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是荷蘭最大城市,市區人口約110萬。位於該國西部省份荷蘭省。其名稱源於Amstel dam,這表明了該城市的起源:一個位於阿姆斯特爾河上的水壩,即今水壩廣場址。阿姆斯特丹有很多旅遊景點,包括歷史悠久的運河網、荷蘭國家博物館、凡·高博物館、安妮之家、紅燈區以及許多大麻咖啡館。每年有大約420萬遊客來此觀光。作為當前荷蘭第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歷經了從漁村到大都市的發展過程,經歷了輝煌與破壞,以及世界大戰的洗禮,從一定程度上講,她的歷史也是荷蘭歷史的一個縮影。阿姆斯特丹的景點相對比較集中,奇異的建築、珍貴的藝術品和浪漫的運河是不可錯過的景致。如果要更好的領略荷蘭的文化和特色,那麼風車村、鬱金香公園等周邊景點一定也會為你的旅行增色。
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建於1973年,其原設計是由建築師裡爾維德(1888~1964)規劃,以收藏有梵谷黃金時期最珍貴的200幅畫作,約為全部作品的4分之1,素描幾百件(也有說上千件),還有凡高的幾乎全部書信而備受矚目,其中最知名就是《十五朵向日葵》(Still Life: 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 )了,另外還有《自畫像》(Self-Portrait)、《烏鴉群飛的麥田》(Wheatfield with Crows)、《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等重要藏品,依年代順序展現在參觀者面前。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加上梵谷坎坷的經歷,你似乎能聽到那個時代的聲音,完全進入畫家的世界。除展出200逾幅繪畫、素描作品以外,還包括梵谷的750封書信等藏品(其他作品如《星夜》在紐約MoMA,《星空下的羅訥河》在巴黎奧賽博物館,《夜間的咖啡廳》在荷蘭庫勒米勒美術館)。如果是有目的的參觀,在去美術館之前一定在官網要確定作品是否在館,以免撲空。
完成於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運河帶作為城市建設的藝術品,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也是荷蘭「黃金時代」時期阿姆斯特丹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蓬勃發展的具體體現。其景點主要集中在1.5公裡半徑的運河帶中。「北方威尼斯」阿姆斯特丹整個城市外表像一個半圓形,市內地勢低於海平面1-5米,稱為「水下城市」,同時也被叫做「北方威尼斯」。許多運河的開鑿都是在「黃金時代」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三條運河,自火車站總站為中心向外依次為紳士運河(Herengracht)、皇帝運河(Keizersgracht)和王子運河(Prinsengracht),環繞著阿姆斯特丹的市中心。之後隨著城市人口快速成長,城市也開始自辛格爾運河(Singelgracht)以外的區域擴張。阿姆斯特丹運河帶連結100多座島嶼,是由160多條運河、1281座橋梁構成的75公裡長的運河網。其主要景點都集中在大約1.5公裡半徑的運河帶中。阿姆斯特丹人居住在水上、水入城中,人水相依,景自天成。
桑斯安斯風車村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北方15公裡,古老的建築生動描繪了17、18世紀的荷蘭生活。這裡至今還有居民居住,保留了古老的造船廠、製作木鞋工坊,當然還有多座風車,風景如畫。遊玩指南桑斯安斯風車村目前成了很多遊客前來遊玩的景點,遊人們無論是乘坐遊船遊覽桑河,還是漫步在風車村莊內,都可以欣賞到美麗的歐洲田園風光。每年春天當鬱金香盛開的時候這裡的景色更為怡人,隨便拍一張都可作為明信片。參觀風車一般遊客來這裡遊玩的主要目的是參觀這裡的風車。村子裡目前仍然有5座風車還在以傳統方式運作,五座風車中,有三座向遊人開放。這些風車分別用於鋸木、榨油料、磨染料、磨芥末粉和排水。開放的三座風車分別是De Kat(磨燃料)、De Bonte Hen(榨油料)及De Hadel(排水)。
阿姆斯特丹王宮(荷蘭文:Koninklijk Paleis Amsterdam或Paleis op de Dam)位於阿姆斯特丹,是荷蘭王國的四座王宮之一,根據國會法案由貝婭特麗克絲女王使用。這座王宮在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興建時是阿姆斯特丹的市政廳,1655年7月20日揭幕,後來成為路易·波拿巴的荷蘭王宮。它位於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水壩廣場的西側,正對著戰爭紀念碑,毗鄰新教堂(Nieuwe Kerk)。王宮的石砌地基由埋於地下14-16米的13659根木樁支撐,在木樁上用石塊砌成地基,然後在地基上建造樓房,因此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建築奇觀「木樁上的宮殿」。
水壩廣場(達姆廣場)被稱為阿姆斯特丹的心臟,是阿姆斯特丹歷史的發祥地,也是荷蘭最有名的廣場。1270年這裡修建起了阿姆斯特丹的第一條運河,河上的第一個水壩就建在這裡,廣場因此得名。廣場中間的白色紀念碑是為紀念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犧牲者。廣場對面矗立著富麗堂皇的荷蘭王宮(Koninklijk Paleis),曾經,這裡是這座城市乃至整個共和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經過多年,大壩廣場雖然已不再是地理或行政上的中心,卻是城內最理想的娛樂中心。廣場上有很多鴿子,街頭藝術家,遊客們在此留影或歇歇腳。從旁邊的杜莎夫人蠟像館的頂樓,透過巨大的圓形玻璃可以俯瞰整個水壩廣場。位於廣場上的國家紀念碑建於1956年,高22米,是為紀念二站中犧牲者而建,每年 5月5日女王會來此參加二戰停戰紀念儀式。5月4日晚八點,全國舉行獻給二戰死難者的兩分鐘默哀,活動場地即在這裡,並通過電視向全國播出。整個六十年代,大壩廣場都是全歐洲嬉皮匯集的地方。白天廣場上總是聚集著年輕人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膝坐在國家紀念碑的石階上,重尋追憶時代的意義。
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建築在三個人工島嶼上,歷時8年完工,龐大的建築規模,由紅色磚石修建的大型新文藝復興建築已成為城市的地標。建築風格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與荷蘭國立博物館的外形相似——因為這兩座建築都是由教堂建築師佩特魯斯·庫伯爾設計的,其風格為新文藝復興式建築。結構上共用8687根柱子支撐,用紅色磚石修建,屋頂使用了大量的玻璃和鋼鐵,站廳兩側是對稱的高塔,一側有鍾,一側有風向計。漫步車站在這裡每天有1400多趟火車抵達或離開,坐城際列車50分鐘可以到海牙,搭乘大力士高鐵3個多小時就能到巴黎。這裡也是朋友碰頭的好地方。穿過車站大廳,漫步到另一側,艾灣就呈現在面前;站在車站廣場上——這裡是電車、環市電車20路及環市遊船的起點,可以更好欣賞車站雄偉的正立面。設計者賦予車站正面航海風向標的象徵,這是為了紀念這座城市光榮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