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聽說過膠囊公寓沒?其實很早就出現了,能以極低的價格滿足最基本的住宿需求,但一直都沒能普及開來。到底是為什麼呢?
建築學專業的知乎用戶「陳振宇」很細緻地解答了這個問題,而一切從一個十分奇葩的日本建築開始……
最早出現「膠囊公寓」這個概念其實是源於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Metabolism Architecture Movement,翻譯過來就是建築的新陳代謝主義運動,主要是由一批丹下健三帶領的日本建築師發起的。
(當然,其中還摻雜了一批高技派的建築師諸如Team10、Archigram什麼的就按下不表了,跟主題聯繫不大,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總之那個時候的建築風潮是相當前衛和未來派的,不怕你不敢做,就怕你不敢想。)
他們看到了戰後日本迅速發展和城市的日新月異,於是開始思考是否建築應當也能夠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產生相應的變化。
於是他們從植物的生長中和佛學的輪迴思想(日本人總是很喜歡這些禪意的東西)中得到了靈感,於是想要做一個類似於主體+模塊的形式的建築(一般來說是塔樓的形式),並且預製混凝土的技術發展也使得他們有能力去實現這種想法。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日本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葩誕生了!
Nakagin Capsule Tower(中銀膠囊塔)
那這個奇葩的設計者就是日本著名的建築大師黑川紀章。我認為日本建築師名字翻譯過來最帶感的一位。什麼史上春夜,半毛,安藤腫熊統統的靠邊站。
啊,該上圖片了,你們看字要看睡了吧。
噹噹噹噹,就是這個樣子,像是把很多空調室外機堆在了一起的感覺有木有~~~
恩,簡單說一下,樓高54米,共13層。
放幾個圖解釋下內部構造:
解釋下這張圖,就是中間一個Service Core(生活核心區,包括水管電線,電梯,垃圾道等等。)加上周圍共8個膠囊為1層。
這些膠囊的設計壽命是25年,結果現在用了40多年了還沒換。這個生活核心筒的設計壽命是100年,而且因為黑先生可能設計的時候眼前一黑,這個樓只有頂層的膠囊可以被更換~~~1-12層是固定的@_@
你可以看到這個每個房間裡面有個小衛生間、一個床和一個書桌櫃。
就是這樣。
那麼這個樓是怎麼蓋起來的呢?
是這樣的。我覺得畫的挺明白了我就不解釋了。就個搭積木一樣。搞建築的同學們可以模仿下類似的分析圖。
終於把背景介紹完了,接下來來說一下這個東西的前景如何。
我覺得不是很好,至少不適合在所有地方推廣。
哦,我知道你問的其實是膠囊旅館,但是你既然加了個建築學的標籤我就多說點。
以膠囊公寓形式建築的這座樓本身對空間有極大的浪費,因為有很多牆和很多的伺服空間沒有被使用,同樣的佔地的普通公寓樓可以多60%的使用面積。
其次造價很高,導致每25年更換一次的話經常無法收回成本。
最後一點就是空間過於局限,缺乏靈活性,所以目前這座樓要被炸掉重修了。
那麼我再來說說膠囊旅館。
這是一種看起來很美的形式,便宜,乾淨。可是我覺得這很不人道。
你聽說過一個東西叫做關禁閉嗎?住在膠囊旅館裡大概就是同樣的感受。
然後我還想到這個,無菌動物飼養中心哦,乾淨整潔。
在我們追求自由文藝的今天,把人塞到一個小盒子裡實在不是什麼很好的體驗。
建築的目的是布置空間,而不是一味的壓縮空間。
此外,一般二三線城市小旅館的主要客源是什麼,是窮遊的和情侶吧。
對於旅遊的來說,費了千辛萬苦到了麗江,你讓他住這麼一地兒,他要如何自拍,想要來個45度的低頭自拍發現手舉到25度就沒法抬了,只能拍個大餅臉:(
沈從文在邊城中描寫吊腳樓的時候說:我就這樣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可是在這樣一個旅館,你只能看天花板順便想想剩兩塊錢是買個包子還是炸串。
對於學校的小情侶來說,除非你把兩個中間開個洞,否則倆人只能互相擁抱著度過這個冰涼的夜晚了,別說什麼69,我很純潔我不懂。
此外,這個房子看起來什麼都有,但是其實用起來非常的不方便,這也是我反對所謂的集成設計的原因。比如說,行李櫃在你的腳邊,你如果晚上忽然要用行李裡的東西,你需要彎著腰把身體在狹小的空間裡調轉180度,然後拿了東西,再調轉回來。
睡過火車臥鋪的都知道這有多麼彆扭。而最差勁的小旅館裡,至少我也能直起身子來。對於連東西掉到桌子底下我都懶得彎腰的人來說這實在是太折磨了,不過你要是打算練瑜伽,這倒是個不錯的選擇。
最後我要說到的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安全問題。
