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君有話說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而解決好「三農」問題更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寧波走出了一條切合中國特色、富含時代特徵、具有寧波特質的「三農」發展之路。甬派客戶端嘉賓主持田野長期從事農村基層思想教育工作和文明創建工作,對農村有深厚的感情。去年以來,田野行走在寧波的鄉間,選取50個寧波全方位發展的村莊,逐一走訪調研,將所思、所想、所感匯集成文。
4月21日起,甬派開設《寧波鄉村行記》專欄,聚焦寧波村莊發展,以饗派粉。
今天推出第二十七篇《發揮綠水青山優勢 奏響文明和諧新曲》,聚焦寧海縣雙林村——
雙林村,位於寧海縣橋頭胡街道,由兩個自然村合併而成,區域面積4.8平方公裡,耕地面積210畝,山林面積6661畝,共有農戶263戶,人口692人。
近年來,雙林村立足資源優勢,打造特色產業,通過旅遊興村走出了一條強村富民的大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先後獲得了浙江省生態旅遊名村、省特色旅遊村、省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省文明村、省衛生村、省民主法治村、省農家樂特色村等榮譽稱號。
雙林村隱匿於群山之中,汶溪從東海雲頂順流而下,從村中蜿蜒穿越而過,綠蔭照溪、空氣清新。村內的民居沿溪而建,一幢幢小別墅,風格別致、不輸都市,一眼望去恍然如入世外桃源。
雙林村如今的景象在10多年前幾乎是不可想像的,當年的雙林村是當地最差的一片區域,村裡人多地少,糧食一半靠供應,買米的錢主要靠上山打柴,後來燒柴的少了,青壯年就大多外出打工,村莊逐漸破敗、環境髒亂、人心渙散。
新一屆班子成立後,決心從整治環境開始,全面改變村莊的落後面貌。從那時開始,村裡先後開展了30餘次環境整治工作,全面清理了露天糞缸、舊宅基等。
同時,建立廚餘垃圾處理中心,在主要場所和路口增設垃圾分類箱,落實垃圾分類及門前三包責任制,確保村內垃圾不落地,村容村貌整潔有序。
緊接著,雙林村完成了村內湖泊道路的全面規劃建設,建起了面積3000平方米的人工湖,湖中建造了湖心亭,湖邊修築了600米長沿湖道路,兩側砌築巖石,種植綠化帶,整個村莊處於山清水秀、整潔優美的環境之中。
全村在完成道路「白改黑」工程基礎上,爭取資金將自來水管、電力線、電視光纖、通信電纜、排汙管道全部埋入地下,消除了私拉亂接的「蜘蛛網」現象,更使村裡環境有了大幅提升,一改以前髒亂差的面貌,實現了破舊老村到美麗新農村的轉變。
2009年,寧海國家登山健身步道一期建成,村幹部就帶頭並動員了村裡5戶人家開始搞民宿和農家樂試點。為了解除村民的後顧之憂,村裡專門和上海某旅遊網籤訂合作協議,試行保底經營。
沒想到這山溝溝裡的農家樂一下子就火了,各地遊客不斷而來,節假日更是一床難求。
這全源於村子依託的山水資源。雙林村緊依寧海最高山峰之一的東海雲頂,也是汶溪水域的源頭,有「浙東的小九寨」之稱,全村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0%,村民可謂天天生活在「氧吧」裡。
村裡在汶溪的上遊築了一條壩,形成了一米多深的水潭,同時對整條溪道進行清理,去除原先硌腳的硬石,鋪上鵝卵石,這樣遊客就可以光著腳丫踩踏溪水,保持了鄉村溪流的自然原狀。
在此基礎上又對村裡的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提升,建成了集便民服務、旅遊諮詢服務、醫療衛生服務等功能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和旅遊集散中心,實現了農村設施景區化,讓遊客享受自然風光的同時,又有安全舒適的保障。
目前,農家樂已成為雙林村最主要的產業,全村200多戶中開出了46家民宿和農家樂,各家店招整齊劃一,紅底黃字寫著「雙林農居」和自家編號,極為醒目,形成了統一的品牌,成為了雙林村最為顯著的標識。
村裡不斷創新發展機制,探索形成了工商資本、村級集體、農戶家庭三方投資,自主經營,統分結合,各司其職的多元化、多層次、廣覆蓋的經營模式,對內進行統一的管理和協調,對外開展統一的宣傳和營銷,帶來了非常穩定的客源,節假日全村600多張床位全部爆滿。
這也讓雙林人意識到保護好綠水青山就等於贏得了金山銀山,村民有了更強的自覺維護環境的意識,村裡環境整治等工作推進的十分順利。
在大力發展村級經濟的同時,雙林村按照「搭平臺、樹典型、促整體」的思路,確定了「優民風、正村風、樹新風」為主題的方案,廣泛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倡導文明新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村裡組織開展了「我身邊的道德模範」「文明家庭」「綠色家庭」「學習型家庭」等評選活動,採取示範帶動、典型引路的方式,自下而上,由群眾評選,產生了很好的效應,開闢了一條村民引導村民的新路子,在群眾中樹立起良好的文明之風。
同時,注重加強新型農民培養,舉辦法制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以及婦女兒童權益保護、禮儀和經營管理等培訓,開展法律進農家和道德教育圖片展覽等,不斷增強村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村裡成立了姊妹護航志願服務隊、黨員志願服務隊、青年志願服務隊等,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組織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積極參加環境整治、政策宣傳、平安巡邏等工作,特別是在這次新冠肺炎防控期間,各志願服務隊每天輪流到卡點執勤,發揮了強有力的引領作用。
雙林村不斷豐富村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村裡共有女子健身隊、腰鼓隊、象棋隊、桌球隊等多支文體隊伍,充分利用閒暇時間,以村裡「百姓大舞臺」為演出平臺,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文藝匯演,不僅充分調動了村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更增進了村民的相互交流和團結,孕育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同時,還藉助村文化禮堂等陣地,開展「書畫進萬家」「周末喜相逢」等文化活動,不斷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組織實施「深化移風易俗、整治陳規陋習」專項行動,由村「紅白理事會」、老黨員、老年協會、婦委會等為組成成員,以事前勸導、事中監督、事後記錄的方式,對婚喪事宜進行有效的引導,進一步擴大提高移風易俗工作的宣傳面和知曉率,引導村民摒棄陳規陋習。
近年來,雙林村依託優越的人文資源和生態資源,與中國美術學院、寧波大學潘天壽建築與設計學院籤訂合作條約,採取校地協同、藝術家駐村等方式,在雙林村打造名師工作室和培訓教室,引進藝術性人才,通過藝術振興鄉村,為創建藝術特色村打下紮實的基礎,從而推動雙林村實現藝術性、品牌化的高質量發展。
另外,結合「設計改變生活」行動,通過藝術寫生基地打造,藉助大學生藝術設計驅動鄉村文旅的創新,挖掘村內特色農產品,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賦予產品獨特的內在意義和價值,將文創產品從內涵到外在進行重構,打造雙林文創產品品牌。
下一步,雙林村將繼續以「藝術振興鄉村」為重點,打造藝術特色村,用藝術的本土化方式尋找一個鄉村旅遊民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搭建起聯通城市人和鄉村人的橋梁,不斷擴大影響力和吸引力,提高文旅產業的檔次和水平,從而進一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高村民收入,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向更高更好的目標邁進。
編輯:張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