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平生會心事,蘆花千頃月明中。
過分年少的人,是無法品咂出蘆葦的好的。當一千隻大雁從橫無際涯的蘆葦叢上撲稜著掠出一池碧影,年少者忽地明白了什麼,於是這一片蘆葦便搖曳出了最樸素的追求,這才知曉了蘆葦的好。
爺爺是頗愛蘆葦的老中醫,常年,家裡就有幾束幹透了的蘆葦做裝綴。我也不懂,這蘆葦不就一片白茫茫的棉絮樣嗎,有什麼好?爺爺也總是笑而不語,拍拍我的頭,不做解釋。
家住在一條小溪旁,每到秋天就開滿了蘆花。這時爺爺時常駕一葉扁舟,在無人來訪的時刻,閒閒地晃出一池秋色瀲灩。而有人來訪了,他便從小船上下來,給人診脈、開藥。我就看著他日復一日地重複這樣相似的生活。爺爺也曾問我,半開玩笑似的,願不願意將來接替他的職業,也做一名中醫。而想到這樣毫不新奇的日子和平凡無趣的生活,我搖了搖頭。爺爺的嘴角卻又揚了起來,堆著皺紋,轉身撫上他的蘆葦,說:「爺爺我就像棵蘆葦啊。」
他的確像棵蘆葦,是隨波漂浮、日夜奔波的那種。有一次大雨滂沱的夜晚,家裡的小門重重地被人撞開了,對方氣喘籲籲地進來,拉著爺爺的手,求他一定要去看看他日薄西山的老母親。爺爺二話不說,草草披上蓑衣就破門而出,抄起船槳,披開層層蘆葦,在那人的指點下划去。而我,倚著搖搖欲墜的門,就看著他的身影,隱沒在千頃月明的蘆葦裡。
仿佛是五更,爺爺方才歸來。除了藥箱子,兩手空空。「他們說家裡實在沒有錢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啊。」他對此這麼解釋。那連門都沒得修了,這引得年少的我一陣更大的不快。原來,任何一個人對他都可以這樣呼來喝去,而他竟還無動於衷!
但在這個秋天,在我回鄉參加爺爺的葬禮時,我仿佛驀地明白了。葬禮那天,幾乎全鄉的人都自發地為他來送行,為他扯碎蘆葦,洋洋灑灑地鋪滿在他的棺材裡。他們議論著他的往事,抒發對他的緬懷,情真意切,不亞於他的直系親屬。
對著一池的蘆葦,我又想起了他破門而出的背影漸漸隱沒在蘆葦叢中的樣子。他的確是像蘆葦的。
因為蘆葦這種東西啊,以泥為根,聚族而居,平凡得無以復加。但它卻生生不息、年復一年地蔓生,一根長出來了,便接連盈滿了一整個池塘,讓我看不見淤泥。爺爺讀透了它,故他雖平凡卑微,卻醫者仁心,濟世救人。他一生清平疏淡,卻使一鄉人都為之感慨。
蘆葦雖不似秋菊榮耀,也不似春松華茂,卻燦爛千頃。它是爺爺一輩子的無字書,那麼,我也希望它將會成為我的無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