是許多安康人印象中的樣子。
20年來,隨著安康城區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大,漢江一橋晝夜交通量高達3萬餘量,為了緩解安康城區交通擁堵,關廟漢江大橋、七裡溝漢江大橋相繼建成。2017年5月28日,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心城市單體投資最大的市政工程,安康中心城市的第四座跨漢江大橋——安康城東漢江大橋成功建成。
20年來,城區漢江兩岸從一片雜草重生的河灘地,變為集餐飲、旅遊、休閒為一體的濱江公園,是市民觀賞漢江風光的好去處,也成為安康旅遊形象的名片。
作為安康城的「第一橋」,一橋永遠是這座城市的豐碑,也是深深植入安康人心中的英雄大橋,值得市民永遠去尊重和愛護。 華商報記者 王斌 通訊員 孫妙宏 周建
(原標題:4座漢江大橋見證安康20年發展歷程)
本文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