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講求「扶上馬,送一程」,在柳城縣,脫貧戶深切感到日子有奔頭,不僅僅是因為得到幫扶幹部的鼎力相助,更因為看到了身邊的「點」、「線」、「面」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逐漸構建起大的產業格局,「大河水漲小河滿」,大家的日子當然越過越好。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209國道柳城段,在沙鋪鎮北邊,有一個新建小區。小區裡乾淨整治,居民家中窗明几淨,每一戶搬來的居民都說,自從搬進新家,生活都有了奔頭。48歲的羅小明是2019年7月搬進小區的。每天清晨,他都會早早起床,吃過早餐後,便往沙鋪鎮政府趕。他總是儘量多提前些時間趕到,左眼殘疾的他,對於這份工作格外珍惜。
羅小明原本是柳城縣寨隆下寨屯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的妻子也是殘疾人,雙手僅有微弱的力氣,無法勞動。10年前,羅小明的弟弟搬了新居,由於家庭經濟困難,他和妻子便寄住在弟弟家殘破的瓦房裡。兩個孩子相繼降生,令這個家庭喬遷新居漸漸成了奢望。
在柳城縣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扶持下,羅小明一家於2019年7月1日搬至沙埔雞公山移民安置點,入住四房一廳,羅小明則被安排在沙埔鎮政府公益崗位(清潔工),每月2300元,全家5口享受低保政策,目前全家已脫貧,兩個孩子也在鎮上就近入了學。
在柳城縣衝脈鎮米村長山屯扶貧微車間,當地群眾在學習縫紉技術
據了解,在柳城縣沙鋪鎮的雞公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像羅小明這樣的家庭有144戶,共580人。安置點黨支部書記覃春園介紹,安置點安置的家庭來自全縣12個鄉鎮,通過集中安置、產業園區同建、零距離就業等方式,使無法就地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搬遷到安置點後,都能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連接山裡山外交通線
翻山越嶺鋪就致富路
六裡屯,一個隱沒在柳城縣馬山鎮石山裡的小山村,因從各個方向翻越山梁進入小村都要走6裡山路,小山村因此得名。
村裡人外出,只能靠步行,村民即使遇上好年景獲得豐收,把收成運出山外也只能靠人挑馬馱。6裡的山路不長,但崎嶇難行,運一趟有時要走近2個小時。
過去村裡有一個蓄水塘,村裡人的用水全靠雨季積在塘裡的雨水。每年冬春旱季,當地政府都要格外關注六裡屯的「水情」,隨時準備組織人馬往村裡送水。
12月9日,當記者再次來到六裡屯時,崎嶇的山路已經變成寬敞的水泥路。道路盤山而上翻越山梁,直達村裡。過去近2個小時的腳程,變成了不到20分鐘的車程。
來到村裡,擰開水龍頭,潺潺清泉噴湧而出。村民小組長韋明擁說,如今村裡不僅通了路,家家戶戶都通了水、通了電,大家的生活都有了新盼頭。
柳城縣太平鎮貧困村板貢村通往甘蔗基地的扶貧道路
據了解,為了解決六裡屯村民的出行問題,柳城縣投入了400萬元,修通了村裡通往山外的水泥公路,全程6.3公裡。在過去幾年裡,柳城縣加大資金投入,在古砦、太平、馬山等鄉鎮建設通村、通屯道路900多公裡,全縣20戶人口以上的自然屯均實現道路硬化,為農村群眾脫貧致富的最後「一公裡」打通了道路。
除了路路通村,家家通水通電,在柳城的田間地頭,經常還能見到一根根輸水管,擰開水龍頭,便可進行灌溉。在東泉鎮雷塘村,不少原本只能種甘蔗、玉米等作物的旱地,在灌溉系統的加持下,如今成了蔬菜基礎,即使是12月,地裡依舊綠意盎然。村民利用滴灌技術,即節約了用水,還達到了對水肥的精準控制。
近年來,柳城縣先後投入8100多萬元,在全縣具備條件的鄉鎮建起了田間灌溉系統,農民對於種植農作物的選擇有了更大的靈活性,也為連片種植、形成規模創造了條件。如今,全縣14個貧困村建設38個片區3.51萬畝「雙高」基地,23個貧困村中有一半的村依靠種桑養蠶實現增收目標。
村民合作社以點帶面
各大產業鏈良性發展
在柳城縣連片種植的作物中,除了蜜桔,還有蔬菜。
東泉鎮雷塘村民致富帶頭人粟保光辦的綠寶合作社,是一個種植與加工融為一體的蔬菜合作社。有了田間灌溉系統後,通過土地流轉到合作社的300畝土地,實現了驚人的一年3作。春秋兩季種植豆角,冬季種植芥菜。
村民粟小平一家通過給合作社種菜,兩年前成功摘掉了貧困帽。種菜的土地是免費從合作社獲得的,按合作社的統一要求種植豆角和芥菜,採收後也由合作社統一收購,保底保價。身為農民,他們一家穩賺不賠。
而對於合作社而言,粟保光算的則是另一本帳:村民耕作自己的土地時,通常都比較隨意,種植時間、品種、技術、採收都沒法統一。把地從村民手中流轉到合作社,再送給村民種,約定相關標準並且承諾保底保價收購,大家反而有了積極性,生怕自己負責的地裡的菜長得不如別人。目前,合作社合同訂購幅射基地22個,帶動農戶650戶,種植豆角2500多畝。
合作社收回的豆角,會被製成柳州螺螄粉的必備原材料——酸豆角。目前,綠寶合作社是螺霸王、螺狀元、四隻鼎等6家柳州螺螄粉企業的指定供應商,除了酸豆角,螺霸王每袋螺螄粉所需的配筍也是由綠寶合作社提供的,每年的提供量超過1000萬公斤,加上其他渠道的銷售,綠寶合作社每年酸豆角、酸筍的出貨量超過1500萬公斤,產值超過4000萬元。
如此大的生產量,僅靠雷塘村種植的竹筍和豆角是遠遠不夠的,在綠寶合作社的帶動下,東泉鎮乃至柳城縣的其他鄉鎮的竹筍和豆角產業都被帶動起來,產品向綠寶合作社聚攏,加工後進入百億螺螄粉產業鏈。
在柳城縣衝脈鎮貧困村大要村,駐村第一書記(後)與村民在蔬菜基地採收番茄
據介紹,柳城縣近來來孵化、培育了一大批村民合作組織,類似綠寶合作社這樣的特色產業基地31個,涵蓋了蔬菜、食用菌、水果、桑蠶、竹木等各個產業,不少貧困戶通過加入合作社成功脫貧。
各個合作社在各個產業中不僅打通了上下遊產業鏈,也打破了各鄉鎮村屯各自為戰的產業困局,使各產業在合作社的帶動下以點帶面,連成一片,形成全縣產業大聯動的局面,產業的抗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並逐漸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