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1950年3月西昌解放,年底成立西昌地區專員公署。1952年4月政務院決定,將西昌專區的大涼山地區劃出,設立涼山彝族自治區(州級)。西涼同屬西康省。1955年10月,撤銷西康省,西、涼改屬四川省。1978年10月,撤銷西昌地區,所屬米易縣、鹽邊縣,劃歸渡口市(現攀枝花市),其餘8個縣併入涼山州。1984年4月,峨邊縣、馬邊縣劃歸樂山地區。至1990年底,涼山州轄西昌市、德昌、會理、會東、寧南、普格、布拖、昭覺、金陽、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寧、鹽源、木裡藏族自治縣共17個縣(市)。首府設西昌市。
行政區劃及土地面積(2010年)
單位:個
縣、市政府駐地 | 土地面積(平方公裡) | 鄉 | 鎮 | 村委會 | 村民小組 | 居委會 | 居民小組 | |||
民族鄉 | 街道辦事處 | |||||||||
全州 | 60423 | 537 | 13 | 75 | 9 | 3745 | 19789 | 110 | 718 | |
西昌市 | 西昌市 | 2654 | 29 | 2 | 8 | 6 | 231 | 1787 | 29 | 325 |
木裡縣 | 喬瓦鎮 | 13253 | 28 | 5 | 1 | 0 | 113 | 603 | 1 | 5 |
鹽源縣 | 鹽井鎮 | 8388 | 26 | 1 | 8 | 0 | 247 | 1857 | 5 | 42 |
德昌縣 | 德州鎮 | 2284 | 20 | 2 | 3 | 0 | 137 | 989 | 5 | 42 |
會理縣 | 城關鎮 | 4528 | 44 | 1 | 6 | 3 | 303 | 2192 | 12 | 86 |
會東縣 | 會東鎮 | 3227 | 51 | 0 | 2 | 0 | 318 | 1804 | 7 | 33 |
寧南縣 | 披砂鎮 | 1667 | 19 | 0 | 6 | 0 | 125 | 823 | 8 | 25 |
普格縣 | 普基鎮 | 1905 | 31 | 0 | 3 | 0 | 153 | 756 | 8 | 20 |
布拖縣 | 特木裡鎮 | 1686 | 27 | 0 | 3 | 0 | 190 | 1010 | 2 | 6 |
金陽縣 | 天地壩鎮 | 1587 | 30 | 0 | 4 | 0 | 177 | 803 | 2 | 10 |
昭覺縣 | 新城鎮 | 2698 | 46 | 0 | 1 | 0 | 268 | 837 | 3 | 9 |
喜德縣 | 光明鎮 | 2206 | 17 | 0 | 7 | 0 | 170 | 602 | 3 | 0 |
冕寧縣 | 城廂鎮 | 4423 | 32 | 1 | 6 | 0 | 224 | 1199 | 8 | 9 |
越西縣 | 越城鎮 | 2256 | 36 | 1 | 5 | 0 | 289 | 968 | 4 | 20 |
甘洛縣 | 新市壩鎮 | 2156 | 21 | 0 | 7 | 0 | 227 | 839 | 2 | 2 |
美姑縣 | 巴普鎮 | 2573 | 35 | 0 | 1 | 0 | 292 | 1492 | 3 | 64 |
雷波縣 | 錦城鎮 | 2932 | 45 | 0 | 4 | 0 | 281 | 1228 | 8 | 20 |
歷史文化
涼山自古就是通往祖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秦漢時期,中央王朝就在涼山設置郡縣進行管理。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如西漢司馬遷、蜀漢諸葛亮、元世祖忽必烈、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馬可·波羅等都曾有在涼山遊歷、活動的記載。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徵過涼山,途徑境內10個縣市,發生了巧渡金沙江、會理會議、彝海結盟等重大歷史事件。1950年涼山解放,1952年涼山彝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6年實行民主改革,涼山「一步跨千年」由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79年,原涼山州和西昌地區合併,成立涼山彝族自治州,涼山邁入新的發展時期。
民族文化
涼山,一個有著燦爛文化的地區。幾千年前,彝族先民就創造了輝煌的太陽曆,歷經千年風雨,涼山成為全國彝族文化保存最為完整、內容最為豐富的地區。神秘奇妙的畢摩文化、狂熱奔放的火把節文化、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以及熱情豪爽的飲食文化和瀘沽湖摩梭母系民族文化、木裡藏鄉文化,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而又交相輝映。"彝族火把節"和"彝族漆器藝術"已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旅遊資源
涼山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不是海南、勝似海南,是中國西部最佳陽光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這裡自然風光雄奇秀美,有代表性的景區、景點160多個,邛海瀘山、螺髻山、瀘沽湖等著名景點充滿了仙境般的神奇與美麗。這裡是嫦娥飛天的地方,州府西昌市被稱為"中國航天城"、"東方休斯頓"。這裡是中國革命史上有過重大貢獻的地區,1935年,紅軍長徵經過涼山,巧渡金沙江,舉行了著名的會理會議和彝海結盟。
經濟發展
2015年,在複雜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下,全州切實落實國務院、省政府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政策措施,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科學發展、轉型發展、特色發展、開放發展,以提質增效為核心,深入實施「三大片區發展戰略」,著力資源轉化、產業支撐,投資拉動、擴大內需,改革攻堅、保障民生,全州經濟社會在新常態下實現平穩發展。
一、綜合
