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虛擬美術館時代已經來臨。」在尤倫斯藝術中心副館長尤洋看來,如今宅在家裡,輕觸屏幕,就能360度瀏覽遠在萬裡之外的西方經典名畫《蒙娜麗莎》,已經成為事實。
央美數字美術館內景。參觀者可移動圖中圖標,隨意進出虛擬展廳瀏覽。
湖北省博物館、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龍美術館、蘇州博物館、華人當代美術館5家國內博物館正式加入谷歌藝術計劃,它們將陸續把館藏精品數位化後上傳谷歌虛擬展示平臺,供更多國內外參觀者瀏覽學習。據了解,迄今為止,谷歌藝術計劃已與全球61個國家的700多家文化機構展開合作,其中,今日美術館、尤倫斯藝術中心等15家機構來自中國大陸。
「虛擬美術館時代已經來臨。」在尤倫斯藝術中心副館長尤洋看來,如今宅在家裡,輕觸屏幕,就能360度瀏覽遠在萬裡之外的西方經典名畫《蒙娜麗莎》,已經成為事實。中央美院美術館學術部主任王春辰透露,央美美術館也在與谷歌藝術計劃接觸。不過,他認為,要想讓數位化觀展成為一種流行生活方式,各大展館還得連續闖過三大關口。
國內博物館多停留在掃碼階段
「展館的網站絕不是數字美術館。」在王春辰看來,數字美術館必須具備兩方面要素:一是把藏品做了高畫質化拍照後放到自家網絡上或是第三方網絡展示平臺,諸如谷歌藝術計劃;二是要做數位化展示,讓參觀者可以在他希望的距離觀摩到藝術品暗藏的所有細節。若以此兩條標準來衡量,不論國家博物館還是中國美術館都還沒有自己的數位化展示平臺。
「單從新技術運用層面來看,國內博物館在世界範圍居於中等偏上的水平。」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屬於十足的新媒體控,微博、微信每天都在更新。在他看來,國內博物館在新媒體運用方面起步並不晚,只是大多更偏向於那些相對小型的科技平臺,比如二維碼、微信語音導覽,而在更為複雜的新技術展示、研究、保管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不小差距。
「博物館、美術館作為文化產品的提供方,出發點應該是能為參觀者帶來哪些便利,而不是自己能從中獲得什麼。歸根結底是一個服務意識問題。」王春辰認為,網站、二維碼只能算作數位化1.0版本,虛擬展館才是數位化2.0版本,「虛擬展館將徹底改變觀看原作的方式。無論普通人還是專業人士,都將看到更多有趣的內容。」他說,只有升級到新版本,數位化觀展才成為可能。
版權保護成為數位化潮流隱憂
谷歌藝術計劃方面透露,中國新加入的這5家合作夥伴共帶來了1300多件新藏品,其中,包括7幅「十億像素」作品和超過40個在線展覽。據了解,「十億像素」技術捕捉的圖片信息是百萬像素相機的一千倍,作品即便不斷被放大,也能高清呈現作品裡各處細節。而且,參觀者在實體展廳不方便看到的部分,也可以藉助新媒體得以實現。
當高精度的數位化資源在網際網路公開共享後,是否會助長藝術品侵權的發生?這是不少藝術機構擔憂的問題。「谷歌只是提供一個公共展示平臺,展品版權還是歸屬於藝術機構。」王春辰說,至於高畫質化處理後,是否會為剽竊者大開方便之門,「這就要求展館對每一件走上虛擬展臺的作品,都協調好版權使用問題。」不過,他認為,並不能因為擔心侵權而將新技術拒之門外。據谷歌藝術計劃方面提供的數據,用戶在虛擬展示頁面平均停留時長8.54分鐘,在每件藏品的平均停留時間1.36分鐘,「遠遠超過了大多數人在實體美術館逗留的時間,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人們對數位化觀展方式的認可與依賴。」王春辰說。
至於數字美術館的流行是否會影響到實體美術館的參觀流量,尤洋表示「根本不用擔心」。他說,從展示角度講,二者出發點完全不同,實體美術館講究的是展品與空間的關係,屬於體驗型;虛擬美術館發揮的是信息導向的作用。先在虛擬展館了解,再到實體展廳感受,共同構成一個連貫的認知過程。
科技與藝術混合人才缺口巨大
用手指在觸控螢幕上劃拉一番,眼前就會出現布置精美的博物館內景,「行走」在各個展廳間如入無人之境。當只需開啟「懶人」觀展模式,就可以與心儀藝術品撞個滿懷,是不是很愜意?事實上,通過谷歌藝術計劃推出的能360度拍攝實體展廳的「小推車」就可以搞定。
據了解,這類可移動拍攝車具有全景鏡頭,並設有存儲設備和電腦,可以在幾乎所有質地上實景拍攝。用戶只需通過移動滑鼠位置,就能夠在線上「進入」美術館內部,隨意選擇自己中意的展廳瀏覽、「穿越」。這種技術尤其適合那些暫時無法在公開展廳觀看到的作品。「龍美術館的收藏中,有些是從海外購買回來的中國文物,由於進出口關稅等原因,暫時不便回國展出,如果採取數位化技術實現線上展示,無疑能讓更多愛好者一飽眼福。」龍美術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加入谷歌藝術計劃後,他們已經上傳了400多件藏品,其中就包括公眾知曉度頗高的蘇軾《功甫帖》,而明成化雞缸杯隨後也將上線。
數字美術館雖然有諸多便利之處,在國內推動得卻很緩慢。王春辰認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家實體美術館在數位化轉型時,人力和技術力量不足。「虛擬展示遠不只是將展品數位化。從策展思路和方式來看,數位化的藝術展和實體的藝術展完全是兩碼事。虛擬藝術展除了要求策展人擁有藝術方面素養外,還得精通建立在網際網路技術基礎上的新科技知識,並且在策展過程中合理地加以運用。」在他看來,數字美術館和虛擬展示的流行,還將催生出新學科,比如數位化藝術策展專業,今後科技與藝術混合型人才將存在不小缺口。(文/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