這樣一個房子,基本上一旦失火了就會迅速的變成一個大烤箱,因為本身是塑料做的,而且所有的電線都是集成在內部,一旦電線短路被點燃估計10秒鐘後就變成一個大火團了並且會迅速蔓延到旁邊的膠囊裡。
考慮到這個東西轉身極為困難,所以基本沒有機會逃生,此外高溫受熱整個框架變形,就算你能轉身門很可能也會卡住打不開,所以你就悲劇了。
當然了,還有傳染病的問題……
所以與其省20塊錢真不如住青年旅社了。
但是在一線城市中,膠囊旅館還是有存在的價值的。
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那些來城裡進行短期居住的找工作的人。
在他們找到工作之前提供一個暫時的落腳點,雖然環境差一些,但是至少比流落街頭要強。
東京新宿的一般旅館價格大概是1000人民幣左右一晚上,但是東京新宿的膠囊旅館可以便宜到200人民幣一晚上,所以如果北京的酒店平均價格按照300元一晚來算,膠囊旅館最多收費80元。
要是這個價格想要維持一定的利潤的話,要求必須有很高的入住率,不過考慮到幾個一線城市中的蟻族,我覺得還是有一定的發展前途的。
因此這種形式的建築只可能作為主要建築形式之外的一種補充,一個廉價高效但是很差勁的解決辦法,永遠不可能成為城市未來建築形式發展的主流。
As an architect,I serve for better life。
對其他同學問題的補充:
首先是對於這個膠囊旅館空間的定義的。
你是定義為一個居住的空間,還是一個簡單的容身之所。
如果是後者,那麼你住帳篷,或者搭張床,亦或者是橋洞底下,其實區別不大。因為你並沒有除了睡覺之外的額外需求。
但是如果是居住,我覺得是有很多欠缺的和不便的。我作為一個建築師來說,一個空間裡放一個電視不代表滿足了娛樂需求,電視跟頭部的角度,電視的尺寸,整體空間的音效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當考慮到了這些之後,膠囊旅館就不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了。
學生公寓可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至少從空間的角度來說沒有硬傷,軟體配套的問題是可以慢慢解決的,但是膠囊旅館這種先天空間硬傷的東西是無法被解決的。
當然了,價格是一個很重要的調節機制,每個人對於舒適二字的定價是不同的。所以我也沒有完全否定膠囊旅館的價值。但是我覺得建築學的角度來說,直覺告訴我應該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也許我可以在我的碩士設計中探討下這個問題。
另一位用戶「毛羽立」的社會性論述:當一個人成了謎
一看到這個問題就知道答案裡會出現黑川……贊同數最多的第一個回答已經說了很多關於建築的了,我來說點兒關於生活的。
首先,膠囊公寓的定位是什麼?
隈研吾在《十宅論》裡把日本的住宅分為10類,並分別歸納了每類住宅的目標人群及其生活方式。與膠囊公寓最接近的,應該是「單身公寓派」——五到六坪大的混凝土小空間,廁所浴室一體化的組合式浴室。它的原型是商務旅館的客房,是「旅館式家庭」的抽象和誇張。
那麼誰會住在膠囊公寓裡呢?
隈研吾的答案是:現代都市的單身者。他們理想的生活狀態不是安定下來,而是要處於不斷的變化中。在不得不開始安定下來以前,他們不是想拼命努力,而是想就這麼遊蕩著。旅館般的空間同時也讓他們產生有關性的聯想。
膠囊公寓有什麼特點?
無論是廁所、浴室、甚至是廚房都被塞進這個小空間裡,個人的生活被局限在這樣的組合體中。建築物的主體構造是混凝土,房間的上下左右都是混凝土,就連走廊的通道也被隔音鐵門給隔斷了,這樣就完完全全成為了一個密室。
所以,關於膠囊公寓會帶來什麼樣的生活,就不言而喻了。人員流動會很大,並且以職業不穩定的年輕人為主,如果是在天朝,估計會包括不想住宿舍的大學生、同居的小情侶、獨立藝術家、自由職業者、自命不凡的瘋子、開啟煉丹爐模式的考試黨、收入不高又喜歡玩樂的單身漢、激進的搖滾青年……我對以上人群沒有歧視,但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湊在一起,可以組成一種平靜、恬淡、舒適、安全的生活。(我突然想起《閃靈》結尾處的那些房間)
膠囊公寓還有一些別的問題。把人塞到一個個小格子裡,姑且不論舒適與否,我認為至少是很不低碳的。本來90㎡的房子才需要一套廚衛,現在這麼小的一個格子也需要一套,會增加很多管道之類的設施;為了良好的隔音,房間的四壁需要吸聲材料,增加了成本;絕大多數房間不佔據良好的採光朝向,全部房間沒有自然通風……至於「增生」的概念,至少在目前,還只是代謝派的理想國罷了。
當然如果指的是膠囊旅館,就另說了,我自己在臺灣住過膠囊旅館,感受不錯,如果在大陸推廣,主要問題在安全性能和管理模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