國民經濟實現平穩增長。2015年全州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1314.84億元,增長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3.58億元,增長4.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4.8%;第二產業增加值648.65億元,增長0.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2%;第三產業增加值402.61億元,增長7.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3.0%。人均GDP達到28276元,比上年增長1.8%。三次產業比重為20.0:49.4:30.6。
非公經濟發展較緩。全年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729.74億元,增長1.6%。其中,一產業增加值89.19億元,增長2.9%;二產業增加值438.02億元,下降0.3%;三產業增加值202.53億元,增長6.5%。非公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5.5%,比上年下降1.4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3.6%。
居民消費價格。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同比上漲1.7%。居民生活消費八大分類指數呈「六升二降」的態勢,其中食品類上漲3.0%,衣著類下降0.8%,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0.2%,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8%,居住類上漲2.3%,菸酒及用品類上漲2.5%,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0.4%,交通和通訊類下降1.0%。
工業品出廠價格。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下降7.4%,其中:輕工業產品上漲0.3%,重工業產品下降8.3%;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IPI)下降5.9%。
二、農業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447.48億元,增長4.6%。
種植業增產增效。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7.21萬公頃,增長1.8%,佔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為68.2%;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13.30萬噸,增長2.5%,平均畝產301.2公斤。主要經濟作物中,油類作物產量4.67萬噸,增長6.2%;菸葉(未加工菸草)產量13.39萬噸,下降0.2%;蔬菜及食用菌產量272.77萬噸,增長5.4%;園林水果產量123.04萬噸,增長7.3%。
生態建設順利推進。鞏固和擴大以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為重點的生態建設成果,全年完成造林面積3.96萬公頃,其中:完成退耕還林造林面積11160公頃,年末全州森林覆蓋率達43.0%。森林保護工作繼續鞏固,森林火災損失控制在0.02‰以下,森林病蟲害防治率達到100%。
畜牧業穩步增長。全年出欄肉豬486.05萬頭,下降2.7%;羊出欄299.35萬隻,增長3.8%;牛出欄30.61萬頭,增長4.6%;家禽出欄1734.26萬隻,增長3.4%。全年肉類總產量達45.74萬噸,增長0.1%,其中豬肉產量34.14萬噸,下降1.2%;羊肉產量5.13萬噸,增長3.9%;牛肉產量3.49萬噸,增長4.6%;家禽肉產量2.62萬噸,增長3.6%;牛奶產量4.72萬噸,增長2.7%;蠶繭產量2.55萬噸,增長0.8%。實現畜牧業產值177.32億元,增長3.4%。
農田水利建設加快,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累計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6.42萬公頃,新增0.42萬公頃;全年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13.69萬噸,增長0.6%;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327.98萬千瓦小時。
三、工業和建築業
堅持新型工業化道路,強力推進工業轉型升級,但由於市場需求影響,工業生產有所下滑。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472.04億元,下降3.7%。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44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4.6%,銷售產值下降16.0%。
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中,鐵礦石原礦量7948.10萬噸,下降18.3%;銅選礦產品含銅量5.80萬噸,下降23.7%;鉛選礦產品含鉛量5.80萬噸,下降73.5%;鋅選礦產品含鋅量12.20萬噸,下降52.5%;磷礦石(折含P2O530%)產量505.20萬噸,增長26.2%;發電量961.94億千瓦小時,增長10.6%。成品鋼材產量324.40萬噸,下降6.8%;水泥產量431.80萬噸,下降2.3%。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57.74億元,下降16.8%;盈虧相抵後的利潤總額為94.80億元,下降24.6%;利稅總額為168.73億元,下降18.0%。企業總資產貢獻率9.11%,流動資產周轉率2.78次/年,成本費用利潤率9.74%,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為30.5%,比上年上升7.4個百分點;虧損額39.12億元,上升98.1%;產銷率95.7%。
建築業穩步增長。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76.45億元,增長12.1%。全州資質等級四級及四級以上的建築企業41個,完成建築業總產值98.19億元,增長19.6%。
