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春天的小腳步就更近了。各色奇形怪狀的春季野菜陸續上市,其中便包括打著可愛小卷,幽幽生長的蕨類植物。
春季野菜合影,你認識哪些呢?via:agri.mynavi.jp
在日料中,春季料理也少不了蕨類植物的裝點,無論是開胃小菜,還是最後出場的釜飯,都可能有它們的身影。
赤貝/浸春野菜/辛子酢味噌,畫面正中到底是什麼蕨呢?看完下文你就知道了~ via:深圳「晴空」日本料理
詩經裡的「蕨」與「薇」是什麼?與日文中的「蕨」與「薇」有區別嗎?日本人常吃的蕨類植物有哪些?怎麼吃呢?
蕨類是本文的主角~ via:macaro-ni.jp
接下來我們來解鎖這些問題的答案。
我喜歡看蕨類植物的葉片,覺得小而密集排列的葉片有種莫名的視覺舒適感。而且想到蕨類植物是始於4億年前的古老物種,總會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在和來自遠古的聲音對話……
via:concordmonitor.com
可是我們吃的蕨菜顯然不是蕨類的一般葉片,而是其幼葉與嫩莖。蕨類初生的幼葉捲曲如拳,這種現象被稱為「幼葉拳卷」,是蕨類的重要特徵之一。
左側便是蕨類的拳卷幼葉。via:foodjapan.info
在日本料理中,常見的蕨類植物有三種,日文漢字分別寫作:蕨、薇、屈。看看它們的長相,你吃過哪種呢?
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是歐洲蕨的變種,來自水龍骨目碗蕨科蕨屬,日文假名 ワラビ(warabi),中文也稱蕨。
蕨。via:fukiyose16.com
薇,【Osmunda japonica】,來自水龍骨目紫萁科紫萁屬,日文假名 ゼンマイ(zenmai),中文稱紫萁。
薇。via:ootori-tengo.com
屈,【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來自水龍骨目球子蕨科莢果蕨屬,日文假名 コゴミ(kogomi),日文也稱草蘇鐵 /クサソテツ(kusasotetsu),中文稱莢果蕨。
屈。via:web.tsuribito.co.jp
這三種蕨類大家看著可能不太陌生,其實它們在我國也是重要的食用蕨類。這三位同目不同科,它們的拳卷幼葉外形也不盡相同,讓我們在相似的捲曲世界裡找找不同吧。
蕨的拳卷幼葉通常有3-5簇,如握拳狀輕微捲起,而非螺旋狀。
蕨。via:dream44cook.com
薇的拳卷幼葉呈螺旋狀,表面有明顯的絨毛,螺旋中心每一側被一大片張開的葉子所覆蓋。不同性別的薇幼葉狀態不同,雌性的幼葉扁平,而雄性的幼葉膨起。
♀雌性薇【左】與♂雄性薇【右】。via:mikijapan.exblog.jp
屈的拳卷幼葉呈螺旋狀,細小的葉子分布在螺旋狀周圍及中心,像有趣的花邊裝飾。而且屈的莖內側有凹槽。
看起來毛茸茸的屈。via:veggydesign.jp
除了這三位,你在日本的料理店可能還會遇到一種被稱為「雁足」的蕨類植物,有人說它是福岡產的一種「屈」的商品名。它長這樣:
光潔的雁足。via:facebook.com by Bonnie Tone
其實它並不是某種「屈」,而是另一種蕨類植物:鬼日陰蕨,【Diplazium nipponicum】,來自水龍骨目蹄蓋蕨科科雙蓋蕨屬,日文假名 オニヒカゲワラビ(onihikage warabi),中文稱日本雙蓋蕨。
雁足呈螺旋狀,嫩莖十分光滑,中心的嫩葉呈拳狀,而非片狀,與蕨、薇、屈的拳卷幼葉外形皆不相同。
看到了「蕨」「薇」二字,你可能想到了《詩經》吧(什麼?沒想到!那再好好想想吧……)。
徒彼南山,言採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
陟彼南山,言採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
——《詩經·召南·草蟲》
蕨與薇,可以出現在愛情詩裡。春季,萬物萌發,也是思念肆意蔓延的時節。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維以告哀。
——《詩經·小雅·四月》
在這首政治諷諭詩裡,壯志難酬的作者倒是沒有在意蕨與薇的美貌與美味,只是將它們作為山中植物的代表,抒發一下無處容身,無以自處的悲憤之情而已。
壯志難酬的作者可能是這種表情……
於是,問題來了:《詩經》中的蕨與薇是日文中的蕨與薇嗎?
