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園
是瀋陽鬧市中
一處靜地
絕大多數瀋陽人
童年都曾流連於此
然後
公園的歷史
卻無比曲折
中山公園原名「千代田公園」(「千代田」是東京的古稱),它最初為苗圃,始建於1919年;1924年,制定公園建設規劃,劃分成遊覽、運動、安靜、兒童遊樂、動物等區域。1926年,公園初步建成,園內有各種樹木、遊泳池、運動場等設施。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千代田公園限制中國人進園。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的標誌性建築,莫過於沉池。目前這個雕塑,是1965年修造。
過去的沉池,其造型是日本的一艘戰艦,戰艦名字也叫千代田。
這是日偽時期,日本明信片上的沉池
當時,日本侵略者已將滿鐵附屬地全面殖民化,將街道改成日本名字:如今的中山路為「浪速通」、中華路為「千代田通」、太原街為「春日町」等等。於是,臨近千代田通(今中華路)的公園便由此得名。
在中山公園西南角,這一座中山水源水塔,現為「瀋陽市不可移動文物」,闢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其實,它建於1928年(不是1915年),1962年停用,可謂瀋陽市城市供水誕生的標誌。
這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日本人拍攝的四座建築物,左起第一座子彈殼模樣的是忠魂碑(俗稱「炮子墳」);第二座建築物就是現存的中山公園水塔;第三座是日本人為祭奠在日俄戰爭中陣亡將士修建的忠靈塔;右側一座水塔則是已經消失的中山公園另一座水塔(它建於1915年,因城市擴建拆除於1940年左右)。
照片上甚至可見到戴著禮帽的「紳士」從豪華馬車上下來,拄著文明棍,透過白色的柵欄朝水塔眺望。這座消失的水塔明顯比現存水塔矮,只有30多米高,而現存水塔塔高53.55米。這座深30尺,直徑12尺,容量450噸的水塔,主要面向附屬地(現和平大街到瀋陽站一帶)的日本人供水。
這兩張照片,拍攝年代不詳,清楚看到水塔和忠靈塔——忠靈塔就是目前中華劇場的位置。
往事悠悠
轉瞬
已過百年
沉池換了容顏
樹木已渡
無數春秋
碑毀塔存
幸喜江山堅固
多少感嘆聲
灑向中山一片蒼翠
版權 | 歸屬於權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