四、固定資產投資
大力推進項目建設,以重大產業、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設施項目為重點,增強投資拉動。年末全州施工項目達到1028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1073.18億元,比上年增長2.6%。
在投資構成中,第一產業投資29.69億元,增長132.8%,第二產業投資461.68億元,下降13.7%,第三產業投資581.80億元,增長16.7%。基礎設施投資190.52億元,增長21.8%,產業投資465.67億元,下降8.4%,民生及社會事業投資316.11億元,增長34.2%,其他投資62.20億元,下降50.8%。更新改造投資完成161.38億元,增長5.2%;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8.67億元,增長102.3%。
主要行業中,農林牧漁業投資33.55億元,增長92.2%;採礦業投資52.00億元,下降9.1%;製造業投資56.59億元,下降19.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投資349.75億元,下降13.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112.27億元,增長48.7%;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42.08億元,下降13.5%;教育業投資24.64億元,增長36.6%。
全年投產項目達到743個,項目建成投產率達到72.3%。新增固定資產666.89億元,下降17.5%;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達到62.1%。
五、國內貿易和旅遊
消費品市場持續增長。在國家擴大內需、提升消費的政策效應下,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7.25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商品零售額417.82億元,增長10.5%;餐飲收入79.42億元,增長13.9%。
從城鄉市場看,城鎮市場零售額為366.17億元,增長10.5%;鄉村市場零售額為131.08億元,增長12.5%。
批發零售貿易業規模持續增大。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完成銷售總額874.75億元,增長10.1%,其中:批發業銷售額389.16億元,增長6.9%;零售業銷售額485.59億元,增長12.8%。
深入實施資源聚合型和精品帶動型旅遊發展戰略,促進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旅遊者3729.51萬人次,增長17.81%;旅遊總收入251.66億元,增長33.17%;全年旅遊外匯收入0.93萬美元,下降97.42%。
六、對外經濟
對外經濟合作不斷擴大。廣泛開展國際經貿交流合作,推進區域合作,不斷拓寬對外經濟合作領域。全年共籤約招商引資項目83個,協議引進資金597.98億元,增長33.6%;實際到位資金507.44億元,增長9.1%。
全年出口創匯8610.22萬美元,增長4.58%。
七、交通、運輸、郵電
交通運輸穩步發展。年末全州公路通車裡程達到25958公裡,增長4.1%,其中等級公路通車裡程20016公裡,增長7.5%,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到212.7公裡。全年完成公路貨物周轉量1244182萬噸公裡,增長10.7%,旅客周轉量281274萬人公裡,增長12.8%。
郵電通訊業平穩增長。全州郵政通訊企業全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3.22億元,增長4.1%。年末國際網際網路上網用戶數67.08萬戶,增長129.7%;公網電話用戶達568.25萬戶,增長62.7%;其中:固定電話用戶66.47萬戶,增長83.4%,行動電話用戶501.78萬戶,增長60.3%。
八、財政、金融、證券和保險
地方財政收入略有下降。公共財政總收入完成157.88億元,下降1.4%。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完成107.07億元,下降4.7%,其中:稅收性收入61.71億元,下降5.9%。公共財政支出完成417.32億元,增長14.1%。
金融。年末全社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490.66億元,增長7.7%。年末各項貸款餘額700.41億元,比上年淨增44.94億元,增長6.8%。其中:短期貸款餘額164.35億元,下降4.7%;中長期貸款餘額456.96億元,增長4.2%。
年末全州證券經營機構2個,全年證券交易額1431.35億元,增長208.4%。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積極推進。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國策,「兩基」攻堅成果得到鞏固提高,深入實施大涼山彝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推進彝區、藏區「9 3」免費職業教育。年末全州有各級各類學校1358所,在校學生數83.0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54.75萬人,比上年增加2.34萬人;專任教師4.58萬人,比上年增加0.30萬人。
基礎教育。年末全州小學學校數1146所,招生10.27萬人,在校學生55.54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14%,其中少數民族學齡兒童入學率99.00%。普通中學196所,招生8.68萬人,在校學生24.73萬人。
職業教育。中等專業和技術職業學校6所,在校學生1.03萬人,職業高中11所,在校學生1.79萬人。
高等教育。西昌學院本年度招生4355人,畢業3788人,在校學生15862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2749人。
科技研究和應用。州級各部門全年共承擔科研項目127個,其中省部級項目42個,獲得省級重大科技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8項。
十、文化和衛生
