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
忠山村
全國各地的美景都在這裡濃縮
區域概況
忠山村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巖前鎮,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和民風民俗,更憑藉滿目綠意的景致入選「福建最美的十大鄉村」。相傳舊時村子是由大大小小18個寨子組成,故古名十八寨,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
歷史特色
巖前自古「前有十八寨、後有十八坑」,忠山原名十八寨(中心寨),明洪武年間始更名,其開拓者最早為鄧、羅、曹三姓人,據今約有一千多年。十八寨歷史久遠,唐朝會昌年間起就已十分繁榮,集資興興建永興庵,元代築圍牆建城門,明代修橋鋪路興水利,至清代順治年間已有十姓十三公聚集而居,戶列四百餘煙。
建築特色
現有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古建築二十餘座。
文化特色
「抬新娘」
當地人依然傳承著許多先人的傳統習俗,這頂花轎就是其中的代表,直到今天本地的年輕人婚嫁,依然用這花轎保持著「抬新娘」的風俗,哪怕是新娘住在二三十裡之外,也一定要用轎子抬來。
風俗中的一個講究:當新娘進轎後,其父母要親手把轎門鎖上,然後把鑰匙通過媒人之手交給新郎,迎親一路轎門不得打開直至婆家,這表示新娘是『原封未動』地嫁到婆家的……」
「送水槽」
街兩側的許多民宅門邊院牆之上都砌有一個方型帶眼石槽,可千萬別誤以為這些是餵牲口的食槽,其實這在當地被稱為「送水槽」,正是十八寨人遵從儒家禮教風俗的體現,古時,客家男人多有外出,家中只留下女人,村中飲水,汲自於井,婦人多有不便,於是村中會安排男丁,按時為家中無男丁的女人送水,但男女受授不親,男人更不能隨意進出婦人家,聰明的先人便設立這「送水槽」,倒水入槽,流存於槽後缸中,男女隔牆聞其聲而不謀面……
「鬧春田」
客家特有的年俗叫「鬧春田」,已有數百年歷史:村民們在年裡,抬著菩薩巡遊後,於泥田裡奔跑、角力,以此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周邊景點
先賢祠
先賢祠為忠山鄉宦羅浩然於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出資興建,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5年)由忠山籍僉御史鄧文鏗出資重修,後人將鄉賢鄧文鏗、羅浩然配享,以追記其建造及修繕先賢祠的功德之舉。
據當地人介紹,「先賢祠」規模宏大,由正廳、邊廂、前廂、天井、大坪等組成,正廳高懸「理學昌明」的橫匾。至今仍供奉著楊時、羅從彥、李侗和朱熹四大理學家。現在的先賢祠,歷經歲月的剝蝕,當年的宏偉已經遠去,如今牆面斑駁,房頂上的瓦片失去原有的顏色,裡面展示的是紅軍當時用過的物品,應該是複製品,牆壁上掛著記錄紅軍經過巖前事跡的展板。從門口掛著牌子可以看出,這裡還是當年忠山村黨支部、農會、蘇維埃政府舊址。
楚三公祠
楚三公祠位於忠山村西南部,楚三公祠是忠山楊氏第十三世楊楚三所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佔地面積7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為兩進位穿鬥式硬山頂木構建築。
元代石橋
建於村西的仁溪之上橋長37米(其中橋梁24米、東端引橋7米、西端引橋6米),兩墩三孔,船形橋墩,橋墩、梁、橋面、欄杆等均用花崗巖條石或方形石築成。東西向與原阜成門相通。
蜈蚣街
元至正年間,鄉宦羅浩然所建,是忠山村的一條官道同時又是繁華的商業街道。蜈蚣街共分三段,全長600餘米,后街由元帥亭至來紫閣長260米,中街從巷頭至隆武橋橋頭約150米,前街從文昌閣下至楊楚三公祠門口長約190米,街面中間用花崗巖條石豎向平鋪,再由等長的石板條橫向平鋪,寬約1.2米—1.5米,中脊凸弧,當地人稱之為「蜈蚣街」。由此而界定的忠山古街格局沿襲至今,數百年來沒有改變。
姜朝奉瑩
位於忠山村中部系元代姜朝奉墓,處在古建築群當中,這也是客家祖地古代村落建設的又一特點。地上部分為八角形攢尖頂,樣式採用蒙古人喜歡的蒙古包式,其邊以荷葉裝飾,墓體由八塊花崗巖片石雕琢後合扣而成,每片石寬0.6米,高0.9米,西面正中陽刻「天水祖考姜百廿二朝奉之塋」其邊框上陰刻「大元至正二年」字樣。
永興庵
始建於宋鹹淳年間,背倚大山,佔地面積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二進位,前門樓為重簷懸山頂式。永興庵由前大坪、門樓、前廳、迴廊、天井、正堂幾部分組成。