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兩者相似度很高的時候,雙方難免不會被人拿來作比較,往往最後得出結論,兩個都很好而且各有各的優缺點。
M叔叔和K爺爺當鄰居好久了,人們還是難分到底誰的味道更好;清華和北大也比鄰而居很多年,至今分不出到底誰才是最厲害的。
長到現在這麼大依然無法分辨哪種泡麵才是最好吃的,但是我知道哪種泡麵怎麼吃更爽。
因為為了體驗人生中的另一種滾燙,吃了很多的泡麵,雖說泡麵泡著吃,但是煮出來的口味會更棒。
從某一個冬天開始,我們在食堂搜集了筷子和不鏽鋼的碗,側立的磚塊架著裝好水的鐵盆,易拉罐剪開倒上剛在醫務室買的酒精,點火放泡麵等著鍋開。
那時候常在宿舍煮的一般都是粉類,有一款非常少見的泡麵叫麻辣燙記不清是什麼牌子的,那款泡麵是樓管阿姨不知道從哪個商販手裡倒賣過來的,包裝桶扁扁的,裡面是又酸又辣的粉皮,還會贈滷蛋,甚至有段時間一桶裡邊送兩個滷鵪鶉蛋。現在很多人煮方便麵都會選擇加青菜加荷包蛋,但是作為一個曾經住校總吃泡麵的人來說,這些都弱爆了!
在學校有青菜嗎?在學校能煮荷包蛋嗎?
生活在寄宿制的學校裡有些事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是被禁錮的同時總想著如何去衝破枷鎖,也可能只有我這種反骨硬的人才這樣。
條件的匱乏不能影響我們去豐富我們的生活,事實證明那個年齡的小孩想法多的很。根據學校賣的零食我們組出了固定搭配。
樓管阿姨那買的泡麵豆皮很多,特別適合用雞肉腸來泡,香辣的氣息侵襲味道不是很重的雞肉腸,口感綿軟味道香辣,一口面一口腸一口湯。
更絕的是當時學校新出的剁椒魚頭泡麵,專門有一個包放魔鬼辣椒,根據個人口味酌情添加。那時候晚上能量嚴重供給不足,一桶泡麵根本不夠吃,所以當時最硬核的吃法是一桶面再加半包袋裝方便麵。這種硬核吃法的創始人還因為這個吃法得了一個美名——二泡,在二泡的基礎上我們還會添加一些其他東西。
面多了味道容易淡,所以宿舍常備物品是鹽,水可以放肆的加,因為我們有鹽。記得比較誇張的一次是對面宿舍八個人沒吃飯,半夜靠我們宿舍兩個半桶的泡麵湯加鹽加水續的命,那時候的夜晚真簡單,來勢兇猛的飢餓靠幾口泡麵湯就能續命。
二泡硬核是硬給其他宿舍的,像我們這種自己造設備的宿舍沒有最硬核只有更硬核。
剛出的麻辣香鍋泡麵吃完面留下湯,學校操場整改的小菜園仍留有幾顆菜,三個長不大的蘿蔔一個嫩南瓜,還有很多小白菜和小菠菜。
點火倒麵湯,把菜都切塊直接放進去,加點鹽,等水開就可以直接吃。宿舍五個人圍著那一盆泡麵湯煮菜,很簡單很劣質的食物卻不知道比食堂的飯好吃了多少倍。
進階版的就是買麻醬涼皮,操場食堂後門堆成山一樣的大白菜,晚上回宿舍的時候抱走一棵。白菜手撕成合適的大小,前一天吃方便麵剩下的料當底料,麻醬涼皮裡的麻醬包就是我們的硬核蘸料。白菜和涼皮都涮著吃,能從十點吃到十一點半。
想當年那兩塊磚和小易拉罐不知道給我們帶來了多少驚喜,但是這篇主講泡麵所以暫且按下不表。
後來學校出了楊掌柜系列,有粉有面,幾款辣味也是非常的足,其中有一款酸辣口味的,我們把在小賣部買的雞肚,蝦尾,小魚乾什麼的都放進去,因為酸辣的比較解膩所以搭配出來的味道還是是很美好的。
後來又有了寬粉,寬粉是最絕的一款,因為辣所以愛之深愛,恨之痛恨。班裡有個同學第一次吃這個寬粉吃了一個小時,期間加了三次水才勉強把桶裡的粉吃完。
對於我們宿舍這群常年啃食泡麵的少女來說,這寬粉辣度剛剛好,爽爆的那種,這款寬粉吃法很靈性,加花生,只加花生,香、麻、辣,那時候的我們總以為自己吃出了靈魂。
當然平常的紅燒面和香辣麵我麼是不做任何改變的,我們吃泡麵這麼硬核人選擇給予其最後的尊嚴,畢竟原汁原味的也很香。
泡麵向來喜歡滾水泡,或者煮著吃,透過冒著熱氣的泡麵碗,我們看到的是對方為高中三年拼搏的臉,青澀稚嫩又不屈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