《詩經》中的「蕨」就是我國現在常見的蕨菜,與日文中的「蕨」是同一物種。《詩經》中的「薇」一般認為是指野豌豆類植物,來自薔薇目豆科野豌豆屬【Vicia】。
野豌豆類的氣質是這樣的。圖為救荒野豌豆。via:commons.wikimedia.org
但因南宋理學家朱熹認為「薇」指紫萁,影響後世,所以現在我國依然有將紫萁誤稱為薇菜的情況。日文中的「薇」也是指紫萁,不知是否是受朱熹影響。
日文中的薇(紫萁)。via:cookpad.com
總之,中文與日文中的「蕨」含義相同,而「薇」的含義不同。
近年來日本的蕨年產量在700噸左右,而薇和屈年產量不過幾十噸,日本每年還從中國和俄羅斯大量進口1000多噸蕨,從中國進口幾十噸薇。所以,在這幾種蕨類中,在日本的市場和一般用餐場景下,可能更容易遇到蕨。
日本的幾種常見蕨類,圖中少了誰呢?via:maruk-sozai.jugem.jp
在古代,人們喜歡以漬物的形式留住時令的味道。在看起來很好吃的《延喜式》裡,記載著春季漬物14種和秋季漬物35種,其中春季漬物中就包括鹽漬蕨。
《延喜式》中用來做漬物的部分蔬菜。via:nishiri.co.jp
現在在愛知縣,醬油漬蕨和豆渣漬蕨(わらびのおから漬け)是當地有名的鄉土料理。
醬油漬蕨。via:on-the-slope.com
而在日本蕨產量最大的山形縣,和蕨有關的鄉土料理是叩蕨(わらびたたき)。這個看起來像湖南料理擂辣椒的菜,做法是將去澀處理後的蕨用刀切成泥狀,然後加入烤香的味噌、山椒葉(還可加入姜、蒜等調味料),繼續切拌均勻。
雖然叩蕨看起來有點暗黑,但配著熱騰騰的米飯同食,細滑幽香,應該還蠻好吃的。
叩蕨配飯。via:healthmate-sakegawa.com
既然提到了米飯,用蕨來炊飯,也是春季的常見料理,還可以加入竹筍等其他時令蔬菜同炊,「筍蕨春甜味正佳」,春日的感覺呼之欲出。
筍蕨飯。via:nestle.jp
此外,蕨還可以用來製作炸物、拌物、炒物、煮物、湯類等。
如果想吃甜品,可以來點蕨餅。
蕨餅。蕨餅上灑滿黃豆粉的樣子,好像我們熟悉的驢打滾兒啊…… via:park.ajinomoto.co.jp
蕨的根狀莖中富含澱粉,通過清洗、敲擊、過濾澱粉、曬乾等步驟製成蕨粉(與我們蕨根粉的做法有些相似),再用加水與砂糖製作成Q彈的蕨餅。蕨餅一般會配黃豆粉、抹茶粉或黑蜜食用。
敲打蕨根的工作現場……看起來不是個輕鬆的活兒😓。via:autumn2019.hidaminpaku.com
但由於用蕨制粉耗費人力,產出率低,在古代只有貴族才有機會享用蕨餅,據說醍醐天皇(885-930)便是蕨餅的超級粉絲。
蕨粉。via:mi-journey.jp
現在的蕨餅大多數都是以紅薯粉、木薯粉、葛粉、糯米粉、藕粉為主要原料製作而成的,100%蕨粉製作的本蕨餅較為少見,價格是普通蕨餅的5-10倍左右,顏色比普通蕨餅深,且賞味期較短。
本蕨餅。via:mi-journey.jp
如果你在春季來到日本的高級料理店,看到料理中出現了頭部打著卷的新鮮蕨類植物,那麼它最不有可能是以上四種蕨類植物中的哪種呢?
答案是:薇。
「銀座 しのはら」的春季野菜土鍋飯,裡面有蕨、屈、刺嫩芽等。via:tabelog.com by コスモス007在高級料理店,新鮮蕨類中,最常出鏡的是屈和蕨,其次雁足。薇在高級料理中一般會幹物的形式出現。
「比良山莊」八寸中,左側是青幹薇押壽司。via:tabelog.com by アルボス
雁足產量較少,只有些西日本的料理店喜用,所以在全國範圍內不很常見。屈的產量遠低於蕨,卻上鏡率高,則可能與澀味物質含量低有關。
「富小路 山岸」的黑水雲雁足素麵。via:tabelog.com by ♡みぃみの365日♡
這幾種植物的澀味物質含量不同,屈和雁足澀味輕,無需去澀處理,便可食用。而蕨和薇的澀味較重(尤其是薇),需要用草木灰或小蘇打水燙煮幾次,再以冷水浸泡,去澀後方可愉快地食用。
這樣的處理方式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去除蕨中的有害物質原蕨苷。薇、屈、雁足中是否含有原蕨苷,未有研究證明。
經小蘇打水燙煮後,浸泡在清水中的蕨。via:wakka-kitchen.com
與蕨類似,屈、雁足常見的做法是焯熟後做成拌物或其他料理的配菜。
屈拌芝麻。via:nakaoji.net
它們可以與其他春季野菜一起做成先付或八寸,或者作為魚類、肉類料理的配菜,突出春季的時令感。
在「比良山莊」的八寸裡,你找到屈了嗎?tabelog.com by みつごとうさん
它們也與其他野菜一起炊飯;或者做成天婦羅、唐揚等炸物。
「にい留」的雁足天婦羅。via:tabelog.com by ふひと@広島
薇雖然可以趁新鮮食用,但更常見的是乾物,分為赤幹(日曬乾燥,顏色為紅色)和青幹(煙燻乾燥,顏色為綠色)兩類。
赤幹薇製作中…… via:ootori-tengo.com
高知縣的鄉土料理炒煮薇(ぜんまいの炒め煮)便是用薇的乾物與油揚(油豆腐)炒制,然後再加出汁煮製而成。薇的乾物還可以包裹在油揚之中,做成「信太卷」。
「片折」的薇信太卷配壬生菜。via:tabelog.com by カフェモカ男
最後,少不了《小森林》的春季片段,用來下飯一流。在視頻裡找到本文的主角們了嗎?
以上文字內容為日料棧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需轉載請聯繫公眾號【日料棧】或ryori@robait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