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兗煤藍天清潔能源有限公司的產品展廳內,一枚枚拇指長度的橢圓形煤整齊擺放在展示託盤上,旁邊是幾臺大小不一的爐具。「這就是我們藍天工程的主要成果之一——潔淨型煤和解耦環保爐具。」工作人員介紹。
「現在集中燃煤的汙染狀況已經得到改善,真正的硬骨頭是散煤。煤改氣、煤改電或其他技術,面對分散廣、數量多的散煤用戶尤其是農村用戶,往往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兗煤藍天清潔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孟磊對煤炭有著強烈的感情。藍天公司是兗礦集團一號工程——「藍天工程」產業化的實施者,其獨有技術能將普通煙煤轉化為潔淨煤,讓煤炭也能變成清潔能源。
兗礦集團與高端科技研發團隊合作,圍繞著煤與爐具,突破了七項關鍵技術。「潔淨型煤+環保爐具」的組合具有易點燃、上火快、無異味等特點。相比散煤燃燒,通過煤爐匹配,能達到煙塵減排90%、二氧化硫減排60%、氮氧化物減排40%、一氧化碳減排70%以上,達到國家工業排放標準。
經示範應用,「潔淨型煤+環保爐具」的使用成本分別是煤改氣、煤改電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而且戶均取暖設施投資減少三分之二,取暖熱效率則提高了30%。以鄒城市為例,用戶室內溫度比往年平均提高了3度左右。
藍天公司將由林木化石演變而來的煤炭「由黑變白」,重返綠色清潔之路。同樣,新巨龍公司也讓因採礦出現的大面積塌陷地「返璞歸真」,化為林木,重繪綠色生態畫卷。
7500畝滿目滴翠、錯落有致的經濟林泛起層層碧浪,大片的蒲草、蘆葦在2000畝的溼地中「野蠻」生長;另外2000畝的湖泊中野鴨成群,水鳥結隊盤旋在上空。
沒人能想像這裡曾是巨野縣新巨龍公司的一個遍布矸石堆、雜草叢生的採煤沉陷區,這家山東能源新礦集團投資開發建設的特大型煤礦通過不斷地治理與保護,讓一道大地上的「傷疤」變身為鑲嵌在礦區中的「明珠」。
「現有經濟林7500畝、共300萬株,主要有碧桃、海棠、五角楓等56個品種,上半年銷售苗木200多萬元,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隸屬於新巨龍、負責礦區治理的龍美公司經理曹軍說。
一路向南,記者來到位於園區中部的省級溼地公園,這裡逐步建成了從水藻、蘆葦苗到蘆葦蕩,從小魚、小蝦到幾十種生物繁衍的生態溼地公園。目前,溼地每年可吸引天鵝、灰鶴、白鷺、灰鷺等幾十個品種、數十萬隻鳥類在此繁衍生息,極大改善了生態環境。
園區的最南端是生態高效農業示範區,兩棟面積達1萬平方米的智能溫室給人以置身熱帶雨林之感。蓮霧、木瓜、火龍果等數十種熱帶水果在這裡「喧賓奪主」。智能溫室負責培育引進的新品種,位於溫室右側的32棟日光大棚負責規模化栽種。
「來,吃點水果!剛剛摘的!」一位工作人員端著切好的紅心火龍果和香蕉。「放心吃,整個農業園都不打農藥、不上化肥,優先供應職工餐廳,還會定期給礦上的工人們送時令果蔬呢!」曹軍笑著說。
截至目前,新巨龍治理塌陷地18000畝,相當於2個杭州西湖的水面面積。
(文章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