文化藝術事業不斷發展。年末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公共圖書館18個,藏書量76.56萬冊,文化館18個,鄉鎮文化站577個,博物館9個,文物保護機構17個。
廣播電視事業繼續加強。全州有線廣播電視用戶34.06萬戶,電視人口覆蓋率92.73%,廣播人口覆蓋率80.36%。
新聞出版事業持續發展。全州出版地方報紙彝、漢文版三種,發行量1452.07萬份;出版地方雜誌彝、漢文版兩種,發行量10000冊。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醫療服務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醫療救治體系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推進,參合農民395.48萬人,參合率達99.4%,統籌支出醫療費用補助(含家庭帳戶支出)16.67億元,增長22.4%。年末全州有衛生機構1088個,病床位21610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9472人,其中:執業醫生6630人,護師護士7973人。在衛生機構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8個,婦幼保健站18個,擁有衛生防疫技術人員721人,婦幼保健技術人員634人;鄉鎮衛生院571個,擁有執業醫生1832人。
十一、人口
據公安人口統計,2014年全州年末戶籍人口511.78萬人,增長1.06%。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282.34萬人,佔總人口的55.2%;彝族人口為264.78萬人,佔總人口的51.74%。全年出生人口6.76萬人,出生率為13.28‰;死亡人口2.44萬人,死亡率為4.79‰。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31元,增長9.3%,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0131元,增長9.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84元,增長7.7%,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118元,增長8.2%;農民人均純收入9422元,比上年淨增1158元,增長11.3%,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378元,增長11.2%。
城鄉居民儲蓄餘額穩定增長。全州城鄉居民年末儲蓄餘額764.83億元,增長11.3%,其中:城鎮居民儲蓄餘額517.40億元,增長10.7%;農村居民儲蓄餘額247.43億元,增長12.4%。
社會保障就業事業進一步推進。年末全州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含職工)達到27.17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6.92萬人。全年新增就業人員2.14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96%。
社會福利與救助力度加大。城鎮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7.36萬人,保障金支出1.92億元;農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57.12萬人,保障金支出6.74億元。全州共有各類福利院、敬老院75個,床位數12262張。
註:1、公報中各項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涼山州統計年鑑》為準。
2、公報中生產總值及產值指標的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宜居環境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北起大渡河與雅安市、甘孜州接壤,南至金沙江與雲南省相望,東臨雲南省昭通市和四川省宜賓市、樂山市,西連甘孜州,地處北緯26°03'~29°18',東經100°03'~103°52'之間,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四川民族類別和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自古就是通往祖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通道、古「南方絲綢之路」必經之地。1935年中央紅軍長徵過涼山,巧渡金沙江、召開會理會議、舉行彝海結盟,在中共黨史、軍史、革命史上寫下光輝一頁。1950年涼山解放,1952年成立涼山彝族自治州,1956年實行民主改革,1978年與原西昌專區合併成立新的涼山彝族自治州。全州幅員6.04萬平方公裡,總人口515萬,其中彝族人口佔52.5%,轄16縣1市,境內居住著彝、漢、藏、回、苗、蒙古、傈僳、傣、納西、布依、壯、白、滿、土家等14個世居民族,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是四川省民族類別最多、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木裡縣是全國僅有的兩個藏族自治縣之一。
涼山州內各地都明顯呈現出立體氣候。總的說來,涼山州區域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乾濕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乾暖;夏半年雲雨較多,氣候涼爽。日溫差大,年溫差小,年均氣溫18.1℃,日照2500多小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宜遊,天空潔淨清朗,月亮晶瑩皎潔,素有「月城」雅稱,是首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是舉世聞名的航天城、「一座春天棲息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之一、中國最美的十大古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